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百姓呼声:朱四郎做宰相!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魏国公府门外。


    读书人站在最前面,后面跟着百姓,把徐府府门堵得水泄不通。


    若非有一群读书人带头,百姓再好奇,也不敢跑来朱紫巷,当朝国公府门外求证。


    徐府管家、家丁站在台阶上,满脸骄傲自豪。


    大家都知道,读书人、百姓都是来求证姑爷是不是刚刚被点状元的朱四郎。


    管家满脸与有荣焉站出来,对台阶下方,恭敬作揖后,才大声喊话:“各位,这是魏国公府,劳烦各位不要拥堵了。”


    “俺们就想知道,朱状元是不是燕王?”


    “对,求管家告知。”


    ……


    百姓大喊。


    一个读书人站出来,冲管家作揖,“我等与朱状元是同届考生,就是想求证,燕王是否是状元朱四郎,若是燕王能出来,与我等说句话,感激不尽。”


    管家满脸为难。


    扭头低语:“我去找姑爷,你们在这里看着,不准颐指气使……”


    读书人、百姓都是冲姑爷来的。


    而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但代表徐府,现在还代表姑爷,可不能给姑爷丢脸。


    家丁纷纷点头。


    ……


    徐府客堂。


    徐达去上朝了。


    此刻,家里面只有一群孩子。


    朱棣等人凑在客堂内。


    “姐夫,为什么不出去见见?”徐增寿带着一丝埋怨询问,“你这样端着架子,有些太过了,人家会背地里,说你高高在上,目空一切……”


    徐辉祖含笑瞪了眼,“行了,你还不如直接说,你想跟着姐夫去显摆!”


    徐增寿脸不由微红,低头。


    好吧,他的确有这个想法。


    这会儿,朱紫巷各府,肯定都在观望。


    以前,蓝春等人,怎么嘲笑他和二哥来着?


    好像说:‘你们阿姐真傻,竟然自嫁一个泥腿子……’


    现在只要跟着姐夫出去,在读书人、百姓面前转一圈,定能气死蓝春等人。


    可大哥也用不着拆穿吧?


    一群人瞧着徐增寿,哄堂大笑……


    李渔坐在徐妙云身边,好奇询问:“阿姐,姐夫为什么不去见一见?”


    换个人,早出去了!


    “姑爷、姑爷……”


    徐妙云刚要说话,管家气喘吁吁跑进来,擦着汗,满脸笑容道:“姑爷,外面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都请你出去……”


    众人看向朱棣。


    “不去!”不等管家说完,朱棣就平静否决,“刘叔,去告诉府外百姓,如果想知道什么,就去向朝廷打听,我没责任回答他们。”


    管家笑容凝滞。


    姑爷这番话,直白且不近人情。


    他要真照搬转达。


    百姓私下里,肯定会说姑爷不是。


    看来,他只能自己发挥聪明才智,保证姑爷的意思不变,尽可能把话说得漂漂亮亮。


    管家应了声,匆匆离开。


    朱棣见一群小舅子、小姨子,都看着他。


    明显,不懂他为何如此。


    “你们这么看着我做什么?”朱棣没好气笑道:“我和外面的人非亲非故,对他们没有任何责任……”


    ……


    “那些读书人来徐府外做什么?百姓接触不到的消息,难道他们也接触不到?”


    这些考中举人,冲刺进士的读书人。


    以他们的人脉,想打听他的情况,不要太容易了。


    “他们来徐府,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我大明皇子这个身份而来。”


    无非就是想给自己找一条出路罢了。


    他不讨厌,但也不愿和这种人打交道。


    这种追逐名利,蜂拥而来的人,也会随时蜂拥而去。


    “姐夫,百姓呢?”徐辉祖询问:“百姓应该是冲乡土村社而来,为什么不见见?”


    朱棣循声看去,“辉祖,听说老头子马上也要安排你去担任一方县令了,借这个机会,我和你多说一句,你未必一定要听从,就全当一个参考,毕竟每个人的处事标准不一样……”


    “我为什么要见外面的百姓?”


    ……


    他和外面的百姓,非亲非故。


    也不是金陵父母官,现在也不是大明的皇子。


    对外面的百姓,没有一点责任义务!


    ……


    百姓如此,无非就是因乡土村社,把他当成过好日子的救世主。


    他不是。


    也不想当。


    他挺自私的。


    和他没关系的人,即便见对方遇到困难,也绝不会贸然施以援手。


    不属于他的责任,绝不沾身。


    ……


    “信不信,未来,如果有人改变了乡土村社的最初构想,现在捧着我的百姓,就是跟着士绅,骂我骂的最凶一批。”


    为了杜绝乡土村社最大的敌人:士绅。


    他都把胡惟庸立为标靶。


    把士绅入股,搞成一条,不可碰触的禁忌。


    往后谁敢倡议,士绅入股乡土村社,就是‘妄图左右皇权’、心存异志!


    饶是如此,他也不会天真认为,就万事大吉。


    毕竟他只是个臣子。


    父皇、大哥、雄英之后,将来的皇帝如何,他不能保证。


    甚至,大哥、雄英做皇帝会如何对待乡土村社,他都不能保证。


    他既不想现在被捧着,也不想做什么改变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这是父皇和大哥的责任。


    更不想将来死后,还要被人咒骂。


    客堂内,众人沉默……


    不久后。


    管家折返汇报,府门外读书人和百姓离开,去了洪武门后。


    众人又聊了会儿散去。


    徐辉祖夫妇回到夫妻二人居住的别院,在院中凉亭坐下。


    李渔诧异道:“姐夫今天给人的感觉,好陌生,还特别冰冷……”


    刚才,姐夫那番话,给她很大冲击。


    和她嫁到徐家。


    自己观察,以及听夫君讲述,了解的姐夫,完全不同。


    姐夫说自己自私。


    自私倒没什么感觉。


    试问天下,谁不自私?


    很正常嘛。


    可姐夫说话时,充盈整个客堂的冷漠,实在太冷了,给人一种,没有怜悯心,不是好人的感觉。


    和以往那个,和大家说说笑笑,十分好相处的姐夫,完全不同。


    徐辉祖回神,笑道:“你的感觉没错,你以前没见过姐夫这一面,是因为,咱们是他的亲人。”


    “土桥村村民呢?”


    “在姐夫心中,土桥村乡亲也是亲人。”


    ……


    “你知道,朱紫巷这些人,怎么评价姐夫吗?”


    ……


    皇宫。


    御书房。


    刘伯温坐在旁侧小凳子上,打量匆匆而来,给朱元璋行礼的蒋瓛。


    蒋瓛行礼时,


    朱元璋迫不及待问:“朱四郎如何处置徐府外读书人和百姓?”


    “禀皇爷,朱四郎没露面,让徐府管家,把人打发来洪武门。”蒋瓛脸色微微苍白。


    他伤势还没好。


    能行动后,就马上回镇抚司衙门。


    就如他猜测的。


    杖责五十第二天,就接到升迁锦衣卫指挥使的圣旨。


    “混账!”


    朱元璋又气又好笑,笑骂一句,吩咐:“去,告诉皇城外百姓,朱四郎就是咱四子朱棣!”


    蒋瓛领命离开后。


    朱元璋视线转向刘伯温,“他骨子里这种冷漠,有时候,咱都有些怕……”


    这种冷漠。


    代表着,极致冷静、理智、无情!


    外界因素,很难干扰他判断。


    一个皇帝,拥有这种发自骨子的冷漠,才能为天下执法!


    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清除肮脏龌龊。


    但肮脏压过正义,一定是正义的铁拳不够硬!


    他的冷漠,是充满波折,艰苦的人生经历,历练出来的。


    老四呢?


    好像是与生俱来。


    ……


    朱元璋见刘伯温只听不说,顿时索然无味。


    其实,他是想让刘伯温分析判断一下,老四和标儿能不能磨合好。


    可老滑头,显然不想在这方面发表意见。


    气的瞪了眼,随即转移话题,“胡惟庸已经请辞了,他的情况,咱也问过御医,很长时间,不适合为官,得静养,咱想让你接替胡惟庸,担任左相……”


    “陛下!”


    刘伯温慌张起身就要下跪,“臣年老体衰,难当重任,臣向陛下举荐韩国公……”


    李善长权力欲多么重。


    多年老相识,他很清楚。


    据他所知,这几日,李善长已经在积极运作了。


    他都这把年纪,不想和李善长交恶。


    哼!


    朱元璋哼道,“李善长不在咱考虑之列……”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为标儿筹备灭元之战等等。


    很多大事,都集中在未来几年。


    说实话,胡惟庸担任左相,他还真的不放心。


    灭元之战的粮草、马匹、兵器筹备事宜。


    他就绕开了兵部。


    直接秘密命令文忠,在大都督府内操办。


    同时让天德协助。


    如今,机缘巧合,胡惟庸空出这个位置。


    他一定要选一个,一心为公,且有能力的人。


    天德、刘伯温、汤和就是最好选择。


    刘伯温是首选。


    至于李善长,他压根没考虑过。


    这个人有才能。


    可就是私心私欲太重。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灭元之战,任何一件事,都关乎大明,关乎千千万万百姓,你推荐李善长,李善长能以一颗公心,对待这三件事吗?”


    “你辅佐咱,打下了天下,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在建设天下中,没有施展机会,你就甘心……”


    ……


    刘伯温听朱元璋又是大义压人。


    又是激将。


    不由苦笑。


    要说,大明立国后,他有没有想过当宰相,施展才华?


    当然想过!


    只是,当时他的名声太大了点。


    大明刚立国,外有北元,内部因利益,迅速瓦解。


    皇帝如履薄冰,无论如何都不敢用他。


    他和中山侯汤和都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朱皇帝压着他们时,也甘之如饴接受。


    可如今都这个年纪了……


    朱元璋见刘伯温面露犹豫之色,直接霸道命令:“你做好准备,胡惟庸第三次请辞,咱就会答应,然后任命你为宰相!”


    “臣遵旨。”


    刘伯温神色复杂领命。


    未来几年,绝对不平静。


    磨刀计划、乡土村社奠基、太子北征灭元之战……


    单拿出一件事,都很复杂。


    如今,三件事,陆续在未来几年发生,并且还叠加发生。


    他这个年纪,能不能活着退下来,恐怕只有天知道……


    ……


    就当朱元璋说服刘伯温,敲定宰相之事时。


    蒋瓛也出现在皇城上。


    目视所及,读书人、百姓乌泱泱一片。


    ‘现在就如此,不再低调、忍让的朱四郎,未来会如何?’


    心中念头一闪而逝。


    他现在不敢有任何小动作。


    皇爷下次的处罚,就是要他的命。


    朱四郎只能留给胡惟庸、吕本这些人了。


    等他们成功捧杀朱四郎,他趁机除掉毛阿六。


    ……


    收敛思绪,转头,吩咐:“敲鼓让百姓安静。”


    咚咚咚……


    把总领命后,很快城头响起鼓声。


    嘈杂声瞬间落下。


    一双双眼睛,注意到蒋瓛,紧紧盯着。


    蒋瓛深深吸气,鼓足气力,大声道:“状元朱四郎就是被贬的四皇子,燕王朱棣!”


    靠近城墙的读书人、百姓瞬间愣怔。


    下一秒,哗然!


    “是燕王!”


    “真是燕王!”


    “朱状元是燕王!”


    “转战万里凯旋,和连续冲刺科举,考中状元,并且提出竞拍包税和乡土村社的,都是一个人,都是燕王!”


    “燕王能文能武!”


    ……


    蒋瓛耳闻百姓激动欢呼,脸微微变白,‘这就是朱四郎如今的威望?他那么冷漠对待徐府外百姓,为何没影响?为什么!’


    太可怕了。


    下面的欢呼,让人感到害怕!


    这些百姓都是些蠢货!他们知道,朱四郎的冷漠吗?


    六部官衙。


    欢呼声传入。


    百官纷纷神色凝重走出官房,三三五五凑在一起,屏息凝神,竖耳倾听。


    片刻后,眼神惊骇对视。


    ……


    御书房,朱元璋、刘伯温也被惊动,走到门口。


    朱元璋竖耳倾听,听不到具体内容,可欢呼声却能听得出,嘴角情不自禁向两侧咧开。


    刘伯温没朱元璋这般乐观。


    余光瞥视朱元璋,眼底闪过浓浓忧虑。


    大明的未来,他竟然看不透了。


    ……


    当天,整个金陵轰动。


    属实消息太劲爆了。


    燕王朱棣,去年带领一千将士,在北元二十万骑兵集群,合击共剿中,转战万里,带回传国玉玺,俘获北元王妃、促使高丽抛弃北元,向朝廷称臣纳贡。


    前些时候,又传来,北元老可汗,也死了。


    听说,北元老可汗本来能多活些时日。


    可去年燕王杀穿整个草原,这位老可汗气的吐血,病情加重……


    朱四郎则连续冲刺科举,还成功考取状元,太子爷铁腕推行的竞拍包税,朱四郎才是首倡者。


    朝廷马上要推行的乡土村社,也是朱四郎首先做起来,被朝廷注意到……


    做出这些大事之人……


    竟是同一人!


    燕王朱棣,能文能武,文治武功优秀的令人震惊!


    ……


    当胡惟庸第二次请辞消息传开后。


    几乎无人议论胡惟庸。


    反倒是关于朱棣的热议,又被推向另一个高潮。


    “左相位置空出来,俺支持燕王做左相。”


    “燕王能文能武,担任左相,合适!”


    “燕王担任左相?太子能答应吗?当初燕王被贬为庶人,就是因为喊出争储夺嫡。”


    “俺不管,俺只知道,燕王担任左相,会严惩百官,燕王武能纵横草原,文能提出竞拍包税、乡土村社,燕王担任左相,咱们老百姓,一定受益!”


    ……


    议论中,议论内容,渐渐变味儿。


    朝中百官敏锐察觉。


    一股暗流随即汹涌起伏。


    ……


    徐府。


    沐英站在府门台阶下,仰头看着,深吸一口气,提步沿阶而上,来到府门外,递上拜帖,“帮忙把这份拜帖,转交给你家姑爷。”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