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朱标十五年的布局,把所有人的脑子都烧了!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孟子:“粗鄙之人,不配与我等为伍。”
曹操:“不是,我都道歉了,你还要我怎样?”
话题由曹操开启,也由曹操的道歉结束。
【“哼,芸儿,你别偏袒标儿那小兔崽子,错了就是错了。”】
【“咱非得帮你好好教训他!”】
【“二虎,太子的情报查到了没有?!”】
【随即,朱元璋对着身旁的侍卫喊道。】
【二虎闻言,便从怀中拿出一叠奏报。】
【“回禀皇上,这是臣刚刚查到的消息。”】
【自从朱标上次回来,朱元璋便再查朱标十年都干了些什么。】
【朱标走的时候,叮嘱过,不能派人跟着,于是这十年里,朱元璋都不清楚朱标再干嘛。】
【只知道朱标在哪里。】
【“远航?五十艘船?”】
【“你确定这是标儿所做的?”】
【朱元璋看着手中奏报,一脸疑惑道。】
【“回禀皇上,此时无误,九年前,太子殿下在山东秘密调遣了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
【“并下令,让其北上,至于具体命令,属下不知。”】
嬴政:“北上?寡人没记错的话,山东北上,好像是燕国地盘吧?”
李世民:“哈哈哈,你落后了,山东以北,确实就是当年燕国的地盘,但同时还有高句丽等民族。”
刘彻:“那你可知道这沿着大海北上,有什么?”
李世民:“这个我只知道有个国家高句丽,而且我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西边和北边,至于东北方向,一片大海,没有太注意,对了,不知道赵匡胤知不知道?”
朱元璋:“他能知道个球,连燕云十六州都走不出去,还去能知道东北?”
赵匡胤:“……”
张良:“调集五十艘船只,这已经不是小数目了,调集如此之多数目的船只,其目的定然不简单。”
萧何:“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恐怕所图不小,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全程不知这件事。”
诸葛亮:“诸葛亮不知倒是正常,若是我没记错的话,朱标小时候便在北方建立了一支起义军吧?”
司马懿:“这朱元璋心真大,连自己儿子底下有多少兵都不知道。”
朱元璋:“关你何事?咱信任咱的标儿,不服?”
李斯:“既然是船只,那么朱标的目的应该是大海,也就是说沿着大海一路向北,什么东西能吸引朱标?”
刘彻:“可惜,对于大海,我是一窍不通,啥也不知道。”
刘恒:“现在看来,朱标应该还留有后手。”
李隆基:“以往来看,这航海,应该就是朱标的下一张底牌了。”
李世民:“可这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应该做不到灭国吧?”
李靖:“皇上,您小巧我们武将了。”
李世民:“这不一样,毕竟统帅这五十战船的人,不是朱元璋的手下,不闻名的人,统帅水师,难度很大。”
朱元璋:“看来,只有等标儿亲自解释了。”
朱标:“父皇,儿臣啥都不知道。”
朱元璋:“没问你。”
【朱元璋微微一愣,一脸懵逼。】
【“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
【“是。”】
【“那为何咱什么都不知道?”】
【一时间,朱元璋心中有些微怒。】
【虽然五十艘船只和八千人马,都不算什么大事。】
【但关键是,朱标调集这些,居然没有一个人通知自己。】
【“标儿调集的是哪里的兵?”】
【“将军是谁?咱为何什么都不知道?”】
【听见朱元璋有些怒气了,二虎连忙半跪。】
【匆忙解释道:“回禀皇上,这五十艘船只和八千人马,都不是大明将士。”】
【“不是大明将士?难不成还是元军?”】
【此时马皇后微微一愣,忽然想起朱标曾去北方三年之久。】
【还建立了一支实力不小的起义军。】
【“重八,刘大海。”】
【“什么刘大海,刘……你的意思是说?标儿背着咱,搞的?”】
【朱元璋此事也突然想起,当初朱标去了北方三年。】
【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了一支实力不弱的起义军。】
【马皇后微微点了点头。】
【“应该是,就是不知道标儿要干什么。”】
【“太子到哪里了?”朱元璋沉思片刻。】
【“回禀皇上,正在来的路上,大概三个时辰。”】
【朱标去的地方是大明仅存的港口,也是应天府港口,距离这次有些距离。】
【起码估计要不少时间,但顺水而上,时间便大大简短。】
【“算了,先去把沐英给咱叫来。”】
【沐英是当初朱标带走的两个人之一。】
【说不定沐英会知道些什么。】
【片刻后,沐英便被带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臣,沐英见过皇上。”】
【“沐英,咱问你一句,标儿当年去北方的时候,有没有培养水师船只?”】
【沐英微微愣了愣。】
【朱元璋一眼便看出来了沐英的问题。】
【“皇上,这……”】
【“是不是标儿不让你说?”】
【沐英点了点头。】
【“哼,现在咱才是皇帝!咱让你说!”】
【在朱元璋的逼问之下,沐英只能交代了实情。】
【而在沐英口中,朱元璋也得知了来龙去脉。】
【朱标在鄱阳湖之战,回来的时候,留下了人在北方造战船,五十艘,直到洪武二年才完工。】
【完工后,朱标便命自己当初在北方培养的心腹,载着八千人马,五十艘战船,沿北而上。】
【“没了?”】
【“皇上,臣知道了都已经说了。”】
【“标儿没告诉你,他为什么要造五十艘战船,北去?”】
【“太子殿下只让我隐瞒,并没有告诉我为什么。”】
【听着沐英的话,朱元璋罕见的皱起了眉头。】
【也就是说,这战船之事,是朱标早就谋划好的。】
【一时间,他这个爹,居然看不清自己儿子了。】
嬴政:“什么战船,要六年时间才能打造完成?”
李斯:“五十艘战船,用了六年打造,未免有些太久了。”
刘彻:“确实有些久了,要是我愿意的话,大概两年便能完工。”
李世民:“就是不知道这五十艘战船的大小,若是大一点的,五十艘,大概年完工,小一点的大概两年完工,他这时间确实有些不对劲。”
曹操:“要是说战船的话,这方面孙权小儿应该有发言权。”
孙权:“曹贼,对于战船,我确实知道一点,和李世民说的没错,就算是顶配战船,六年时间完工,有些太久了。”
孙权:“若是什么两百艘,三百艘的,那不奇怪,但五十艘用了六年,就有些不理解了。”
赵匡胤:“你们说,会不会朱标的这五十艘船和八千人马,都已经葬生大海了?”
韩非:“其实我们应该纠结的不是造船,用了多久,而是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时间去造船,朱标又是为了什么?”
张良:“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猜想,虽然有些惊世骇俗。”
孔子:“哦?不妨畅谈?”
刘邦:“快说快说。”
刘恒:“我也好奇,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朱标又在谋划什么。”
张良:“你们说有没有可能,朱标从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了?”
张良:“十岁的他就知道,自己要搞文字变革,而文字变革成功的关键,就来自这五十艘船只?”
萧何:“这应该不太可能,文字变革,和五十艘船只北航有什么联系?”
韩非:“不!这或许真的有可能!”
荀子:“文字变革!航海!”
老子:“粮食。”
张良:“没错!就是粮食!文字变革的关键在于官员的接受程度,若朱标要彻底贯彻文字变革。”
张良:“他就必须给自己留一张底牌,而底牌便是人才,而培育人才需要的就是国子监。”
张良:“但这个时候天下绝大部分百姓没有能力供小孩读书!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解决百姓的粮食问题!”
嬴政:“你的意思是说,朱标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去海外寻找高产量的粮食作物?”
扶苏:“可许行不是说,天下无替代水稻和小麦的农作物吗?”
许行:“话是这么说,但也仅限于这个这片土地,毕竟我也没去过其他地方。”
房玄龄:“你这个猜想,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但你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朱标从小生在这片土地,又如何知道哪里有高产量的粮食呢?”
杜如晦:“确实,朱标那个时候也才十几岁,恐怕连一些罕见的蔬果都认不齐,他又怎么知道海外会有高产量的粮食呢?”
魏征:“如此一来,你这猜想,便可推掉。”
李世民:“更何况,朱标这小子,小时候可经常带着自己弟弟逃学,根本不可能从书籍中了解粮食作物。”
赵匡胤:“我的脑子要炸了,所以到底为什么?”
诸葛亮:“两件事难道真没没有因果吗?”
司马懿:“从目前来看,应该并无因果,两者也没有任何联系。”
杨广:“说不定这五十艘船只,八千人马,北航都只是朱标心血来潮呢?你们想这个复杂干嘛?”
李渊:“很好,杨广的发言在人群中,还是那样的别出一格。”
杨坚:“不是,你不懂能不能闭上嘴?我这张脸都要被你丢光了!”
赵构:“我觉得吧,就是你们多想了,按照我的想法来就是,朱标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行了。”
赵构:“最后耗尽才华,写出了大明字典,至于造船啊,逛窑子啊,都是心血来潮,玩玩而已。”
赵构:“这样不久简单明了吗?哪里用得着这么麻烦的思考。”
朱元璋:“嗯,大宋不愧是大宋,赵匡胤,你是不是祖传的脑子有问题?”
ps:作者卑微的求个数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