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文化差异

作品:《英伦文豪

    两天后。


    波士顿唐人街。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狭窄的街道两旁,店铺内琳琅满目,灯笼摇曳生姿,散发出华人聚居区独有的氛围。


    空气中混杂着污水的臭味和小吃的香气,刺激着行人的鼻腔。


    陆时和古德曼穿过人群。


    以往,看到美国人,这里的居民都会多看两眼,


    但今天不同,


    因为有《大佬》上演,相对封闭的唐人街迎来高光,许多美国人来此,


    这半个小时,居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古德曼踮着脚,小心地绕过一个水坑,


    街边的海报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陆爵士,你看。”


    陆时投去视线。


    只见海报上写的是:


    “


    昆曲为魂,秦腔为骨;


    历经风雨,国粹新剧。


    ”


    到这儿还正常。


    下面就比较通俗了:


    “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票价惊爆!


    详询华城剧院!


    ”


    旁边还画了一个武生的脸谱。


    能看得出来,海报的画工并不懂什么“国粹新剧”,只能往京剧上扯。


    古德曼十分兴奋,


    “真好!韵味很足!”


    陆时好奇,


    “怎么有韵味了?”


    古德曼手舞足蹈的比划着解释:“你看那个画片,再看那些文字,多美啊!”


    陆时:“……”


    只能说,距离产生美,


    就像“只因你太美”,用阿拉伯语写就是“”,瞬间变得高大上。


    两人接着朝剧院的方向走,


    身边时不时有美国人的马车经过,溅起一片泥水。


    好不容易挪到剧院,


    门前已经聚集了茫茫多的人。


    华人占多数,与白人泾渭分明地分成两拨。


    他们都在议论着,


    “这次的戏剧好像是汉语。”


    “听不懂。”


    “那能好看吗?”


    ……


    “唉……咱们的戏也要学鬼佬,肯定会变成四不像。你看看鬼佬研究的那些东西,什么魔术、什么咖啡……不如去吃抢粉。”


    “你能不能有点儿追求?就知道吃那個破肠粉。”


    “你个北方粗婆娘,懂什么!?”


    ……


    直隶话、粤语、闽语、英语……


    什么都有。


    听得陆时脑瓜子险些一分为N。


    (PS:为保证阅读流畅,就全写普通话了。)


    古德曼问道:“陆爵士,还有多久?”


    陆时摸出怀表,


    “还早,得半个小时。”


    古德曼便提议道:“那可以四处逛逛,买些小吃。咱们这次特意不乘马车,不就是因为你想看看唐人街的风貌?”


    伦敦也是有华人聚居区的,但规模肯定比不了纽约、东京、波士顿等地。


    陆时穿越而来,不可能不好奇。


    古德曼也爱凑热闹,拉着他往旁边的肠粉铺子走,


    他对摊主说:“你好,给我来一份。”


    摊主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大叔,


    他瞄了眼陆时,


    “这是伱老板啊?”


    陆时“啊?”了一声,没反应过来。


    摊主翻个白眼儿,说道:“既然是你老板,那你特么让他拽什么英语啊?你替他说不就完了?这里可是波士顿!”


    陆时满头黑线,


     ̄□ ̄||


    “那就……那就来一份。”


    “啧……”


    摊主咋舌,开始拉动那些抽屉式的蒸笼。


    古德曼看得兴奋,


    “有趣!真是有趣!”


    摊主摇头嘀咕:“土老帽~”


    随后,他转向陆时,闲扯地问:“你是从哪个堂口出去的?”


    陆时一怔,


    没想到,连夜市的小商小贩也被迫加入了堂会。


    但仔细考虑,好像又很合理。


    波士顿唐人街的建立源自1870年美国大罢工,


    为了取代罢工的工人,华人被马萨诸塞州的企业雇佣,并在十年之内“建立”唐人街。


    之后便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美国人将经济衰退怪罪于华人。


    如此背景,大部分人会加入堂会自保。


    陆时心中感慨,


    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


    见他长久的沉默,摊主苦笑,觉得自己问得多余,


    “当我没问罢。你都跟鬼佬混了,堂口什么的,确实没甚必要。”


    陆时正准备解释,


    忽然,摊主一声吆喝:


    “好咯!”


    他手法熟练而迅速,一张薄如蝉翼的肠粉皮便铺在了盘里,


    接着,他在皮上铺上蒸熟的肉馅、翠绿的葱花,再用刀快速划成几段,遂将盘子递给了古德曼。


    古德曼啧啧称奇:


    “好厉害~”


    手一摸盘子边,赶紧缩回,


    “怎么这么烫啊喂!”


    摊主撇撇嘴,低声对陆时说:“鬼佬什么也不懂!咱这肠粉,多少人排队候着吃、抢着吃,甚至被称为‘抢粉’。给他吃了,真是牛嚼牡丹,白瞎!”


    陆时看看铺子的布置,


    摊位右手边立着一块木制的柱状招牌,上面用红漆书写着“正宗”两个大字,


    字的下面,贴着《大佬》的海报,


    海报上已经溅上了泥点子。


    注意到陆时的目光,摊主叹气,


    “唉……”


    他摆了摆手,


    “说是讲堂会的新戏。这种事,那些作家怎么会懂呢?我觉得不会好看。”


    陆时问:“你看报纸了吗?”


    摊主回答:“报纸?每天不都那样?”


    陆时说:“今天的报纸不同。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表了《大佬》的观后感,认为那是一部革命性的新戏。而且,他还邀请剧团到华盛顿国家剧院演出。”


    摊主露出不屑的表情,


    “鬼佬的总统喜欢,那我就更不会看了。”


    陆时:???


    “为什么?”


    摊主说:“他觉得喜欢,说明《大佬》不真实啊。”


    陆时听得吐血,


    对方的回答实在有些让他始料不及。


    摊主似乎不想再聊,岔开话题道:“行了,不说这个。让你老板赶紧吃吧。抢粉嘛~就得抢着热的吃才好。”


    陆时从谏如流,


    “听你的。”


    于是,令摊主惊讶的一幕发生了,


    只见古德曼摸出手帕,帮陆时把筷子擦干净,再殷勤地递还给陆时。


    陆时大口朵颐,吃得“啧啧”有声。


    摊主懵逼,


    心想,


    现在的年轻人真特么牛。


    他忍不住问:“你不给你老板吃吗?”


    陆时打趣:


    “我这人很有原则的。老板敬酒我不喝,老板打牌我自摸,老板讲话我唠嗑,老板开门我上车。”


    “啊这……”


    摊主看看陆时,又看看古德曼,


    “还能这样?”


    陆时不由得哈哈大笑,不再逗对方了,说道:“其实,我才是老板。是我聘用的他,而不是他聘用的我。”


    摊主听完,顿感世界观崩塌。


    然而,接下来还有更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


    一架马车匆匆而过,


    不多时,又绕了回来。


    车窗帘拉开,波士顿安良堂的大佬司徒美堂探出头来,


    “陆教授?”


    他看了眼摊主,视线最终还是落在陆时身上,笑着道:“我也喜欢这家肠粉。只不过,您的新戏就要开演了,还是先入场吧。至于肠粉,我让人帮你打包几份?”


    摊主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地上,


    听司徒美堂的意思,《大佬》竟然是眼前这个年轻人所写?


    这合理吗?


    他无法接受!


    摊主整个人都是懵的。


    陆时将盘子放回去,对他眨眨眼,


    “你可以去看看那部新戏,说不定会意外地觉得不错呢?”


    说完便转身离开。


    只留摊主风中凌乱。


    ……


    华城剧院。


    陆时和司徒美堂坐在第一排,静静等待着《大佬》的开场。


    这座剧院很有华人特色,


    原本是看戏曲的那种精致的小园子,场地中央摆八仙桌和椅子,戏迷们一边喝茶嗑瓜子,一遍看戏。


    为了适应新戏剧,剧院新翻修过,


    只是翻修得不彻底。


    观众席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装有华木质栏杆和雕花的座椅。


    而作为核心区域的舞台上没有幕布,而是无比巨大的折叠屏风,上面绘制着山水、花鸟等元素。


    司徒美堂说道:“说实话,我不喜欢看戏。”


    陆时了然,


    毕竟,那是“老爷们”的爱好。


    他笑道:“《大佬》不一样。”


    司徒美堂点点头,


    “那当然。能让总统写观后感的戏,必然非同凡响。”


    这件事其实是老罗斯福自发做的。


    美国人很擅长面子工程,


    在现代,那位黑人总统就推荐过《三体》、《追风筝的人》这些作品,


    前者的作家无需多言;


    后者的作家则是美籍阿富汗裔。


    而当时的美阿关系……


    推荐这些书,也是为了凸显美国文化的兼容并包,推销美国梦。


    陆时说:“是总统先生捧场。我的作品……”


    话音未落,


    咚——


    响亮的鼓声响起。


    “我信仰美国。”


    “是美国让我发了财。”


    ……


    粤语一响。


    戏剧开始了。


    和哈佛的礼堂不同,没有幕布,而是由场工上台,推着屏风将之折叠起来。


    华人观众们议论,


    “这戏也太离谱了吧?”


    “对啊!我头一次见角儿先出声,再开屏的。”


    “瞎胡闹!”


    ……


    有人离场。


    陆时有些无语,


    没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镜头感,仅仅因为场地变化就消失殆尽。


    司徒美堂眉头皱起,


    他站起身来,回头用视线扫过观众,


    瞬间,原本躁动的现场变得安静下来,没人再敢离开。


    陆时说道:“司徒先生,没必要的。”


    这么说,是因为他对《大佬》充满了自信,


    观众离场又如何?


    他们必然后悔,将来还得再买票补上今天的遗憾。


    司徒美堂说:“陆教授,您远来是客,我们要尽的礼数不能少。”


    陆时便不再劝,


    “多谢。”


    两人又将注意力移回了舞台上。


    司徒美堂伸出手指,指着舞台一侧好奇道:“陆教授,旁边那个大的牌子是什么?上面怎么是英文?”


    陆时解释:“那是字幕。”


    他在回答时,有种恍如隔世的荒诞感,


    在现代,国内总是要看带字幕的引进电影,


    现在反而倒过来了。


    司徒美堂好奇,


    “字幕……这个名字倒是直接得很。以文字形式在幕布旁边显示对话的内容。”


    陆时纠正:“不只是对话,还有部分后期加工的文字,例如年代、地名、人物介绍。这些都可以在字幕中出现。”


    司徒美堂点点头,


    “这算不算强制让美国佬学咱们的语言?”


    陆时耸耸肩,


    “怎么能是强制呢?人家是自愿的。”


    司徒美堂差点儿笑出声,


    想到这是剧院,赶紧努力憋住,继续看戏。


    随着剧情的展开,华人观众发现《大佬》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堂会的事,遂逐渐代入,没人再想着离开了。


    但另一个问题出现,


    那就是叫好声和讨论剧情的声音。


    中国戏剧有叫好文化,甚至有一套规矩,


    比如,


    名角儿或者观众缘好的演员,幕里第一嗓子,只要听到声音,观众就得叫好,


    这就是所谓的“碰头彩”。


    除此以外,


    逢高腔长腔叫好、经典唱段叫好、高难度动作叫好、做功叫好……


    类似的规矩多得离谱。


    再就是讨论剧情,


    因为中国戏剧经常在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表演,戏子表演和观众聊天几乎同时进行,所以也没有特别严苛的“纪律”要求,只要不贸然离场就可以。


    现场小声议论不断,


    “看那个!被砍死的是协胜的香主!”


    “嗯,老雷动的手。”


    “这个剧作家怎么会知道得如此详细?莫不是司徒……唔……非礼勿说。”


    ……


    议论加上络绎不绝的叫好,


    让现场听上去就像安良堂在搞大型团建。


    当然,他们的声音不大,


    但确实糟心。


    白人观众都很无奈,


    有几个回头看看,似是想抱怨,但看到那些华人观众一见堂会火拼剧情就兴奋的模样,明智地选择了闭嘴。


    司徒美堂尴尬,


    “陆爵士,新戏在唐人街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陆时也没招,


    谁能想到,汉语版本的《大佬》,那帮白人靠字幕看得津津有味,反倒是华人安静不下来。


    他说:“往后看吧。”


    司徒美堂点点头,


    “好吧。”


    还能说什么呢?


    他不再想那些有的没的,全神贯注地看戏。


    不多时,他就彻底代入剧情中那个大佬的角色中去了,


    焦头烂额地堵窟窿、


    被暗杀还要保持克制谈挺火、


    安抚死难兄弟的家属、


    ……


    实在是太真实了!


    就这样,戏剧不知不觉地演完了,


    第四幕结束。


    司徒美堂蓦地回神,从剧情中抽离出来,


    这才发现,剧院里安静的可怕,仿佛落针可闻。


    他下意识地回头,


    只见全场所有观众,无论是白人还是华人,都已经完完全全地代入了,沉浸在剧情之中。


    看得入了迷,也难怪没人会讨论。


    司徒美堂问道:“陆爵士,现场什么时候变成这样……”


    陆时“嘘”了一声,


    “还没演完。”


    “啊?”


    司徒美堂再次将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之上。


    《大佬》最后的尾声开始,奇葩的“绕朝鞭”的剧情出现。


    短短两分钟,


    司徒美堂却仿若窒息。


    那种感觉,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自己的头按入水缸,每隔一分钟放自己上来呼吸一次,随后再按回去,反复折磨。


    这部戏,因为最后的尾声升华了。


    忽然,剧院传来淡淡的啜泣声,并且越来越多。


    陆时投去视线,


    大部分华人观众都面色难看,甚至少数人抹眼泪,似是想到了自己加入堂会时的身不由己。


    而白人观众都很懵,


    他们理解不了。


    陆时叹气,


    心想,


    美国人知道这部戏剧是伟大的作品,可到底如何伟大,他们只能从技巧、创新来分析,


    而剧情方面,他们也顶多说说“优秀的讽刺”、“悲天悯人”。


    只有身处海外的华人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李杰率领演员们出来谢幕,


    白人观众带头鼓掌,只可惜有些势单力孤,掌声稀稀拉拉,很快就变得不自信起来。


    他们面面相觑,


    “这部戏明明很好啊?”


    “是啊……”


    “华人是不是都是铁石心肠?为什么不鼓掌?”


    ……


    正议论着。


    突然,


    啪啪啪——


    最前排的司徒美堂率先鼓起掌来。


    这之后,便是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掌声席卷而来。


    白人观众们诧异,


    文化差异,已经到了连鼓掌的时间节点都不同的程度了吗?


    摸不着头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