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落魄的县学

作品:《大明:我有无数生活技能

    县学就在城西。


    位于县里的城隍庙边上。


    离张洛一行人住宿的地方不远。


    等到张洛走到离县学不远的地方时。


    发现城隍庙的侧门停着好几辆马车。


    张洛认出了这就是昨日在城外看到的马车。


    只见庙宇侧门大开。


    几个下人拉出了一道帷幕。


    将马车挡在了里面。


    同时也挡在了前往县学的道路。


    张洛赶忙拉住张长伟说道:


    “慢一点,前面是官府女眷的马车。”


    “我们等他们离开再过去。”


    果真,张洛远远的看见一个清丽女子的影子。


    照影在了帷幕之上。


    官宦家的女子,在尚未阁前。


    都是不能随意见人的。


    但在明代。


    封建礼教严重的同时。


    各种女性追求自由的事情时长发生。


    文化风气最为昌盛的东南地区。


    各种思想也是最为开放的。


    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女子学堂。


    少数的士大夫还喊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


    明代中期就是这么一个自我矛盾的时代。


    封建保守,思想自由。


    在这个时期相互冲撞着。


    可惜这一切都会随着王朝的衰退。


    最终毁在了封建战火之中。


    张洛回过神来。


    正好一阵风刮起。


    将前面的帷幕卷了起来。


    露出了一张俏丽的脸庞。


    一旁的张长伟赶忙捂着眼睛低下头去。


    但张洛由于没有这个习惯。


    依旧朝着前方看着。


    下人忙急忙将帷幕拉上。


    那少女似乎感受了远处的目光。


    转头和张洛对视了一刹那。


    之后帷幕便被重新拉上。


    张洛心里冒出一个词:“佳人。”


    没几秒,前面的车队开始缓缓开动。


    佳人的身影逐渐远去。


    又等了半柱香的时间。


    知府家的车队都已经开走了。


    二人这才来到县城学堂。


    县学作为明代县一级的教学机构。


    这是一栋十分气派的建筑。


    张洛看见了县学门口的圣贤门。


    此门代表了孔子等一干儒家圣贤。


    代表了此门之后是文星璀璨之地。


    这种圣贤门。


    只有古庙和官家学堂才可以有。


    晋江县学的圣贤门是石银相间的。


    显的非常的大气。


    走过圣贤门。


    后面又是一道古门。


    上面插满了一些兵器。


    自唐代开始,会在官衙前立上兵器。


    门上的兵器越多,官阶也就越高。


    明代的器门这完全成了门的模样。


    用于警告闲杂人等不要进入。


    正中的礼殿是县学的正殿。


    这用于举形重大的活动。


    里面还有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


    正殿边上的房屋是用来讲课的地方。


    左边屋上挂着一个银制文牌。


    上面写着“明文堂”三个字。


    中间供奉着一些儒家圣贤。


    如朱熹,程颐等大家。


    右边那一块是学堂里的学生宿舍。


    后边则是厨房,仓库之类的地方。


    张长伟拉着张洛朝着右边的宿舍走去。


    张洛边走边观察着。


    感觉这座很大的晋江县学有点凄凉。


    太阳已经完全升起。


    但张洛却没听到一丝的读书声。


    甚至都没见到过几个生员。


    虽然整体看书去很是干净。


    建筑看上去也很新奇。


    但让张洛总觉得少了一些生气。


    晋江县历史上出过欧阳詹这样的大诗人。


    文化底蕴很是充足。


    每次的会试殿试。


    福建学子中进士的人数都是排在前列的。


    加之福建又是著名的科举大省。


    按理来说晋江县学不该这样凄凉才对。


    秀才宿舍都有文牌标记。


    张洛二人很快就找到了张阿公所说的生员。


    生员也能叫做秀才。


    张洛见到他第一面。


    就发现这位吴姓秀才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人。


    按俗话来说。


    应该算是个老秀才。


    三十多岁的摸样,头发已经半白。


    还有秃顶的迹象。


    穿着一件带有破洞的儒生服饰。


    纤瘦矮小的样子。


    长的像是一个生无分文的落魄户。


    张洛怎么也没料到。


    考上童试的秀才。


    竟然长成这个样子。


    “吴秀才,这是我爹和你提起过的族人。”


    “张洛兄,这位是吴秀才。”


    张洛装作尊敬的摸样。


    向吴秀才行了个标准的书生礼。


    看见张洛如此诚恳。


    吴秀才点了点头说道:


    “镇海卫那么多年总算有了好苗子。”


    “我也为张阿公感到高兴啊。”


    说完,他帮张洛签上保书。


    然后又拿出一枚小印章盖上,递给了张洛。


    拿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


    张洛缓声问道:


    “吴秀才,这晋江县学,怎么如此清冷,没见着几个人?”


    吴秀才似乎被触碰到了敏感的地方。


    他猛的叹了好几口大气。


    小声说道:


    “都是新来的康教谕搞的事。”


    “晋江县学本就没多少人。”


    “他还弄一个关考。”


    “没有通过的人都要拨出生员身份。”


    “这么一弄,县学里的人就都跑光了。”


    “只剩下我们这些穷秀才。”


    “就指望着几两禄银子生活。”


    “不然换我我也早跑了。”


    看到吴秀才这般颓废的摸样。


    张长伟站起身子说道:


    “这康教谕怎能这般做法。”


    “县学里可都是名副其实的秀才啊!”


    张长伟斥责教谕。


    吴秀才确却是说道:


    “康教谕也是为了县学着想。”


    “清理一下县学里的风气。”


    “但晋江县学积弊已久。”


    “不是增设一两门考试就能解决问题的。”


    张洛不解的问道:


    “吴秀才,到底什么原因让县学到了这番地步啊?”


    吴秀才叹气说道:


    “晋江县有点本事的秀才都在泉州学堂读书。”


    “到县学里来都是些指望禄银过日子的穷秀才。”


    “上一任教谕在的时候。”


    “也明白晋江县学比不上泉州学堂。”


    “都放任大家自己学习。”


    “十几年来,县学里也就二人过了乡试成了举人。”


    “而泉州学堂几乎每几年就有一个。”


    “所以要你选肯定也会去泉州学堂的。”


    张洛和张长伟互相看了一眼。


    摇了摇头。


    真没想到那么大的一个县学。


    竟然落到了这般田地。


    但是张洛也不惊讶。


    福建书香气氛浓重。


    有钱人都喜欢读书办学堂。


    晋江县的这座泉州学府。


    建立与北宋时期。


    算得是文化历史双底蕴了。


    张洛启动“古代史”里的知识。


    查到明朝曾经有过禁书运动。


    于是问道:


    “当今朝廷不是曾有旨意。”


    “不让民间私办学府吗?”


    “这泉州学堂胆子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