第14章 话术
作品:《回档1980》 下午的培训是针对一线销售人员。上次叶文浩的讲解中,明确指出,销售是企业存活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销售人员的培训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昌盛厂的高层对这一点意见相当的一致。对销售人员的培训也尤为看重。特意请徐教授给销售人员专门上一堂培训课。
或许这并不是徐教授的强项,整个下午,徐教授的培训乏善可陈。至少在叶文浩眼里是这样的。
徐教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基本集中在礼仪、着装、表情管理、规范用语、产品介绍等等方面展开。
这种培训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或许在昌盛厂的销售甚至是管理层来看,已经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了,但没有特别的亮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叶文浩事不关己,在边上无聊地看着。他对徐教授感觉相当不错,并不想拆对方的台,更不想让对方难堪。
可老周并不这么想,他一再让叶文浩发表意见,叶文浩则是笑着推脱,表示自己没什么可说的。这就让老周难受了,
他也看出徐教授的培训虽然相当规范,也有不少亮点,但没有叶文浩当初讲到培训时的那种冲击力,他本能地觉得叶文浩在藏拙。
虽然叶文浩油盐不进,但他也不是没有办法。他走到吴振华边上耳语了几句,然后又若无其事地走到了一边看着。
吴振华为难了。他知道,今天叶文浩能来,就已经是给他面子了。早上叶文浩的表现已经兑现了承诺。下午强留人家已经有点过分了。
他已经告诉过老周叶文浩对报酬不满,所以不愿意来培训。当老周知道叶文浩的胃口后,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
老周不肯给钱,又要别人干活,这让他也很无语。对比一下蒋书记给徐教授开出的报酬。这一刻,他无比同意叶文浩对老周的评价,真的是魄力不够。
老周以为他和叶文浩关系不错。但他自己清楚他和叶文浩并没有什么交情。事实上,他和吴鹏父子两个都是一直在索取,这样下去,早晚会让叶文浩厌烦。
面对老周的压力,吴振华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走到叶文浩的身边,“小叶,要不你随便说两句。”吴振华低声恳求道。
叶文浩看了看吴振华,心里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走到了徐教授身边耳语了几句。随即站到了一边。
过了一会,徐教授结束了自己的话题,接着说道,“话术也是销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让小叶同学来讲解这个问题。”
叶文浩走上前去,“谢谢徐教授给我这个机会。”
“销售人员的话术是销售的一个重要手段,话术必须标准化,也就是对于顾客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对答。
话术也是一种技巧,顾客最终能不能产生消费,很大程度取决于话术是否对路,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这三位姐姐,麻烦站起来走到前面来。”叶文浩指了指坐在后面的三位年轻姑娘,“我们模拟一个场景。”
学校公益活动的现场,我是家长,现在我找到销售人员提出问题,“我的孩子是200度假性近视,现在需要配眼镜吗?请问如何回答?
当着领导的面,几位姑娘明显有点紧张。叶文浩鼓励道,“没关系的,培训嘛,随便怎么回答都可以。”
第一位姑娘开口道,“是的,应该配眼镜。“第二位的回答一样,第三位则回答,”要不先验个光?“
“很好,三位姐姐的回答都不能算错,但肯定也不是最恰当的,原因很简单,你们都没有掌握销售的话术。
顾客问,要不要配眼镜?表面是咨询,背后的心理活动其实是在犹豫,甚至是倾向于不配。直接给出肯定的回答并不能保证产生销售,甚至是大概率不能产生销售。
原因很简单,你既没显示自己的专业度,又没有和顾客建立起信任关系,别人凭什么一定要听你的?为什么一定要买你家的产品?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做,我先问顾客二个问题,1你孩子现在裸眼视力是多少?2你家孩子假性近视多长时间了?
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先和顾客沟通,显示自己的专业度,表明你不是随便做决定的,是需要了解情况后才会给出建议。
当你问第1个问题时,顾客如果回答08左右,你可以接着这么说,还可以啊,这样的裸眼视力只有长时间用眼才会疲劳,然后引入第2个问题。
如果顾客回答是06以下,你可以这么接话,有点低了,这样的视力只要用眼时间一长很容易产生疲劳。然后同样引入第2个问题。
第2个问题,绝大部分家长都是回答不出来的,他们的回答多半是不清楚。因为大部分家长只是知道孩子现在近视了,至于近视了多长时间,可能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
这样,通过第2个问题,销售人员就可以这么引导,既然家长不清楚,那就说明孩子近视是在很短的时间就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这就有点麻烦了。
然后开始问第3个问题,你孩子现在的学习时间是不是比过去要多啊?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学习压力也会加大,学习时间延长是必然的事。
当家长做出肯定回答后,你可以这么说,这就难怪了。这样下去,孩子的眼睛很容易疲劳,近视度数会加深,很大可能会直接演变成真性近视,我的建议是最好配眼镜。
好了,这里我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大家在心里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你是这个提出问题的家长,你遇到这样的销售人员,你最终的决定是什么?“
过了一会儿,叶文浩开口道,“现在大家给我答案,通过模拟,最终决定给孩子配眼镜的同志请举一下手!“
看到现场几乎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叶文浩接着说道,“很好,请大家把手放下。很明显,话术是有效的。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换几个问题行不行呢?这里我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个案例背后顾客的心理变化和逻辑关系。“
顾客问要不要配眼镜时,他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这时候他的内心是犹豫的,甚至是拒绝的。不然他的问题就应该是我孩子应该配什么样的眼镜了。
这时候,销售人员建议配眼镜的建议是和顾客的内心决定有冲突的,这种冲突很容易引起顾客的逆反心理,使得销售失败的可能大幅度提高。
话术中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降低顾客的戒备心理,因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配合销售人员的表情管理,容易使双方建立起一种比较轻松的对话环境。
第二个问题是一种心理暗示,用顾客不了解的情况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引导顾客的心理活动并适当传递焦虑情绪。
通过这两个问题,顾客的心理活动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假性近视200度要不要配眼镜,转变成了孩子眼睛很容易疲劳,近视度数快速上升,这样的情况要不要配眼镜?
而第三个问题是一个陷阱。这个问题是通过前后对比的手段让顾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迫使顾客的心理活动再次发生改变,把问题变成,如果不配眼镜,孩子的近视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到了这个阶段,顾客的心理已经从一开始的犹豫,被一步步引导成了必须给孩子配眼镜,销售人员最后的建议本质上是在迎合顾客内心的决定。
在这样的情况下,顾客最终选择配眼镜的可能就会大幅度提升。这就是销售的话术。其他的场景同样也有相应的话术。
一个销售应该时刻牢记,你和顾客的每一次对答都是一次机会。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可能是为了和顾客建立起信任关系,也可能是传播一种情绪,又或者是故意设置陷阱。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提升顾客的购买欲望,为最终产生销售来服务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话术是促进销售的手段,但绝不能是欺骗,话术的设计不能用欺骗的手段来侵犯顾客的利益。
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是法律的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必然会遭到市场的反噬。
我说完了,谢谢大家。下面请徐教授继续给大家讲解。”叶文浩说完后给大家鞠了个躬,然后转过身来,向徐教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老周一直在听叶文浩讲解。在案例中,他自我模拟了一下,最后的决定也是肯定的。这时候他的感觉是叶文浩的话术确实有几分道理。
等到叶文浩讲解话术背后顾客的心理变化时,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冲击。他从未想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背后还有这么多道道。
这一刻,他感觉到了压力。他很清楚,他熟悉的人中,除了叶文浩,没有其他人能设计出这样的话术,而显然,对方并没有兴趣给他白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