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我叫蒋献

作品:《大明为官那些年

    次日,金銮殿。


    朝钟响起百官列位。


    老朱高坐在龙椅之上,旁边站的是太子朱标。


    一双布满红血丝的双眼,如同老朱离开竹田县时,看见的陈光那般。


    等待百官行完礼之后,老朱淡淡地说了一句平身。


    随即双目如炬对着百官齐齐扫视一遍,却是没有说话。


    李善长清了清嗓子,准备第一个发言。


    “皇上,臣有事启奏。”兵部尚书曹梦龙站了出来。


    “嗯,说吧。”


    曹梦龙看了一眼老朱,严肃道:“臣于昨夜接到甘肃急报,随着定西三县的疟疾越来越严重,灾区出现了一个救助百姓的民间组织。”


    “这个组织借着救助灾民的幌子,私下里大肆传播一些反动言论。”


    “甘肃行省的兵力大多用于维持秩序和开仓赈灾一事上,无力追查这股反动的民间组织,特向朝廷申请派兵一万,前往灾区肃清其害。”


    老朱冷声道:“借着救助百姓的名义,传播反动言论?都说什么了?”


    “说,说。。。”


    “又不是你说的,顾忌什么?大胆地说。”


    “说出现旱灾,百姓忍饥受饿,朝廷的赈灾粮银迟迟未到就算了,大不了和羊马一样地啃食树皮青草也能坚持一段日子。”


    “可出现疟疾,朝廷居然依旧不闻不问,这分明是心中根本没有百姓。”


    “呵呵。”老朱不由得笑了起来。“朝廷召集的郎中已经在路上,不日即将抵达甘肃。等这些郎中一到,传言必将不攻自破。”


    “既然他们在传播反动言论的同时,也在救治百姓,那就先让他们救着吧。”


    老朱的目光看向户部尚书李汉卿:“接到甘肃旱灾的第一时间,咱就让甘肃行省组织人员开仓赈灾,怎么,户部没有将咱的旨意传下去?”


    李汉卿急忙走出队列,双手一拱:“回皇上,户部已经将皇上的旨意传达下去。臣以为,或许甘肃行省的贮备粮,已经在路上。”


    “定西县就没有储备粮?陇西县就没有储备粮?还是说,临洮县也没有储备粮?”老朱的脸色已经变得有点阴冷。


    “皇上,定西一带土地贫瘠,再加上连年战争,县衙恐怕是没有多少贮备粮。”


    “恐怕?这两个字说得好啊。”


    老朱一掌拍在了案几上,怒喝道:“户部对下属的定义,居然用恐怕两个字,你这个户部尚书是怎么当的?”


    李汉卿咕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定西县隶属于兰州府,而兰州府对户部的呈报上面并未提及此事。。。”


    “没有提及?户部是干什么吃的?”


    “户部虽然事务众多,但归根结底不就是掌管天下的户籍粮银么?堂堂户部尚书,竟然将储备粮的责任推给兰州府没有上报,你的这身官服,还是脱下来吧。”


    李汉卿脸色煞白,额头冒着冷汗,整个人伏倒在地,不知如何作答。


    一边的朱标轻声说道:“父皇,李大人日理万机,县级的事务不能明察虽然不妥,可也情有可原。”


    “毕竟,户部对天下的掌握,均来自府衙和各个行省的呈报而已。”


    站在朱标身后的刘大富心中咯噔一下。


    以前上朝的时候,皇上有时候也会发火,可从来没有要脱去大臣官服的这种说法。


    今个这是怎么了?


    是户部拿不出来银子受到迁怒,还是说,皇上看那竹田县治理的好,想要陈光出任户部尚书?


    不会,应该不会。


    陈光虽然有点小能耐,可将整个户部交于他,他的阅历还是根本不够。


    “哼,起来吧。”


    “谢皇上。”李汉卿战战兢兢地站起身子。


    “谁还有事上奏?”老朱的目光看向李善长。


    “皇上,臣有事要奏。”李善长急忙走出队列。


    昨晚已经和皇上约定,今天在朝堂之上组织百官捐款。


    既然皇上没有说,肯定是想要自己带这个头了。


    “甘肃旱灾,又加上疟疾横行,受灾百姓已达数万人之多。甘肃行省紧急调派赈灾粮款,可随着灾情的扩大,当地的粮款只是杯水车薪。”


    “连夜向朝廷送来急报,申请二十万两银子救灾,而户部目前只能拿出来十万两。身为朝廷命官,微臣怎忍心看着朝廷无力救灾,而陷百姓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微臣愿意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五千两银子捐助朝廷,帮助朝廷救助灾民。”


    老朱点点头:“李爱卿不愧为国之栋梁,拳拳之心日月可鉴。咱的内库还有一万多两银子,就也一并拿出来吧。”


    见皇上和李善长都已经慷慨解囊,百官硬着头皮也纷纷踊跃捐款。


    刚才差点被老朱罢官的李汉卿大声喊道:“臣为官多年,也攒下了一些银子,回头再将内人的首饰当掉,臣捐款四千两。”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李汉卿,捐款是自愿的,要量力而行。夫人的首饰还是留着,少捐一点吧。”


    “首饰怎可以与我大明百姓的疾苦相提并论,臣就捐四千两。”


    “好好好,说得好。”


    “臣也捐四千两。。。”


    “臣捐三千两。。。”


    随着中书省和六部的几位老臣做出表率,其他的官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尤其是那些四品以下的官员。


    朝廷的俸禄本来就不多,加上还要养活一家老小。


    几千两银子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心疼得紧。


    有这些钱,多置办几房姨太太,他不香么。


    “臣捐一千两。”


    “臣五百两。”


    “臣三百两。”


    。。。。。。


    林林总总下来,一共凑了四万三千两。


    看着刘大富递上来的统计数据,老朱的脸色又渐渐难看起来。


    除了自己出的一万两,几十名官员就一共才捐了三万多两银子?而自己卖个镜子都可以在三四天内卖个七八万两。


    不由得讥讽道:“想不到我大明朝的官员如此清廉,这么多人连五万两银子都凑不到。”


    下面一片沉默,大家开始面面相觑起来。


    这到底多少,才算是个多啊。


    户部尚书李汉卿开口道:“皇上,当务之急是赶紧支援甘肃,有多少就发多少吧。”


    老朱不急不缓地道:“曹梦龙,拨兵一万五即刻前往甘肃。协助救灾的同时,将那些传播反动言论的人全部抓获,一个不留。”


    “另外,再带上五万两银子,辅助甘肃行省救灾。”


    “皇上,不是已经有十四万两银子,为何只发五万?”


    “五万两银子,也就只能让百姓有饭吃,疟疾的防控和医治,根本不够啊。”


    老朱淡淡道:“先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为最大。至于疟疾,朝廷不是已经召集京城附近的郎中,连同草药一并前往了么。等这些郎中一到,便会立马开始防疫事务。”


    “皇上,对于疟疾,我大明目前还没有可以彻底治愈的方子。为了防止反复爆发,需要大量的草药运往甘肃进行维持。”


    “维持?要维持多久才能彻底结束?请诸位给咱一个答案。”


    “若是疟疾反复爆发,是不是就要朝廷源源不断地向甘肃提供银子?”


    “郎中已经去了,都没有看到治疗效果,收集那么多的草药,浪费了咋办?”


    “大家可别忘了,大明的北方,还有战事正在持续呢。”


    “退朝。”


    看着老朱态度如此坚决,众人也不敢继续坚持。


    出了大门,胡惟庸凑到了李善长身边:“李公,皇上这是怎么了?好像有点反常。”


    “不知道,皇上自有决断。”


    。。。。。。


    连续数日的昼夜奔波,王虎,方道长率领的竹田县车队终于抵达陇西县东三十里的一处小村庄。


    “老爷说,路上有人安排调换马匹,到现在连一个鬼影子也没见。瞧瞧这些马,都快走不动了。”王虎愤愤不平地道。


    这姓朱的商贾,说话一点都不算数,亏得老爷善良,才会相信他。


    等回去后,一定要让老爷将他们的贷款利息调高一点。


    “走不动就歇歇吧。”方道长举目四处看了看,“只是此地有点荒凉,若是遇上歹人就不好办了。前方有个村庄,我们去那休息,顺便给大家讨碗水喝。”


    “歹人?有我王虎在,还怕歹人?不过,大家的水壶都已经见底,讨碗水喝倒是正事。”


    “王虎大人,前方好像有一队人马向我们走来。”方道长疾呼一声。


    “还真有不知好歹的东西?!”王虎右手摸向了腰间。


    “你们可是竹田县过来的商队?我们是朱先生安排来的人。”为首骑马的汉子摇了摇手中竹田县的标志旗帜。


    “你们才来,我们的马匹都快累死了。”王虎不满道,眼睛却滴溜溜地盯着对方胯下的马匹。


    这马儿可真是膘肥体壮。


    不对,后面的那些马儿,也是一个个膘肥体壮的。


    还有这些人,看着好像也不简单,一个个身材挺拔,精气神十足,比竹田县的衙役队伍看起来好像都精神。


    那朱先生,在京城的实力看来不小。


    “我叫蒋献,带了三百名兄弟协助你们。”说着,蒋献回头道:“分出五十匹马,给马车换上。”


    又看向王虎:“请问,负责控制疫情的是哪一位?”


    方道长站了出来:“是我,方大毛。”


    “疫情紧急,还请方先生即刻开始防控措施。”


    “好。”


    第一次被人尊称先生,方道长还有点不习惯。


    可也丝毫不扭捏:“十五辆汤药运往陇西,十五辆运往定西,十五辆运往临洮,剩下的五辆汤药,随时待命。”


    “其他人和我一起,从脚下开始,清理杂草,至少割出来一里宽,南北到达山脚的空地。”


    “那我们呢,我这里可还有三百多人呢。”蒋献问道。


    “在附近割一些艾草过来,还有,再找一些干柴火。”


    “量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