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帝国的粮食战略

作品:《大唐国枭

    贞观之治不是白说的,大唐立国之后状况有了极大好转。


    如果粮食都得不到解决,那就是在骂李世民了,农业永远是一个帝国的根基,贞观前期还有一些饥荒出现,可到后期基本上就解决了粮食安全。


    这种情况下,确实不需要再为粮食问题大费周章。


    粮食再怎么重要,也是有保质期的,你为此开个都护府花销巨大,人员往来运输都要消耗,运粮少了是亏,运粮多了吃不完也一样是亏。


    如今长安的粮价已经很低,再低下去农民怎么办?


    那会出现一种怪现象,运回的粮食越多,大唐越富裕不起来,还米贱伤农。


    王玄策提及这个问题,代表他还是在为大唐考虑。


    如果为了私心,那他一口答应就完事,这可是正三品的职位。


    若是他说得多了切中要害,李治一想有道理,你还是送俘虏回天竺吧……


    所以他能这么说,张知易是很满意的。


    “你说得对,但我需要更多的人,从粮食生产中脱离出来。”


    “不务农,他们能做什么呢,打仗?”


    “问到点子上了,王玄策,你说,怎样才算富起来?”


    王玄策还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饿的时候就图一口吃的,温饱解决了,还图什么呢,如果粮食满仓,你还得担心它长虫子。


    可粮食多了,米价下跌,还是没几个钱,能算富起来吗?


    米价要是不跌,城里的人也没多少剩余,朝廷也腾不出手做别的事。


    主政很难,那不是一般百姓能想象,什么东西都是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


    “老师,那你说,大唐如何才算富强?”


    李治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他作为新君,看过的典籍已经不少了,可到处理事情上依旧一团乱麻,有的事情还非得长孙无忌来处理不可。


    说到底还是太年轻,过于理想化。


    很多事书上说的都对,但你没见过就是意识不到有多难。


    “其实,很多先贤都说过,但他们说得太复杂了。”


    “就很简单,遵循人自己的欲望来。”


    “上古之民也务农桑,可是种再多的地也发展不到今天的模样。”


    “衣食够用就行,再多怎么办?或者说,遇到天灾的年景又该怎么办?”


    引导到这里,李治也应该知道怎么做了:“互通有无!”


    “说得对,就是互通有无,互通的范围越大,就代表扛灾荒危险能力越强,无论什么灾荒祸事都无法撼动,那才能代表真正的富强。”


    “所以,越多的人不需要种粮食,还能活得更好,才叫富强。”


    “有一天人们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考虑挨饿的时候,开始无聊地幻想温饱以外的事情,天灾来临也无所谓,才是真正的富强。”


    “所以,我们需要大唐百姓不为种地操心一辈子!”


    这个道理十分浅显吧,而且不需要读什么典籍,自己就能想到。


    多么简单的逻辑,可是怎么做到呢?


    王玄策问出了这个问题:“不种地做别的,能做什么呢?”


    “你以后会知道,也并非保密,只是现在说了你也不明白。”


    张知易笑了笑,“这里是林邑,你也看到了,这里有稻种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你要做的就是把粮种引回来,在大唐寻找合适的地方种植。”


    “不止于此,林邑那边也要成为大唐的粮食产区,直接运粮回来。”


    “这边是琉球,有大岛也适合种粮,也是你需要做的事。”


    “那么多的粮食,海运必须加大发展,再修驰道运往大唐各地。”


    张知易对着地图指指点点,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非常惊人。


    旁边的李治和王玄策,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些地方,而是想象不到这些地方到底什么样,这年头,岭南都是流放之地……


    为何如此,还不是因为没人建设吗。


    只要人从庄稼地里脱产出来,那就有更多余力搞建设。


    粮食对于一个帝国的战略意义,就是堆在仓库里看的!


    “王玄策,你要做到这种程度,就是整个大唐都不生产一粒粮食,大唐百姓也不会挨饿!”


    王玄策都听傻了,还能有这种事情?大唐真能有这样的未来?


    这个设想太大了,直接把王玄策和李治都镇住。


    之前张知易跟李治探讨时就没说那么细,甚至李治也没王玄策想得那么深,如今的大唐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粮食,而且保存粮食还有成本呢。


    李治想不到,就不会像王玄策那样问,所以张知易就没解释。


    到了现在,李治才知道这里面有那么多名堂,王玄策看来也是个栋梁之材啊,虽然功绩也只是打败了天竺那些渣渣而已……


    “那边真有那么多粮食?”


    王玄策已经怀疑人生,但张知易却了解那地方后世的发展。


    “现在自然是没有的,所以得你去安排,同时,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你,看看这里。”


    张知易又把地图展开,还有一部分并没有摆出来的。


    “在这边,有一片陆地,上面有高产作物,若是有机会你可以派船出海搜寻,带些回来,不过,重点还是水稻。”


    “高产,能有多高产?”


    “大概是你们现在亩产的几十倍,弄得好近百部吧。”


    张知易说着一抬头,看见旁边众人目瞪口呆的样子,能把这些找回来,岂不是神农?


    “别愣着了,这些有可能近年都找不到,甚至有可能是几代人以后的事,姑且把林邑的稻谷搞回来吧。”


    林邑,在后世又称为占城,那边稻谷一年甚至能熟三季!


    到了宋朝,也有了早稻晚稻之分,这一点也是大宋富足的支撑。


    张知易拍了拍王玄策:“该办什么手续就办吧,还有你那个副将,送归俘虏之后也跟着你去。”


    说完,张知易就离开了皇宫。


    反正安排下去,该怎么办手续是李治的事。


    平海都护府,就需要王玄策这样的,不需要朝廷后方支持,自己一个能搞定的强将,因为那里不是帝国核心,隔着太远了,需要有自己能撑起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