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问:学字和解?答:学问以!

作品:《双对比朱标:九族太少,凑个整数

    【生了,生了,夫人生了!】


    【接生婆对着外面的人大喊道。】


    【见状,众人也便安下心来。】


    【转眼一晃,只见朱标在一处学馆中,安静的读着书。】


    【宋濂目光扫视着朱标,略微欣慰的点了点头。】


    从目前来看,并无异样。


    只不过朱标身上的儒学风气十分重达。


    嬴政:“这朱标和寡人的扶苏有何区别?寡人的扶苏当年也是这般。”


    刘彻:“确实,朕的刘据和这朱标并无两样,从小便饱读诗书。”


    李世民:“我的……算了,不说了。”


    赵匡胤:“为什么不说了?不就是龙阳之好吗?有什么好丢脸的,哈哈哈。”


    李世民:“能不能闭上你的嘴?”


    孔子:“不过既然这朱标会出现在屏幕上,应该会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孟子:“从目前来看,这朱标学的应该是儒家中的五经。”


    孔子:“哦?居然是我儒家子弟,不过为何看不到六艺?反而看起来如此疲弱?”


    朱标:“圣人抱恙,后生从小孱弱,学不了六艺,只能学文。”


    紧接着,白色屏幕暗淡,黑色屏幕缓缓亮起。


    【学堂内。】


    【“荒谬!荒谬!你这都是无稽之谈!”】


    【学馆内,传来阵阵吵闹声。】


    【大儒宋濂满脸愤怒的望着朱标。】


    【朱标脸上没有了儒雅,反而是一股子流风邪气。】


    【“先生,那我尚可问一句,倘若你答不出来,这书我便不念了。”】


    【朱标嘴角轻扬,对着宋濂说道。】


    【听见朱标不想念书,宋濂急忙劝谏。】


    【“读书,是为了日后你成为大帅继承人,能够更好的治理百姓,治理天下。”】


    【“倘若不读书,大帅留下的家业,你如何守得住!!!”】


    【朱标听言,轻答道:“我没说不读书,我只是说不学儒家,不学程朱理学。”】


    朱元璋:“嗯?这画面怎么是一样的?”


    孔子:“程朱理学?也是老夫的学派?”


    宋濂:“回圣人,程朱理学是继孟子派别,衍生出来的新的儒学。”


    孟子:“继我之后?”


    宋濂:“是的,也是盛行在北宋和南宋的儒学。”


    赵匡胤:“等会?要是我没猜错的话,这北宋和南宋应该都是我的后辈吧?”


    朱元璋:“南宋是,北宋不是。”


    赵匡胤:“为什么?我没听说过在我之前还有北宋啊?”


    朱元璋:“北宋第一任皇帝,赵匡胤,第二任皇帝赵匡胤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你说啥?”


    嬴政:“这人有点意思,不是儿子即位,居然是弟弟即位。”


    刘彻:“可谓心胸之宽,佩服,佩服。”


    李世民:“传位给弟弟,你不会生不出把吧?”


    赵匡胤:“放屁,我有儿子!”


    刘秀:“南宋北宋,都是宋,西汉东汉都是汉,但其中出现变故,新朝王莽,也就是说。”


    朱元璋:“没错,北宋出现意外,导致迁都,变为了南宋,实际上都是宋。”


    刘邦:“嗯?我大汉出现什么意外?”


    赵匡胤:“你大汉出了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后,便出现了王莽篡汉。”


    刘邦:“篡汉?哪个后辈如此不争气?!”


    曹操:“刘邦你就偷笑吧你,六代明君,加上个刘秀,一朝七君,够了。”


    刘邦:“你是谁?”


    曹操:“哦,我是大汉丞相,曹操。”


    刘备:“反贼!奸贼!逆贼!”


    刘秀:“刘备应该也是我大汉后辈吧?”


    刘备:“没错,先祖。”


    刘秀:“曹操不是大汉丞相吗?你为何会唤其逆贼?”


    刘备:“大汉亡于曹贼之手啊!”


    曹操:“可不能乱说,我曹操到死都是大汉丞相!”


    刘彻:“那你这魏武帝的称号是怎么回事?”


    曹丕:“我封的。”


    孔子:“从始至终,王朝衰败更替,亘古不变啊。”


    孟子:“确实,连出七代明君,却依旧亡了国。”


    嬴政:“我秦国也算是七代明君。”


    李世民:“不知我大唐能有几代明君。”


    朱元璋:“在我看来有唐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女帝,宣宗六位。”


    嬴政:“女帝?这也是称号?”


    李世民:“女帝?大唐皇帝有女子?”


    刘邦:“有点意思,居然会有女子当上皇帝。”


    孔子:“自妇好以来,女子成为大权掌握者,实属少见。”


    赵匡胤:“说实话,你们李唐王朝关系真混乱。”


    李渊:“何出此言?”


    赵匡胤:“李世民抢大哥的女人,李世民的儿子抢李世民的女人,也就是武则天。”


    李世民:“嗯?我可不记得我有武则天这个女人。”


    赵匡胤:“在你的后宫,只是一个嫔妃,至于后面你懂的。”


    李渊:“好啊,好啊,李世民,早知道我就让你大哥弄死你!荒诞!”


    李世民:“爹,最起码我的后辈最少有几代明君,不差啊!”


    赵匡胤:“不知道我大宋有几代明君。”


    朱元璋:“大宋?有明君吗?”


    嬴政:“细说。”


    李世民:“看来某人要丢脸了。”


    赵匡胤:“我不算?”


    朱元璋:“大宋明君要算的话,只能算你一个赵匡胤,其他的……嗯……算了。”


    赵构:“太祖,他们在污蔑我们大宋啊!”


    朱元璋:“那我就细说一下了,看看到底是不是污蔑。”


    朱元璋:“历朝以来,绝大多数都亡于内环,而宋不同,秦汉隋唐宋,宋唯一一个亡于外环之人。”


    朱元璋:“宋朝富庶,比秦汉隋唐都富裕,打仗一直赢,赔款没停过。”


    岳飞:“燕云十六州,是大宋一生之痛。”


    朱元璋:“没错,燕云十六州,在宋朝的三百年里,都在外族手中,唯一一次收复,还被自己人死死的按住了。”


    朱元璋:“宋朝的文人风气昌盛,程朱理学昌盛,也因如此,战场上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和太监。”


    孔子:“打仗既然赢了,那为何还要赔款?”


    嬴政:“这确实有点奇怪,既然打赢了,那敌人就要付出与寡人做敌人的代价!”


    刘彻:“打赢了还赔款?这宋朝弱懦程度超乎想象。”


    荀子:“却有一些不可理喻。”


    孟子:“这次我也认同,战场我不懂,但赢了,便享受胜利者的战果,为何还要赔钱?”


    刘恒:“打输了赔款,能理解,但这我有些不理解。”


    杨坚:“确实有些很荒诞。”


    李世民:“要我来,打赢了就灭国,哪有赔款的道理。”


    赵匡胤:“如此奇葩?”


    朱元璋:“不错,纵观宋朝整个历史的战争,胜率是最高的,比秦汉隋唐都要高。”


    一个时期定然比不过,但秦汉隋唐都有没落的时候。


    朱元璋:“当然这都是因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导致文人压制武将,战场指挥的也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和太监。”


    武将想要开疆拓土,但文人为了压制武将。


    因此就算战胜,功劳也算文官或者太监的。


    武将想要出头,难上加难。


    【“好,倘若我答出来了,你便不可胡闹。”宋濂无奈道。】


    【“问:学字和解?”】


    【宋濂答:“学,视为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学,才能让你得到更多的学问,只有学的更多,你才能成就丰功伟业。”】


    孔子:“学字,增能如此解析,当真歪曲老夫本意。”


    孟子:“学之下才是学问,怎可两者颠倒,学不为学问,而是为己身。”


    朱熹:“学不为学问为何?学就是为了日后能够做官,造福百姓。”


    .................


    (求数据,求鲜花,求评价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