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胡惟庸需要朱允炆!杨东旭的抉择!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十数日后。


    朱棣还在巴拉望岛,联合梁道明、吕珍组成一支将近两百艘战船舰队,迫近吕宋朝都城马尼拉。


    协助民都洛岛汉人遗民与马尼拉拉干王,展开积极谈判时。


    纪纲从福建送出的消息,抵达金陵。


    “听说了吗?燕王在海外打了一场大胜仗,燕王的海军,全歼了一伙拥有战船数十艘的海盗!”


    “听说,燕王除了东番之外,又有了一块新领土,叫什么巴拉望岛。”


    “俺感觉,燕王离开大明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可不!俺也有相同的感觉,也不知,海外到底啥情况,燕王海外治下百姓,过的有没有咱们好?”


    “听说,观摩团要乘坐燕王那种装配火炮的战船回京,也不知什么时候抵达,俺迫不及待想看看这种战船。”


    ……


    消息传开,又一次引起金陵百姓极大议论。


    傍晚。


    皇宫。


    坤宁宫。


    马秀英坐在梳妆台前卸妆,从镜中,看着朱元璋捧着信报,反复阅览,嘴角不由往耳根咧,笑道:“行了,看着一天把你高兴的……”


    今天一整天,自从消息传回后,重八就乐的合不拢嘴。


    有点太过了。


    朱元璋抬头,视线从信报转移到马秀英身上,“咱有理由高兴啊,你看看才几年功夫,咱们家老四就在外面闯出这么大一番事业……”


    自从那个噩梦后。


    他几经反思后。


    老四和标儿,兄弟携手,治理大明的念头,已经越来越淡了。


    ……


    他果然也没看错老四。


    家里这么多孩子。


    老四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凭自身能力,像他一样,闯出一番事业的。


    说白了。


    这个混球老四,才是他们家的一条真龙。


    像他一样。


    不需要继承,能靠自己打拼,立足于天地间的真龙。


    儿子这么优秀,他没理由不高兴。


    若是有什么担心。


    也不是担心老四对中原有什么念想。


    他现在反倒担心,随着老四发展越来越好,中原这边嫉妒、羡慕,对老四做出不理智行为。


    这很有可能。


    “海战打赢了这些游荡在四海之上的积年匪寇,证明老四这支新式海军的确有出众之处,蓝玉他们乘坐海军战船回来……”


    虽然,这次的规模有点小。


    毕竟,就送观摩团回来,用不了几艘。


    肯定无法和未来,老四陆军第一镇回来时壮观。


    陆军第一镇接近一万三千人。


    再加上马匹辎重等等。


    单单老四的海军舰队恐怕不够吧?


    当初倭寇攻打闽县,就派遣了两百艘战船突入闽江。


    陆军第一镇如果全部通过海路回朝,其船队规模恐怕将十分惊人。


    那时,才能看到老四海军的全貌。


    “不过,这次也可以看看老四他们的海军战船,和朝廷水师战船到底有什么不同。”


    ……


    “陆军第一镇新军一个营,据悉不足七百人,对上化外之民陈家新军一个一千人营,竟然都能打赢,据纪纲信报所言,蓝玉、沐英对陈家这支新军的评价不低,足可见,老四的陆军第一镇新军何等精锐。”


    信报内容有限。


    他现在迫不及待,想观摩团快点回来。


    窥豹一斑,看看老四的海军战船。


    详细询问,蓝玉等人对陆军第一镇的评价。


    ……


    吕府。


    会客厅。


    吕本匆匆赶来,刚接近门口,看到胡惟庸独坐会客厅饮茶,便忙抱拳致歉:“胡相来访,怠慢了,怠慢了。”


    他到现在,也不清楚,胡惟庸为何突然向他靠拢。


    不过没关系。


    可以慢慢搞清楚。


    但胡惟庸这个人有大能耐。


    绝不是他可以比拟。


    他只会迎合人心。


    当初能坐到一部尚书职位,完全靠闺女是太子妃侧妃,朱皇帝需要朝中有更多人,毫无保留支持太子爷。


    同时,他的表现,迎合了朱皇帝期许。


    论处事手段,不得不承认,他不及胡惟庸。


    别看胡惟庸现在不是宰相,闲赋在家。


    可只要此人肯点拨吕家、点拨允炆,他们绝对能从中获益匪浅。


    李善长其实更厉害。


    可李善长就是个老滑头。


    愿意出谋划策。


    可总给人一种若即若离感。


    更多是想从他这里,得到别人不知的内幕消息。


    比如朱雄英跟随朱棣学习。


    比如,太子爷北征灭元。


    ……


    “吕大人,我现在可不是什么宰相,只是一个闲赋在家的普通人罢了。”胡惟庸起身笑着拱手。


    阴阳脸一笑,比不笑都吓人。


    吕本心中就有些发毛。


    双方寒暄落座后。


    吕本也没问胡惟庸来意,一副请教姿态,拧眉问:“胡相已经知道朱四郎海战大捷的消息了吧?”


    胡惟庸点点头。


    他就是因这件事,借机来找吕本,拉近彼此间关系。


    这些年闲赋在家。


    一边仇恨朱皇帝、朱四郎这对父子同时。


    他也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


    并且,分析了自身未来。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此番请辞后,他恐怕再也无法重回朝堂担任左相了。


    甚至,朱皇帝都不会再启用他了!


    大丈夫岂能一日无权!


    他必须得自救!


    朱皇帝一朝,他无法得到重用。


    太子朱标呢?


    可等太子朱标登基,还得等多少年?


    彼时,他曾今的下属,还会为他说话,上折请求朝廷启用他吗?


    朝中无人帮忙说话。


    想再次被启用,登居高位,机会十分渺茫。


    如今他胡府家门前,已经门可罗雀了!


    ……


    吕家。


    皇孙朱允炆,就是他选定的对象。


    太子登基。


    朱允炆就是皇子。


    只要太子爷喜爱朱允炆。


    他就能通过朱允炆的举荐,重新上位。


    ……


    短暂急思转念后。


    胡惟庸收敛思绪,等着吕本下文。


    “胡相,什么时候,太子爷才会和朱四郎反目成仇?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捧杀掉朱四郎?”


    吕本眼神灼灼看着胡惟庸。


    他等不及了。


    “别没等到咱们捧杀朱四郎时,朱四郎已经发展成一个朝廷都忌惮,尾大不掉的庞然大物!”


    他不是危言耸听。


    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朱四郎的陆军第一镇到底何等精锐?”


    “朱四郎所谓的大海军,又何等精锐?”


    信报传出来的内容,有关这方面十分笼统。


    或许只有等蓝玉、沐英回朝,才能更清晰一些。


    可惜,他当时在北平。


    如果在金陵,说什么都要想办法,进入观摩团!


    一起去福建。


    胡惟庸沉默。


    哎!


    突然叹了口气,“吕大人,这个问题,我也无法回答,不过我相信,太子一定会有所布局……”


    只是或许,没有让他们看到罢了。


    这不是他说的。


    是恩师李善长,信誓旦旦所判断的。


    吕本微微捏紧拳头。


    难道,他就没有报仇雪恨的机会了吗?


    ……


    金陵城。


    无论对朱棣怀何种态度的人。


    一时间,都眼巴巴盼着蓝玉为首的观摩团回朝。


    ……


    于此同时。


    巴拉望岛。


    孙元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总算挺过来了。


    夺取堡垒后。


    俞靖临时给朱棣布置的书房内。


    朱棣看着面前,脸色苍白的孙元楚,满意点点头,“经此一战后,你彻底在咱们陆军第一镇站稳脚跟,赢得兄弟们信任了……”


    孙元楚微微抿唇,唇角却情不自禁上扬。


    他也知道。


    苏醒这段时间。


    张副管带天天来看望他。


    约好了,等他好了后,两人要痛痛快快喝一顿。


    他是从层层考核、选拔、淘汰中,一路过关‘斩将’,坐上管带这个位置。


    军中兄弟们的确没说什么。


    统制、两位协统、四位标统就不说了,不但有实战经验,更是在考核中,次次名列前茅。


    可所有管带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实战经验,还是个读书人出身的。


    训练中,兄弟们会一丝不苟执行他的命令。


    可对于作战中。


    他能否胜任管带重任。


    别说军中兄弟们持怀疑态度。


    他自己都很忐忑。


    “此番带你出来,有两个原因,一,你们第一营是咱们陆军第一镇新军中,各方面最均衡的,综合情况是咱们第一镇,中上水准的一个营,检验你们的实战战斗力,基本就能检验陆军第一镇,整体战斗力……”


    ……


    “二,就是你这个管带需要一次实战,你没让我失望……”


    啪!


    朱棣话音刚落,孙元楚立正大声道:“末将谢王爷栽培!”


    孙元楚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


    他的人生命运,在殿下守闽县时,脱离原本轨迹。


    原本。


    他应该是个混日子的废物。


    爹娘百年之后,仰仗大哥鼻息过日子。


    讨好大房,才能过的稍微舒服点。


    可侥幸活下来后,又在闽县县衙,跪着求王爷开恩给个机会。


    然后在鸡笼屿,在王爷的带领下,实现了脱胎换骨。


    或许,最开始王爷把他们丢上城头时,根本没把他们当人看。


    但他很清楚。


    从他去闽县求王爷给个机会,第一批前往鸡笼屿时。


    王爷就开始关注他。


    给他脱胎换骨创造机会。


    无疑,他是幸运的。


    抓住了王爷给的机会。


    这次,王爷带他来巴拉望岛,又是给他另一个机会。


    让他真正完全被第一镇兄弟们认可!


    可以说,若是没有王爷。


    他还是那个混吃等死的废物。


    那个,要仰仗大哥鼻息过日子的废物!


    现在,他还需要仰仗大哥吗?


    恐怕大哥得羡慕、眼红、嫉妒他!


    也不知,太子爷将来会不会羡慕、嫉妒殿下。


    可能会吧。


    殿下能让他这种废物脱胎换骨。


    四海虽大。


    但他感觉,只能容得下殿下一人!


    若太子爷将来因羡慕、嫉妒想对殿下做什么。


    他不答应!


    第一镇兄弟们也绝不答应!


    若真有那么一天。


    只要殿下同意。


    兄弟们就敢跟随殿下,打回中原。


    中原、四海全都属于殿下,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我准备把你留在巴拉望岛,你这一营全都留在这里,再给你留十艘装配火炮的战船,岛上有部分隶属陈祖义的百姓,此战咱们也俘虏了三百多陈军,另外,根据审问俘虏,岛上还有几个数百人不等的小部落……”


    ……


    “利用这部分人,你和张忠亮再给我编练一个营出来,然后送回鸡笼屿整训……”


    孙元楚听闻,让他编练的这一个营,是搭建未来混成协。


    顿时急了。


    混成协的编制,王爷早和他们说过了。


    总兵力五千多人。


    差不多九个营。


    八个步军营。


    一个骑兵营。


    并且王爷还说,将来要从第一镇中,调任部分将领,去第一混成协担任各级将领。


    王爷让他训练第一混成协一个营。


    是不是想把他调去第一混成协?


    去了后。


    他的军衔大概率还会升一升。


    可他不想啊!


    “殿下,卑职让老张负责训练这个营,将来让老张带着这个营去第一混成协。”


    老张,对不起了。


    等我身体好了,酒还是要喝。


    可这个时候,兄弟只能‘卖’了你。


    即便去第一混成协,军衔可能会升一升,这有利于他从管带升任标统。


    但他不想去。


    更不愿离开第一镇!


    首先,第一镇是改变他命运,让他脱胎换骨的地方。


    其次,第一镇未来打仗的机会多。


    至少,在没有新的军队成立前,第一混成协看王爷的打算,准备当做一支守备军来使用。


    驻守鸡笼屿、巴拉望岛这些王爷打下来的地盘。


    他可不想干这种事。


    何况,第一镇不久后要回朝助战,他说什么都要去。


    哼!


    朱棣笑哼一声,“我没打算调你去第一混成协,我也告诉你,将来第一镇和第一混成协营之间,要不断对调……”


    他兵力本来就少。


    第一混成协虽然暂时是支守备军。


    但战斗力也必须保证。


    通过不断和第一镇,营与营对调,让第一混成协逐步经过实战洗礼。


    最终,无论是第一镇,还是第一混成协。


    都要拿出去,就能一战!


    当然,轮训对调,得等北征之后。


    呼!


    孙元楚暗暗松了口气,往后的事情往后再说。


    总之,北征之前别调入第一混成协就成。


    当即立正,铿锵道:“卑职一定不让王爷失望,守好巴拉望岛,给王爷编练出一个营!”


    ……


    安排好孙元楚后。


    朱棣率军启程。


    回程中,除了没走的商贾豪强外。


    还多了几个人。


    民都洛岛以刘江河为首的族长们。


    这部分人,想去鸡笼屿和福建参观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


    最终,民都洛岛的万余汉民,舍不得离开民都洛岛。


    对此,朱棣也能理解。


    毕竟,多少年拼搏建立的房舍,开垦出来的良田,全都在民都洛岛。


    迁徙巴拉望岛,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


    非逼入绝境,很难舍弃。


    最终,他请梁道明吕珍帮忙,三方组成两百艘战船舰队,迫近吕宋国都马尼拉。


    打着为中原被压迫汉人遗民主持公道的旗号。


    迫使拉干王做出让步。


    对民都洛岛汉人遗民征收赋税,由以前三倍于当地原住民,降低为一点五倍。


    对这个结果,刘江河为首的民都洛岛汉民十分高兴兴奋。


    朱棣也很高兴。


    吕宋朝这种区别对待。


    注定了,民都洛岛汉民不可能真正认可拉干王。


    而现在的好处,也是他为民都洛岛汉民争取的。


    民都洛岛势必和他为首的势力走的更近。


    这有利于将来征讨吞并吕宋。


    同时,经过他的说服,刘江河为首的当地大族族长,愿意去考察观摩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


    朱棣对这些大族族长提出的条件很简单。


    只要他们答应帮助族中百姓搞乡土村社。


    作为他们不入股参与的交换,他会扶持这些当地大族,经营海贸。


    他们的钱财,没资格直接进行福建到南海的海贸。


    但福建海商们,把货物运送到吕宋,可以售卖给他们。


    他们作为吕宋本地人,虽然是汉民,可在吕宋到底也有不少人脉,可以拿着货物,在吕宋贩卖。


    利润也十分可观。


    不过,必须推行雇工身股制。


    在这一点上,朱棣展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


    海外无论原住民还是汉民。


    不以族群划分。


    以对他理想支持来划分。


    无论是什么人,谁反对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就是他的敌人!


    谁如果不改变思想,站在对立面,他都会毫不留情铲除。


    在四海之上做事,他不会如在大明那般,处处谨慎。


    在这里。


    他定下规矩,必须执行!


    强硬的态度一定要表达。


    做事的手段又要另当别论了。


    刘江河等人上了战船后,朱棣就把福建已经开始搞雇工身股制的商贾豪强,与这群人安排在了一起。


    让这部分人现身说法。


    这些人,与刘江河等人身份差不多,很多人都是一族之长。


    他们对乡土村社、对雇工身股制的反思,现身说法讲给刘江河等人,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触动对方。


    毕竟,双方的阶级立场是一样的。


    与生俱来,有同一阶级的情感。


    ……


    除了刘江河等人外。


    还有一个人,陈忠。


    陈忠命挺硬。


    竟然奇迹般活下来。


    朱棣曾提出,可以送陈忠回马六甲。


    对此,陈忠直接婉拒,言称:“我已经报了陈家之恩,如今只想隐姓埋名去燕王的鸡笼屿,去燕王主导施政的福建看看……”


    对此,朱棣当然欣然同意了。


    陈忠的想法,他也猜到了。


    无外乎,希望给其家族留一条后路。


    朱棣并不介意。


    创业,就要有足够的胸怀,容纳形形色色的人。


    只要有利于创业就行。


    待创业成功,如果大家还能走在一起,能奔着下一个目标努力,那就一起努力。


    如果大家走不到一起,好聚好散便是。


    根据其出力多寡,给其一份富贵荣华。


    如果有人不满足,想对他做点什么,想对他推行的理念做点什么。


    直接清洗掉便是。


    古往今来。


    小到个人发展。


    大到帝王创业,都是如此。


    历史评价老头子心狠手辣。


    可笑!


    俗人眼光罢了。


    当一群勋贵,无法和老头子同心同德,怀有相同的理念,一路往前走。


    又不愿接受一份荣华富贵回家享福。


    那就只有被清洗的命运。


    无非是最终谁输谁赢罢了。


    人生这条路,总有很多人,拉也拉不动,想继续往前走,要么分道扬镳。


    如果被人死死拽着腿,拖累前进步伐。


    只能一脚踢开。


    这种事,无法以感情、正义、道理、公理来衡量。


    ……


    十数日后。


    朱棣抵达鸡笼屿。


    当天,整个鸡笼屿十分热闹,庆祝凯旋。


    随后几天,朱棣亲自带刘江河、陈忠等人,参观了鸡笼屿,又送对方前往福建。


    去了福建,叶茂、辉祖、蒋有孝会安排这些人观摩事宜。


    重新恢复平静后。


    朱棣开始着手组建第一混成协。


    当夜。


    一大家子人,吃过晚饭后。


    东旭抱着雍鸣,跟着朱棣、徐妙云来到房间。


    朱棣落座后,示意东旭坐下,笑着询问:“听说要组建第一混成协,你坐不住了?”


    东旭想当兵,想给他帮忙,他和妙云都很清楚。


    杨东旭讪笑,点点头。


    徐妙云倒好茶后,朱棣把一杯推到杨东旭面前,审视着这个大小伙子。


    他和妙云刚去土桥村时。


    东旭才十岁。


    村里的孩子王。


    眨眼时间,就已经成了大小伙子。


    时间过得可真快。


    朱棣收起感慨思绪,询问:“你的学识,现在参加科举,考个秀才都没问题,真不准备考科举了?”


    小雍鸣坐在杨东旭怀中,好奇抬头看着杨东旭。


    杨东旭摇头,“师傅、师娘,曾说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师傅也不惟功名是举……”


    自从师傅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鸡笼屿后。


    就越来越忙了。


    他受师傅、师娘教导庇护这么些年。


    学了一身本事。


    现在只想替师傅分忧。


    反正,他也没想过回大明,为朝廷效力。


    作为师傅的学生,还需要那一纸功名吗?


    朱棣懂这孩子心思。


    点点头,略作沉吟,说道:“师傅编练混成协,你跟着师傅一起帮忙,但你不在混成协任职……”


    杨东旭抿了抿唇,认真听着。


    “你在我身边,正式的职务是兵备官,从明天起,咱们鸡笼屿的造船、冶铁、火器工坊等一系列军事相关的事物,我会慢慢让你蒋叔教导你接手……”


    进忠这几年,管着鸡笼屿的一摊子,几乎都快累垮了。


    东旭在他心中。


    就是未来的军备大臣。


    到底是自己抚养、教导长大的孩子。


    他舍不得扔到军中,推上战场。


    东旭这样的孩子,扔到军中也是一种浪费。


    这天下最不缺能带兵打仗的。


    但缺能提升技术的。


    东旭学了这么多年,他的知识才华,更应该发挥在军事技术方面的探索。


    “你不要失望,军备方面有很多你发挥的地方,比如,如何使咱们的战船速度更快,扛风浪更强,比如火铳弹丸发射后的弹道,研究弹道,提升火铳射击精度以及距离……”


    伽利略为什么研究两个铁球自由落体运动。


    因为对方是军备官。


    本身就是研究弹道的。


    伽利略可以,他的学生,杨东旭就不可以?


    一直以来,他都没有过分凭借穿越者,推动什么科技树发展。


    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对人力方面的营运组合。


    乡土村社如此。


    雇工身股制也是如此。


    他就是想创造一片适合科学技术、各种聪明才智生根发芽的土壤。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只有土壤合适了。


    种子才能萌芽,才能茁壮成长。


    如果土壤气候不合适。


    种子即便能萌芽。


    生长过程也会极为艰难。


    甚至,很大概率会枯萎。


    明朝末年,中原的土地上,已经开始发生资本萌芽。


    明朝末年,中原的土地上,各种探索已经十分活跃。


    可就是土壤不对,气候不合适,这颗种子最终枯萎。


    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一旦完善,将会极大促进所有人的积极创新。


    任何科技,都是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相信,无数百姓,会一步步探索实践,推动技术发展。


    不改造气候和土壤,他以穿越者的身份,建立再高的华丽阁楼,终究都是空中楼阁。


    被暴虐推到的可能性太大。


    东旭在大明,搞明白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


    或许不能名留青史。


    但他这个老师,可以给这个学生著书立说,给他高官厚禄,让他名留青史。


    “你先跟着师傅,接触军事,将来,等你年纪再大点,如果还想从军,师傅给你机会,师傅和你立个十年之约如何,你现在十五,如果你二十五岁,在军备方面的探索,还没出成绩,还想从军,师傅就亲自送你从军,怎么样?”


    十年。


    如果这孩子,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探索,真的没有进展。


    无论是从文从武。


    他都可以安排。


    才二十五岁。


    彼时,家也有了,孩子也有了。


    性格也更加稳重成熟。


    能力也更强。


    到时候,即便从军,他也放心。


    “嗯。”


    杨东旭笑着点头,鼻音却有些哽咽。


    他又不是傻子,也不是白眼狼,岂能不知,师傅这么安排的良苦用心。


    师傅自己早早就冲杀在第一线。


    如今,却处处为他们考虑,给他们选择机会的同时,尽可能的在他们扑棱翅膀,振翅翱翔前。


    给他们最大庇护。


    朱棣笑着瞪了眼,“没出息!”


    然后转移话题,询问:“观摩团捎信来时,八叔就在信里提及,给你说的亲事……”


    八婶儿直接把人家姑娘当童养媳,接到了土桥村。


    倒不是让小姑娘帮着做事。


    而是想让小姑娘去村中学堂学东西。


    村中另一批年龄更小的孩子已经到了读书年纪。


    村里学堂请了先生。


    八叔、八婶儿自己掏钱,送未来儿媳去学堂学习。


    不得不说,八叔八婶儿很有眼界。


    “你现在十五了,准备什么时候回去成亲?”


    东旭脸瞬间红成猴屁股,低头,看着怀中小雍鸣,有些害羞道:“师公启程时,我写了封信给家里,我准备等师傅带领第一镇回金陵时,跟着回去……”


    师傅现在走不开。


    可他人生头等大事,成婚。


    他想师傅、师娘能在场。


    他想在这个场合,像对待父母,给师傅、师娘磕个头。


    朱棣笑着揉了揉小伙子脑袋,“行,到时候咱们一起回去。”


    “明天起,就跟着师傅,协助师傅一起编练第一混成协,在这个过程中,师傅教你练兵、统兵……”


    ……


    翌日。


    江宁。


    大清早。


    嗒嗒嗒……


    一人一马冲入城内,直奔王记药铺。


    药铺尚未开门。


    耿瑄抵近药铺,一跃从战马跳下来,跑到门口,就拍门大喊:“民丰,民丰,快点!”


    他想喊媳妇春晓。


    可怕春晓生气。


    刘民丰这傻小子,就是最好的工具人。


    吱呀!


    药铺门打开。


    耿瑄看到亭亭玉立的少女时,脸上笑容顿时更甚,“春晓,快点准备一下,咱们回金陵,今天,咱们师傅的海军战船就要抵达金陵!”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