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只有一条对策

作品:《大唐国枭

    而大唐诏狱里,死囚张知易正耷拉着头,无精打采,他在困惑一件事情。


    怎么还没有人把他拉去菜市场斩首示众啊!


    此时的张知易是吃饭也不香,觉也睡不好。


    “牢头大哥,你们是不是忘记事情了,我可是死囚啊,问斩的时间早就过了,怎么还没动静啊!”


    张知易伸了一只手到牢门外头上下摇摆,想要吸引守卫的注意,然而没有人理他,牢里的守卫只当他是疯了。


    “张知易老师怕是福星高照,鬼门关前捡回一命。”


    牢头没喊来,倒是喊来了白衣少年。


    张知易手缩了回去,没好气地答道:“阎王爷早该收我了,是不是你做了什么手脚啊。”


    “老师没大我几岁,就有如此深厚的才学,当真是年少有为,又何必急于求死呢?”


    “我自知谋逆罪孽深重,愧对于大唐,以死谢罪。”张知易一字一句地将重复了许多次的话术念了出来。


    李治摇了摇头,无奈地说道:“我这次来是想和老师说,父皇恩准我亲自调查你谋反的案子。要是老师并未参与谋反,说不定可以获得赦免。”


    “我都亲口招了还能有假?”


    “老师这就有点不识好歹了,父皇是给你一次活命的机会,老师应当好好珍惜。”


    “我”张知易不知道如何向李治解释自己一心求死的缘故,只好作罢。


    看到李治手里提着饭盒,张知易十分熟练地提了过来。


    这次的饭盒沉甸甸的,一打开正是一只烤全鸡,还有一壶好酒,这飘出的香味连远处的胖牢头都闻到了。


    胖牢头心中暗自骂道:“断头饭就是香!”


    张知易眼睛一亮,迅速扯掉一只鸡腿便啃起来,这几日李治都没来找张知易,这每天的小灶自然也就断了。


    要是大唐的人间还有什么值得张知易留恋的,那可能便是在监狱里李治带来的饭盒了。


    李治静静地看着张知易狼吞虎咽,过了一会儿才开口打断张知易的用膳时光。


    “老师前些日子与我讲的外戚干政,我认为舅舅是忠心于李唐皇室的,我不可过分猜疑。”


    张知易听完也停下了嘴巴,嘴里还叼着鸡骨头,他愣着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没错,长孙无忌这时候还是好宰相,应当重用之。”


    “老师是说舅舅以后会有变化?老师为何如此怀疑舅舅,莫不是你们之前有过节?”


    “我跟他从来都不认识。”


    “那老师为何一直明里暗里地说舅舅会干预国政,独揽大权?”


    这一问让张知易犯了难了,心想:“这小子不会被长孙无忌游说成功了吧?管他呢,懒得解释了,以后他就明白了,总不能一直这么天真吧。”


    张知易放下了手中的烤鸡,恭敬地行了个抱拳礼:“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妄加猜测当朝宰相和国舅,小人罪该万死。”


    李治看着张知易少有的正经模样笑了出来:“老师不必介怀,多一个人替我考虑,是李治之幸事。”


    “你说得我都感动了。”


    “老师,您上次说的节度使制度的隐患,我向舅舅讨教过了,有两条应对策略。”


    李治胸有成竹,这下在老师面前不会显得懵懂无知。


    “两条?我只有一条。”


    李治心中窃喜:“果然还是我大唐正统太师厉害,连应对策略都要多一些。”


    “那老师是否想听听学生讨教来的两条策略?”李治这就想显摆起来了。


    “嗝。”张知易先是打了一个饱嗝,又喝了一大口酒说道:“是均田制和府兵制吧,的确不错,你父皇和初代的这些大臣都是当世人才。”


    李治愕然:“此人当真是深不可测,未卜先知!”


    任何制度都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能够跳出历史局限性预见未来,拥有此等眼光之人又何尝不是旷世奇才。


    李治稍稍平复了自己的震撼之情,故作平静地问道:“敢问老师的一条策略是为何解?”


    张知易这时吃饱了,心中求死无门的阴霾散去了不少,两腿盘起坐在监牢的草席上便要开讲。


    饭后吹牛,人生一件乐事。


    “从长远来看,这均田制和府兵制迟早要被废除。”


    听见自己虚心求教,从长孙无忌那得来的策略却被张知易轻描淡写地废除,李治心中不服气。


    “若是他日我继承大统,定将这两条制度认真推行!”


    “那你孙子呢?总不能把坚持这两条策略写到你族谱上吧。”


    李治无言以对。


    “想废除这两条策略的不是皇家,而是地方的氏族。”张知易缓缓说道。


    “氏族?各地氏族享受朝廷的分封和馈赠,又为何阻挠朝政推行?氏族和节度使又有什么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冲突归根结底还是氏族之间的冲突,我这一条策略,便是不断削弱地方氏族的势力。”


    氏族豪强一直是影响皇权集中的重要因素,只是这氏族关系错综复杂甚至有的便是皇家的亲戚,若想完全打击氏族的势力可谓是困难重重。


    李治端正了身子,正是一副私塾里接受先生传道受业解惑的学生模样。


    “第一,大力发扬和完善科举制度,废除察举制,使得底层百姓有上升通道,打破氏族对话语权的垄断。”


    从小就生长在皇家的李治不明白以往的察举制难道就一无是处?他平时结交的贵族子弟都是知书达礼之辈。


    “老师,科举固然是好,可察举制一定要废除吗?”


    “不废除,氏族永远有办法把自己的后代安排到高位上去,既然有才华,那就大家一起考科举,公平竞争呗。”


    李治陷入了沉思,对于他来说理解底层读书人的困苦怕是有些困难。


    “还有一点呢就是禁止这些氏族豪强相互通婚,这一通婚就会相互联盟,壮大势力,势力大到甚至可以威胁皇权。”


    张知易见李治没有完全领悟,便冲他耳语到。


    “你们李氏家族不就是和窦氏长孙氏联姻的嘛?”


    李治恍然大悟,要想造反夺权必定需要地方豪强的支持,把氏族豪强的势力削弱便是巩固了皇权,此乃治标又治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