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一年之约,朱标的航海究竟会带来什么?!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朱标略微有些诧异,此时才注意到沐英在角落里。】


    【眼神丝毫不敢和朱标对视。】


    【见状,朱标回应道:“没错。”】


    【听言,朱元璋十分不理解。】


    【“标儿,你要做什么,咱从来不干涉,咱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


    【“但你造船花了六年,咱想知道,你到底准备干什么?”】


    【朱元璋一直想不通,朱标背着自己做这些,到底准备干什么。】


    【足足十五年,这件事足足隐瞒了十五年。】


    【朱标都从未提及过一次。】


    【“父皇,儿臣自有打算。”】


    【“自有打算,自有打算,难道咱就这么不值得你相信吗!”】


    【朱元璋顿时勃然大怒,对于朱标的所作所为。】


    【朱元璋并不在乎,不论是养私兵也好,还是造船也好。】


    【他生气的点是在于朱标隐瞒。】


    【朱标想要养私兵,朱元璋可以直接送兵,五万十万随便。】


    【朱标要是造船只,朱元璋也毫不犹豫送,别说五十艘,就算是五百艘朱元璋也不在意。】


    【只不过朱标隐瞒,不告诉自己,这便让朱元璋生气了。】


    【看着朱元璋生气的模样。】


    【朱标沉思良久。】


    【马皇后见父子剑拔弩张,劝谏道。】


    【“重八,标儿肯定也不是要故意隐瞒,他有自己的计划。”】


    【“咱知道标儿比咱聪明,但咱明确下诏过,禁海令!”】


    【“标儿这不就是在和咱作对吗?”】


    李世民:“禁海令?朱元璋你搞这东西干嘛?”


    朱元璋:“很简单,航海那是对于商贾有利的东西,对于农民而言,毫无意义。”


    朱元璋:“还有就是,张士诚,陈友谅旧部都在海外,防止他们内外勾结,徒增事端。”


    朱元璋:“最后便是因为海外倭寇猖獗,减少沿海地区百姓的损失。”


    刘彻:“格局未免有些狭隘了。”


    赵匡胤:“确实,开通航海,能大大增强商贾贸易,提升国家经济。”


    朱元璋:“咱是农民,咱的格局就这样,经济再高有什么用?你大宋不一样被吊锤?商贾都是一群重利之人,咱只相信,只有发展桑田,才能使国家富强!”


    朱元璋农民出身,也代表了洪武时期的局限。


    禁海令也是因为朱元璋比较重视农业,对于商业并未太过重视。


    毕竟在朱元璋的眼中,商贾便是从一个地方低价购买,到一个地方高价卖出。


    丝毫没有对国家有任何的产值。


    【马皇后看了一眼朱标,随即回应道。】


    【“重八,你忘记当年,三面来敌,是谁帮你度过难关的吗?”】


    【“咱当然记得,是标儿让咱不用和元庭称臣。”】


    【“但咱不管这些,标儿,你今天必须给咱一个说法!”】


    【马皇后见状,还想要劝谏一下两人的气氛。】


    【却听见朱标回应道。】


    【“父皇,一年时间,儿臣会给您答复。”】


    【“关于儿臣为何要派人沿路北航的所有事情。”】


    【听见这个答复,朱元璋叹息一口气,点了点头。】


    【“那好,咱就给你一年,要是一年后,咱得不到咱想要的结果。”】


    【“那咱就废除文字令,你也老老实实跟着咱学习治国。”】


    【朱标语气坚定,目光尖锐回应。】


    【“好,一年后,应天府东边的市舶司,儿臣恭候父皇驾临。”】


    李世民:“这朱标糖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啊?没看懂”


    刘彻:“不知道。”


    嬴政:“只能继续看了。”


    【本次观影到此结束,下次观影时间为十日后,尽情期待。】


    嬴政:“又钓着寡人兴趣!”


    刘恒:“无趣,我还说朱标一年后会带啥东西来。”


    李世民:“不就是十天吗?这点时间我还是等得起的。”


    刘彻:“既然如此,那我们只能十日之后,再进行揭晓了。”


    ……


    大秦,咸阳宫。


    嬴政看着手中的大明字典沉默片刻。


    “诏李斯进宫。”


    “是。”


    片刻后,李斯便步履阑珊的来到嬴政面前。


    看着全身破破烂烂的李斯。


    嬴政略微有点掀起,毕竟确实臭。


    “闻王上召见,未来得急换衣裳,还请王上恕罪。”


    “行了,寡人这次让你来,是让你帮寡人看看这大明字典的。”


    说罢,嬴政便将手中大明字典朝着李斯递去。


    李斯看着嬴政此时捂着口鼻,顿时有些不好意思。


    接过大明字典,便接连后退了好几步。


    随即便翻阅了起来。


    当看着手中大明字典时,李斯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


    “如何?此物写的如何?”


    “回禀王上,臣写不出来。”


    闻言,嬴政便有些诧异,李斯虽然爱权。


    不过能力却也是响当当的。


    能让李斯甘拜下风,足以见得这大明字典的含量了。


    “那可否推广大秦?”


    当听见这话时,李斯却犹豫了。


    “这……”


    “直言,寡人宽恕你无罪。”


    见嬴政都如此说了。


    李斯便直接回应道:“赢氏宗亲不会同意的。”


    这大明字典想要在大秦推行的第一阻碍就是赢氏宗亲。


    大秦没有大明那样的国子监。


    想要推广,自然只能从赢氏宗亲开始,然后才是文武百官。


    至于百姓,无所谓,毕竟本来就不识字。


    嬴政听见这话,眉头紧皱。


    “若寡人能说服赢氏宗亲呢?可行?”


    “不行,百官不允。””


    “那若寡人非要执行呢?”


    “亡。”


    “为何?”


    “因为六国刚刚一统,若王上真的想要执行大明字典,改革文字的话。”


    “臣有一言。”


    嬴政亲撇了一言:“说。”


    “除非天降神粮于大秦。”


    “粮食?”


    “不错,此文字变革的根本,在于读书人,唯一的难点就在于,淘汰官员后,能否所有补充。”


    “而补充来源于百姓,而百姓想要读书,来源于粮食是否能够温饱。”


    文字变革,的关键就在于,文官,百姓。


    因为这个变革是必然损害文官的利益。


    因此想要变革,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底气。


    足够让所有文官都滚蛋的底气,也就是人才,想要培育人才必定发育民生。


    这是最为简单通俗的道理。


    若这件事解决了,那么文官这个阻碍自然而然消失了。


    简单来说就是。


    现在的大秦依赖于文官。


    若想变革,就必须让文官依赖于大秦。


    “况且王上,您忽视了一点。”


    “忽视?”


    “对,王上,你可想过文字变革带来的结果吗?”


    “寡人自然知晓,减少人才的培养时间。”


    “没错,那试问,若王上真的强行文字变革,百姓又是否会去读书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


    文字变革,若是在百姓富裕的时代,便是一把利刃。


    文字变革,若是在百姓不富裕的时代,作用微乎其微。


    嬴政听着李斯的解释,微微叹息了一口气。


    看着手中好不容易得到了大明字典。


    无奈叹息了一口气。


    “唉,看来真行不通,当真可惜,寡人已经看到了简化文字带来的未来,却因民生阻碍。”


    “此物,也只能当做收藏了。”


    ……


    汉文帝时期。


    刘恒同样把玩着手中大明字典。


    回想起张良等人的话。


    这东西要说有作用吧,百姓吃不起饭,文字变革了也没用。


    这东西要说没作用吧,百姓吃得起饭,便会带来急速的发展。


    刘恒一时间也有些犹豫。


    到底要不要执行文字变革。


    现在的大汉,处于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


    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很穷。


    百姓勉强吃得起饭,但依旧靠天吃饭。


    一场灾难来袭,就吃不起饭了。


    朝廷也会因此负重前行。


    刘恒害怕,在执行文字变革期间。


    若大汉出现什么灾荒之年,很容易造成不小的损害。


    “算了,朕还是在观望观望吧,先观察一下大明的情况,再做决定也不迟。”


    最终汉文帝刘恒选择了保守一点。


    等大明做出成果,再推行也不迟。


    毕竟有大明做试脚石,不然胡乱来,说不定会造成朝廷动荡。


    ……


    而此时的大唐则不同。


    李世民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叫道宫中。


    询问了三人的意见。


    三人的答案都是一样。


    这本大明字典不可能推行。


    李世民也是再三询问。


    结果都是一个,不行。


    见状,李世民直接叫人端来了一个火盆。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一时间还有些迷惘。


    不知道李世民要干嘛,然而,下一秒。


    只见李世民直接将大明字典丢进了火盆里。


    “皇上!不可啊!”魏征见状连忙阻止。


    李世民倒是并不在意。


    “既然没用,那留着干嘛?看又看不懂,还占地方。”


    “不如一把火烧个干净。”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一时语塞。


    虽然现在不可能推行,但烧了未免有些可惜了吧。


    这东西虽然没用,但他们目前还不知道大明的推广方式。


    若大明真的推广成功,或许他们也可一试啊。


    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他们也就不好说什么。


    烧都被烧了,倒也没啥大不了。


    只是有点可惜罢了。


    ……


    光影如梭,十天时间。


    如同一叶飘湖,转瞬即逝。


    【欢迎各位来到观影室,文明观影,文明发言。】


    朱元璋(黑):“咱终于能再次说话了!哈哈哈。”


    李世民:“怎么样?继续说说坦克是啥?”


    朱元璋(黑):“咱可不能说,再说又给咱禁言。”


    刘彻:“真无趣,反正迟早都会知道,倒不如现在说。”


    不管怎么样,黑色世界的朱元璋不愿再透露任何一个字。


    众人见状,也只能将目光重新放到观影上。


    白色屏幕缓缓亮起。


    【洪武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