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朱元璋为朱棣未来准备!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沐英刚回府。


    沐夫人冯氏就迎上来,“永昌侯在书房等你。”


    沐英微微愣怔。


    永昌侯就是蓝玉,此番征西回来,蓝玉就获封永昌侯。


    蓝玉突然登门做什么?


    沐英怀着狐疑,一路来到书房。


    双方见面,寒暄几句后。


    蓝玉在沐英面前,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询问:“沐英,朱四郎怎么说?”


    “你知道我去魏国公府?”沐英诧异。


    蓝玉不由笑了,指了指外面,“不光咱知道,你去问一问朱紫巷,看哪家不知道?”


    春闱之后,朱棣一改往日低调、忍让。


    本就被各府各家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金陵,又到处是关于朱四郎的议论声。


    朱四郎更受关注了。


    沐英苦涩一笑,摇头:“不好,我提出,希望老四像洪武九年、十年低调一点,被妙云小妹狠狠涮了一通……”


    ……


    蓝玉听着,唇角忍不住抽搐。


    思绪被拉回徐妙云出嫁,城门洞时一幕。


    当时,这丫头就怼了他一次。


    嫁做人妇,连孩子都生了,非但没收敛,反而还越来越厉害了。


    朱四郎还真把这丫头宠上天了。


    ……


    “临动身时,我对老四撂下狠话,开诚布公告诉老四:若有朝一日,他有反对东宫之意,我与你,必将联手……”


    蓝玉眼帘一挑。


    说实话,他还真想联手沐英,和朱四郎较量一番。


    可又极不愿这种事情发生。


    一旦这种事发生。


    就意味着,朱四郎反了!


    收敛思绪,忙追问:“朱四郎怎么回答?”


    “放马过来!”沐英苦涩一笑。


    老四当时就坐在他对面,含笑说出这句话时,他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自信。


    换个人,在他面前说这种话,他会当成一个笑话。


    可……


    这人是老四,就另当别论。


    蓝玉神色也渐变凝重,手放在椅子扶手上,毫无察觉蜷曲。


    询问:“朱四郎说这话什么意思?他真要争储夺嫡了?”


    “不是。”沐英笑着摇头,“老四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往后不会在低调、忍让,如果我们因此而把他当敌人,他也不会惧怕,让我们放马过来!”


    蓝玉紧绷的身体,下意识松懈。


    ‘从什么时候开始,朱四郎竟然让我这般如临大敌?’


    身体反应让他震惊。


    松懈回神后,他才意识到,刚才刹那,肢体反应多么强烈!


    他对朱四郎造反这种可能,竟这么紧张?


    甚至,隐隐有种害怕!


    平日里也忌惮。


    但他并未意识到,朱四郎给他的压力,这么深!这么强烈!


    陛下都没让他如此!


    想笑,却笑不出来。


    一时间,书房陷入安静。


    ……


    于此同时。


    胡府。


    几名侍女,抬着一面镜子,战战兢兢站在胡惟庸床边。


    胡惟庸脸阴沉盯着镜子。


    右脸,做着各种细微动作。


    左脸,却像僵化一般。


    抬手合住左眼皮,就无法自行睁开,得用手往上提眼皮,才能重新睁开眼。


    经过御医不懈努力,他的症状……


    御医口口声声保证好转了。


    可他却觉,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了另一状态。


    以前左脸会不停狰狞抽搐。


    现在不抽了。


    却失去感知。


    左右脸,就像一张阴阳脸。


    半边身子,还是没半点知觉。


    ‘朱四郎!都是朱四郎害他这般人不人,鬼不鬼!’


    尚且能自由活动的右手,紧紧攥住。


    侍女看胡惟庸阴阳脸渐渐完全变阴,抬镜子的手微微颤抖。


    “爹,韩国公来访!”


    就在此时,侍女们听到了天籁之音。


    胡大虎带着李善长,推门而入。


    胡惟庸按捺住汹涌情绪,摆了摆手,侍女如蒙大赦,忙抬镜子离开。


    “恩师。”


    李善长见胡惟庸笑容牵强,在床边小凳子上坐下,宽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急反而不利于养病恢复。”


    ……


    胡惟庸右半边脸露出笑容,点头,“恩师教诲,学生记住了。”


    使了个眼色,遣走胡大虎后,询问:“恩师,朱皇帝还未向你透露宰相人选吗?”


    老狐狸这些时日,一直在活动。


    让同僚上折子举荐。


    可朱皇帝一直没动静。


    眼下,金陵城内,让朱四郎做左相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狐狸坐不住了。


    当然,他也绝不想朱四郎接替他的位置。


    那样,是对他最大的羞辱!


    最好,还是李善长接替。


    提及自己的事情,李善长脸色微微沉凝,没了安慰胡惟庸时的‘看得开’。


    点点头,沉声道:“没有。”


    他很怀疑,城中舆论,就是朱皇帝命锦衣卫推动。


    为任命朱四郎出任左相铺路。


    所以才急着来找胡惟庸。


    “据悉,今晚朱皇帝派人去徐府,让朱四郎明早参加早朝。”


    胡惟庸仅剩能灵活活动的右眼,瞬间微眯,“恩师担心,朱皇帝明早就宣布,接受学生请辞,让朱四郎出任左相?”


    胡惟庸语气有些急促。


    右手微微握拳。


    他绝不容许,朱四郎接替他的位置!


    那是一种羞辱!


    “恩师,学生马上再写一道请辞折子,同时,在折子里,举荐恩师出任宰相!”


    李善长眉角微微上扬。


    大晚上来胡府,就是为这个目的。


    胡惟庸是宰相。


    他请辞时,推荐的人。


    一般来说,皇帝会慎重考虑的。


    就如当初他请辞,举荐胡惟庸。


    朱皇帝就任命胡惟庸做了右相。


    为何如此?


    说到底,还是派系问题。


    他在朝中,留下了一帮与他亲近的同僚。


    如果朱皇帝不选胡惟庸为相。


    选别人。


    朝堂上,他的门生故旧就不会配合,朝廷就有可能停摆。


    如今虽然不像春秋战国时期,做官父死子继。


    但官场中依旧存在,隐藏很深的继承。


    师生间、好友间……


    只要胡惟庸举荐他,他担任左相的机会就很大!


    ……


    翌日。


    五更天。


    奉天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卿平身!”


    “谢万岁!”


    简单君臣礼毕后,群臣起身,眼神余光,暗暗窥探站在武将序列前的朱棣。


    朱元璋扫了眼朱棣,笑笑,随即神色肃穆,“诸卿,可有事奏?”


    “陛下,臣有事奏!”


    朱棣循声看去,是右御史大夫陈宁。


    这人很有才。


    老头子起兵之初,就跟随老头子,也算是一个老臣。


    有才有魄力,但性情严酷刻薄。


    去江苏征税时,曾用烧红的烙铁烙人,江苏官民给陈宁起了个外号,‘陈烙铁’。


    后来升任朝堂高官。


    或许认为,是因为这种严酷刻薄,所以才得老头子赏识吧。


    这家伙回朝做官后,变得更加严酷刻薄。


    老头子曾批评过陈宁。


    洪武九年,他被贬后,发生了一件事。


    陈宁长子劝说陈宁,被陈宁捶打几百下,活生生被打死。


    这事传到老头子耳中,老头子就评价一句:‘陈宁对儿子尚且如此,对君父会是什么心肠?’


    这话传到陈宁耳中。


    陈宁或许是恐慌吧。


    以前和胡惟庸走的并不亲近。


    可从洪武九年,二人迅速亲近。


    这些都是毛老六告诉他的。


    这个退下来的锦衣卫头子,就是一本官场百科全书。


    朝中、地方大员,就没有毛老六不清楚的。


    “陛下,胡相请臣向陛下递交请辞书,请陛下准许,同时胡相还举荐韩国公为陛下分忧。”


    陈宁刻板的声音,打断朱棣思绪。


    朱棣不由笑了。


    李善长请辞举荐胡惟庸。


    胡惟庸请辞举荐李善长。


    他们师生是把大明相位,当自留地了?


    他百分百肯定,老头子此时,一定很生气。


    余光悄悄向龙庭看去……


    朱元璋眼中恼怒一闪而逝,从折返小太监手中取过折子……


    李善长紧张看着朱元璋、朱棣。


    片刻后,朱元璋放下折子,视线移动,落在李善长身上:“百室,胡惟庸推荐你,你是他的老师,他是你的学生,当初你推荐他,现在他推荐你,你有没有信心接过这副重担!”


    噗!


    朱棣没忍住,笑出轻微声响,忙低头。


    朱标听到动静看来。


    朱棣肩头微微耸动。


    老头子真是太搞笑了。


    这话分明就是暗示,朝廷的相位,都快成你们老师学生的自留地。


    还问李善长有没有信心。


    都把话说成这样。


    就差直接问:你们师生要不要脸了?


    李善长一颗心坠到冰窟,努力挤出笑容,低头,“陛下,老臣年老体衰,实在已无心力,担任左相重担,请陛下体恤!”


    百官同情看着李善长。


    这段时间,李善长积极活动,谁不知道。


    上折子举荐李善长的,更是数不清。


    忙碌这么多天,皇帝就轻飘飘暗示一句,你们师生还要不要脸了?


    李善长就得打碎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吞。


    哼!


    朱元璋瞥了眼李善长,心中微哼。


    “你追随咱这么多年,劳苦功高,到了这个年纪,咱岂能不体恤,倒是刘伯温这些年,躲到青田老家,享了几年福,咱准备让他来接替胡惟庸,担任左相,你说如何?”


    李善长惊愕抬头。


    百官惊愕。


    朱标也满脸诧异。


    就连朱棣,都一脸诧异。


    刘伯温当宰相?


    这是历史上从未发生的事。


    百官余光,下意识看向朱棣,谁不知,刘伯温是朱四郎请回来的。


    而且,朱四郎还救过刘伯温的命。


    皇帝任命刘伯温担任宰相,是否和朱四郎有关系?


    朱元璋居高临下,视眼开阔,把众人神色尽收眼底。


    不过,注意力更多在关注朱标。


    见朱标神色平静,欣慰点头。


    启用刘伯温为相。


    为老四。


    可为老四,最终还是为标儿。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北征灭元。


    说到底都关乎标儿将来,接手一座什么样的江山。


    ……


    朱元璋视线转移,再次落到李善长身上,“百室?”


    李善长闻声,忙抬头,“陛下,臣支持刘大人出任左相一职!”


    手指微微蜷曲,他心在滴血啊!


    此刻,他就是跳梁小丑!


    朱四郎一个被贬的皇子。


    刘伯温就是因与其产生联系,逃过一劫也就罢了。


    如今还要担任左相?


    “尔等呢?”朱元璋看向百官。


    “老臣支持!”宋濂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刘伯温的才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担任宰相,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简直就是天大的遗憾。


    眼下,朝廷正要推行乡土村社。


    刘伯温这样无私公正之人坐镇,最合适不过。


    宋濂想着,紧接激动高呼一声:“陛下圣明!”


    太突兀。


    朱元璋都被吓了一跳。


    随即,唇角向两边咧开。


    宋濂这个老东西,就是个老学究。


    他若非真认为你圣明,绝不会为任何人、任何事拍马屁。


    “臣等支持!”


    “陛下圣明!”


    ……


    太子系回神后,率先支持。


    刘伯温做宰相,总好过朱四郎做吧?


    其他官员紧随其后,高赞朱元璋圣明。


    一方面,皇帝摆明了选定刘伯温,且刘伯温的威望、能力都足够。


    一方面,刘伯温总比朱四郎好!


    朱元璋很清楚百官心中想些什么。


    哼!


    腹中微哼道:‘将来,咱肯定会让老四来朝中为相。’


    取消相制,还得老四和他配合。


    他也让老四,担任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把这个殊荣留给老四!


    不过,在此之前,老四得先去地方为官,历练一番。


    大明靠山柱石。


    要对大明的民间、官场、军队,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


    想到这里,随即说道:“既然尔等都同意,此事便定下来了。”


    话罢,给太监使了个眼色。


    太监拿出圣旨,“状元郎朱四郎接旨……”


    朱棣忙跪拜听宣。


    “命状元朱四郎,前往福建建宁府,建安县担任县令,于建安县推行乡土村社,准许朱四郎带走全部亲兵,朝廷供养……”


    小太监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


    准许朱棣带上五百兄弟。


    还有,准许朱棣带上土桥村孩子们。


    准许朱棣,在建安县,先斩后奏。


    ……


    在百官震惊中,早朝结束。


    “朱四郎当个县令,还要带五百亲兵?”


    “最可笑,陛下还准许朱四郎带上土桥村孩子?这分明就是要把那些孩子,培养成朱四郎死忠!”


    “陛下到底要干什么!”


    “别忘了,朱四郎还有一项权力?”


    “什么权力?”


    “御赐金牌!”


    ……


    御书房。


    朱棣脑子还稀里糊涂,跟在朱元璋身后走入御书房。


    老头子突然对他这么好,有些不适应。


    朱元璋落座,见朱棣怔怔出神,没好气笑道:“咱是你爹,对你好点,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话中,满腹苦涩。


    洪武九年、十年。


    做的太过了。


    以至于直到现在,老四对他都有所保留。


    “知道爹为何让你去福建建宁府,建安县吗?”


    他给老四准备的东西,还不止这些。


    这回,他还为老四的未来,做了规划准备……


    就当是弥补洪武九年、十年吧。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