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我的判断是,你说的都对!

作品:《英伦文豪

    陆时去美国的事情定下来了。


    他先去白金汉宫,与爱德华七世讨价还价一番,尽可能多得从国王陛下那儿爆金币,


    随后,他又到朗庭酒店,准备和凡尔纳等人商议,看能不能一起乘船出发,到了加来港再分头行动。


    马车在酒店的大门前缓缓停下。


    大堂内,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水味和咖啡的香气,刺激着嗅觉。


    那些人中,似乎有不少凡尔纳的粉丝,


    他们都捧着凡尔纳的作品,希望见了真人后要到签名。


    陆时让酒店前台带着前往凡尔纳的房间。


    房门正开着一条窄缝,似乎是为了散味儿,因为从里面正飘出淡淡的香烟气味。


    陆时将门缝扩大,看进去。


    屋内,几个法国人正摇晃着红酒杯高谈阔论,


    出乎意料地,萧伯纳和剑桥的詹姆斯教授也在,


    烟味便来自萧伯纳的烟斗。


    他们正在品评文章,


    “铺垫越多越显得真实。要我说,这么写挺好的。”


    “可是,我总觉得这种风格会被逐渐淘汰。”


    “我也觉得会被淘汰。且不说陆教授的那些通俗,美国那边,欧·亨利、马克·吐温,都不会让开头如此冗长。”


    ……


    因为注意力完全集中,他们都没注意到陆时。


    陆时敲了敲门,清清嗓子,


    “咳咳……”


    几人回头。


    “陆?”


    萧伯纳把烟斗用防火棉盖灭,到门前将陆时引进屋,说道:“你怎么来了?”


    陆时便把自己的出行计划说了。


    庞加莱说道:“一起出发?当然可以!”


    接着,他有些感慨地叹气,


    “唉……”


    他拍拍陆时的肩,说:“苦了你了。为了从国王陛下那儿爆出金币……拉到设立爱德华-陆时-龚古尔文学奖的赞助,你得四处奔波。其实,这件事本和你无关的。”


    陆时笑笑,没接茬。


    庞加莱说的没错,


    事实上,向美国的各大期刊推广影响因子这一指标,根本用不着陆时本人赴美游说。


    萧伯纳说道:“可惜啊,当下文学的期刊都有些一言难尽。”


    后面的话不说,众人也理解。


    21世纪,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自然)》、


    《Science(科学)》、


    《Cell(细胞)》,


    不难看出,都是理工科。


    文学期刊很难做到“天下共主”,就在于审美具有主观性。


    凡尔纳说道:“与其搞什么文学期刊,不如把文学奖搞得更有权威性,并且承诺出版进入最后一轮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弄一个杂志,进行文学评价。”


    这确实是个路子,


    绝大多数文学奖最后都是这么搞的。


    众人赞成地连连点头。


    陆时岔开话题,


    “对了,你们刚才在讨论什么?”


    詹姆斯递过来一份书稿,


    “这个。”


    那是手写的稿件,


    从这一点能推断出,作者比较老派,不习惯依靠打字机这样的器械。


    书名:《空镜框》,


    似乎是一部长篇恐怖。


    陆时问:“是詹姆斯教授的作品?”


    詹姆斯点头,


    “你看看开头,觉得如何?”


    陆时便开始阅读。


    的开头虚构出了一個农场,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说明,读着有些乏味。


    但陆时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翻译出身,耐着性子读完。


    之后,他说:“挺好的。”


    詹姆斯有些尴尬,


    “其实,你还不能算读完了开头。数数稿件的张数就知道了,你刚才读的那部分,顶多是开头的三分……额……二分之一。”


    陆时满头黑线,


     ̄□ ̄||


    属实是没想到。


    其实,堆叠大量的背景描述算是一种19~20世纪比较流行的技法,可以让读者相信自己读的不是幻想作品,而是纪实文学,甚至是真实事件的报道,


    某种程度上,将读者拉入自己的叙述,也算叙述性诡计。


    这一技法在恐怖故事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比如克苏鲁名作——


    《印斯茅斯的阴霾》。


    开篇对当地风貌的介绍不可谓不冗长,读得让人忍不住打瞌睡。


    而詹姆斯的《空镜框》比起《印斯茅斯的阴霾》,有过之而无不及,


    陆时问:“老詹,为何要来找法国的朋友帮忙评价?伱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詹姆斯摇摇头,


    “我也说不上来问题在哪儿,毕竟,大家写长篇恐怖故事,都是类似的技法。但自从读了你的《哈利·波特》,我就觉得那些冗长的开篇有些怪异。”


    陆时秒懂,


    《哈利·波特》的开头:


    “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


    上来就讲故事,对背景只字不提,


    之后采取碎片化叙述,逐步地将背景释放给读者。


    这种节奏快慢的对比就像传统文学和网络,


    前者还在铺垫、酝酿;


    后者已经把装X打脸进行完一轮了。


    而20世纪初,恰恰是读者发生变化的时点,


    他们买书逐渐变得有针对性,在阅读前,会先了解的性质,


    所以,一旦他们知道《空镜框》是恐怖,就会在心中明确读书的目标——


    找刺激。


    而背景介绍太多,容易使显得像新闻。


    没有谁会从新闻中找刺激。


    陆时说道:“在开头设置悬念,制造一个紧张刺激的惊悚环节,还是有些好处的。”


    旁边的普鲁斯特持不同意见,


    “我读恐怖的时候,倒是喜欢跟随作者文笔的引导,信马由缰地走街串巷、听一听本地怪谈,到末尾的几百字才看到惊悚情节。”


    这老哥写意识流的《追忆似水年华》,


    书中,一个角色失眠,在床上翻来覆去都能写上三千字,确实适合慢节奏。


    跟他一比,很多网文作家都不算水。


    萧伯纳轻笑,


    “我现在写戏剧都不这么写了。”


    普鲁斯特问道:“为什么?”


    萧伯纳说:“因为很难在市场上被接受。这个世上,终究是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的人多啊……大部分时候,我也是其中一员,需要文学和艺术的慰藉。”


    现场众人不由得轻笑。


    庞加莱接过话头,


    “所以,恐怖作品,核心还得是让人感到害怕。”


    他转向詹姆斯,


    “老詹,你觉得什么最让人害怕?”


    詹姆斯深思片刻,回答:“恐怖来源于未知。深渊是恐怖的、密林是恐怖的、宇宙的深邃是恐怖的,这些恐怖都源于你对其一无所知。”


    这个回答颇有些哲学意味,


    众人讨论,


    “太大而化之了。”


    “是啊,说不定还有人要吐槽,‘都未知了,你的还写个什么劲儿?’”


    “哈哈哈!确实会被当成故弄玄虚。”


    ……


    陆时听他们讨论,不由得想到了克苏鲁神话。


    在现代,市面上的很多克苏鲁作品已经变成了各种堆叠的元素:


    血肉、触手、虫子……


    作为克苏鲁神话最表层的东西,一味地强调这些,只会和爱手艺(H·P·洛夫克拉夫特)大师的原作背道而驰。


    但关键的一点是:


    它们方便传播!


    让克苏鲁真正成为流行文化(还是很小众)的,是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


    他被称为“万世之祸首”,就是因为他将克苏鲁完善化、体系化,让原本不可名状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让未知变得可知。


    詹姆斯好奇,


    “陆教授,你觉得呢?”


    陆时回答:“恐惧具有主观性,恐怖和喜剧一样很难写,能让一个人吓得崩溃或者尖叫的故事,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很无聊或者毫无感觉。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害怕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有一句话非常出名:


    “非洲没有鬼。”


    说的就是非洲人对中式恐怖完全无感,


    因为没有鬼文化,所以,他们在潜意识里觉得那些根本不恐怖。


    埃及博物馆还举办过纸扎展览,非但不觉得晦气,还认为是“中国式浪漫”,


    但要是给他们表演巫毒仪式,他们说不定会跳起来打人。


    再比如爱手艺大师,


    他特别爱用重复修辞——用两个相同意思的前置状语和后置状语从句来修饰一个宾语,


    一般的译文很难翻译出这种行文特色,


    所以,很多非英语读者是感受不到其中恐怖的。


    这也是文化背景造成的影响。


    詹姆斯点头,


    “我想我明白了。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固有认知,而想要让人感到恐惧,就得打破这种认知。比如说……”


    他的视线扫过屋内众人,


    最后,他对罗兰说:“罗兰先生,你是白人吧?”


    罗兰:???


    不明白对方为什么忽然说废话,


    但他的内心渐渐升腾起一股不祥的感觉。


    他轻咳一生,


    “詹姆斯教授,我劝你,没想好该说什么的时候,最好别开口。”


    詹姆斯说:“我已经充分地想好了。现在,罗兰先生,请你回答我的问题,你是白人吗?”


    “咕……”


    罗兰咽了口唾沫,


    “是啊。”


    詹姆斯继续道:“如果,你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有黑人血统……”


    话音未落,就被罗兰打断:


    “别说了!”


    他甚至打了个激灵。


    没办法,詹姆斯讲的故事有种不可名状的恐怖。


    现场诡异的安静,


    “……”


    “……”


    “……”


    其余人都努力地把脸绷住,不让自己笑出来。


    罗兰说:“要打破固有认知,也不能讲这么恐怖的故事吧?”


    陆时摊手,


    “但我觉得,老詹说到了恐怖作品的精髓。当然,他刚才问的问题,也是讽刺文学的精髓。”


    众人终究没忍住,笑喷。


    陆时继续道:“总而言之,得了解大家普遍害怕或者不愿面对的事物,这样……”


    他顿住了,


    不知何时,其余人都拿出了本子和笔,“沙沙沙”地记录。


    陆时虽然对类似的情况早已习惯,但还是有些无语,


    毕竟,眼前这帮人都是大作家。


    让他们听自己胡诌,感觉还是有些诡异。


    詹姆斯抬头,


    “陆教授,你怎么不讲了?”


    陆时说:“还讲什么啊?又不是在大学里演讲,必须有个主题。”


    旁边的普鲁斯特说:“接着讲恐怖情绪呗~我想,只要将之体现在故事中,作家的文字定然能牢牢地吸引读者。”


    陆时摊手,


    “你看~你看~你不都说完了吗?”


    “啊这……”


    普鲁斯特老老实实闭嘴。


    凡尔纳说道:“陆,你完全可以接着分享啊。就比如,如果由你写恐怖,你会如何安排场景?”


    陆时沉吟,


    “可能会安排得比较普通吧。”


    在场的都是作家出身,立即明白了,


    普通的场景可以制造反差,


    越普通,越容易塑造新的恐怖。


    凡尔纳又问:“还有吗?”


    陆时回答:“还有?那就应该跟推理差不多了,运用相对封闭的空间。因为恐怖和推理都要让故事情节足够紧张,并且有悬念。就像《无人生还》,要是大家能坐船离岛,故事的走向说不定会变成其乐融融地交游。”


    詹姆斯赞同道:“确实,限制角色的行动,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恐惧,然后尝试去解决。这是惯用套路了。”


    说着,他抬头看陆时,


    “陆教授,能举几个例子吗?”


    陆时说:“那可就多了。比如,地下室、棺材,在爱伦·坡的《厄舍府的崩塌》中出现过;再比如孤岛,《蝇王》和《无人生还》;还有废弃的医院……”


    例子还没举完,


    忽然,


    啪——


    詹姆斯合上了本子,用真诚的目光看着陆时,


    他的双眸Bling~Bling~


    俨然成了星星眼。


    陆时轻咳,


    “老詹,我说的那些只是随便一讲,不可尽信。你比我有经验得多,肯定有自己的判断。”


    詹姆斯点点头,


    “我当然有自己的判断。我的判断是,你说的都对!”


    陆时:“……”


    无话可说。


    詹姆斯接着说道:“陆啊,你要不要尝试着进行恐怖文学的创作?毕竟,你写的种类应景够多、够杂了,再扩大亿点点的范围,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20世纪初,文学分类并不细化,


    像《乡村教师》的科幻和《魔戒》这样的奇幻,都在“幻想”的范畴,


    恐怖文学当然也如此。


    但陆时刚吐槽过詹姆斯的作品节奏太慢,转头就去搞节奏同样慢的克苏鲁神话或者斯蒂芬·金的作品,回旋镖来得也太快了。


    他低头沉思,


    “我最近没有时间。《哈利·波特》才连载了几章,后面的内容还多呢~”


    詹姆斯说:“那你写个短篇呗~反正你是快枪手,一个短篇,估摸着几天就能搞定。在船上写一写,然后在美国发表,挺好。”


    陆时不解道:“美国?为什么是美国?”


    詹姆斯耸了耸肩,很实诚地回答:“因为我的这部《空镜框》要在伦敦出版。到时候,如果你也发表同为恐怖题材的,我担心自己会变成道尔医生,一蹶不振。”


    随后,众人爆发狂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