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
作品:《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晋朝的选官制度沿袭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正官掌握在改朝换代后依旧荣宠不断的官僚贵族手中,品评人物只看他们的门第出身, 才干与品行不受重视, 因此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心里十分膈应, 晋朝抢了魏朝的天下, 用着魏朝的制度, 还将其改的面目全非。
他觉得始皇一定能明白他此时的心情。
始皇:……不想与你共情!
【这项制度的弊端在当时便有人看到,时任尚书的刘毅上奏说:如今选拔人才只看中正官的喜恶, 不看才学, 是“杜一国之口,培一人之势”。同时期的段灼也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即当途之昆弟也。”】
评论区
“只要家室好, 有个好名声就能当官,还有谁去努力学习呢。”
“掌握选官权的中正官, 要公报私仇可太容易了。”
“名为中正, 实为奸府!”
……
【得到上品评价的官僚子弟很容易进入仕途, 升官也很快。他们担任的官职都是尚书郎、秘书郎等皇帝身边的闲职, 位高权重,因此这些官员也被称为清官,即“清要之官”。】
【相对的那些做具体事物的官吏便是浊官,他们多是为寒素准备的, 清官看不起浊官,高官显贵子弟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整日无所事事,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鄙视那些真正做事的官员。】
评论区
“当时的人认为高品的人才必定是贤人,贤人自然不能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辱斯文,也容易出错。”
“等到他们熟悉官场制度后,就能直接升为一地主官或进入中央三省,依旧是什么都不干,有错就推给下属。”
刘·实用主义者·丞相收割机·彻: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惊!
这样的官员在汉武朝活不过三天……
“所谓的清官甚至不愿意与寒素站在一起,宋文帝亲自下旨为他的宠臣张目,都无法得到士族的礼遇。”
“宋武帝刘裕的母家侄子去拜访士族首领王僧达,王僧达一句话都不跟他说,仿佛一开口就脏了自己的嘴一样。”
刘裕无奈:“这孩子干嘛要自取其辱。”
齐武帝萧颐叹气:“士大夫不是天子可以任命的。”
“士庶之别,清浊之分是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
“世家大族操纵舆论,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利,即便改朝换代也不影响士族的权势。”
“为了防止寒素伪造身份混入士族阶层,士族编撰了一个百家谱,朝廷选人还要熟读世家的谱系。”
始皇:“荒唐!”
刘彻:“这皇帝当得也太憋屈了吧。”
“寒素与士族不能通婚,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桓温想给自家儿子聘娶手下长史的女儿,但他的长史姓王,是士族王家的人,根本看不上桓温的出身。”
“士族为了保证纯洁性,只在几个家族内部通婚。可能也是因此,后代都是近亲通婚的产物,一代不如一代。”
王谢等大家族看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论断,有些不以为意,凭他们的家资地位,便是个傻子都能捧上高位。
“司马炎曾经下诏征用寒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他根本拗不过士族。”
“开国之君是打下基础的人,司马炎为晋朝打下的基础一开始就是歪的。”
写下《三都赋》引领洛阳潮流的左思也感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在户调之式与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下,士族有钱有权,还有政治地位,士族门阀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晋朝的朝堂之上。】
评论区
“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原来都是司马炎自己妥协的产物。”
“当时的士族身居高位,一边追求功名利禄,一边以清谈为风,寻求出世隐遁,鱼与熊掌想要兼而得之。”
李世民皱眉道:“直到如今,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依旧高高在上。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些五姓七望都是从晋朝崛起的。”
李世民想要与世家联姻,都被他们拒绝,可见其嚣张气焰。
【为了巩固皇权,对抗士族,司马炎分封宗室为王,以藩王维护皇室。自司马懿以下的所有司马氏子弟都被封王,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司马炎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却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始皇:“重启分封制,司马炎是想再现春秋战国吗!”
刘邦嗤笑道:“乃公是压不住那些功臣才不得已分封,嘿,你居然自己将权利下放。”
刘恒:“拱卫中央?不,他们只会找机会让自己变成大宗,宗室上位可比大臣名正言顺多了。”
刘启:“七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司马炎是认为司马氏子弟都安分守己吗!”
……
【在分封的同时,司马炎施行推恩令,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可以推恩受封为公,得到一部分权利与土地。】
刘彻很看不上此策:“朕是不得已只能行推恩,分化瓦解诸侯王,你是自己封了一大堆王侯,再推恩,简直多此一举! ”
【之所以实施如此纠结的制度,是因为司马炎有鉴于曹魏宗室衰弱,皇室有难时,没有人能够起兵勤王,致使国家灭亡的教训。再加上司马炎上位时,世家出了很大的力,司马炎担心世家也效仿司马氏,再来一个谋朝篡位。】
曹操:“填上一个小坑,又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曹丕:“朕的政策可以有效避免七王之乱,后世子孙也不必费尽心思削藩,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便是子孙的寿命。”
……
【晋朝的政权结构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不是皇权至上,而是以司马氏为首的门阀世家的联合统治。皇室只是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一个家族,皇帝只是一个家族的代表。他不是受命于天,自然也就没有秦皇汉武的法统!】
【为了压制士族,也为了避免汉末诸侯割据一方,群雄争霸的局面再次发生,司马炎罢除了地方州郡的军权,将所有军队都给了宗室王爷,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力量。】
朱元璋摇头道:“军队都有了,不造反还等什么?还是咱大明的藩王制度好,除了九大塞王其他藩王都没有军权,只能接受地方供养,便是塞王的军权也有层层限制,受到朝廷监督。”
朱标欲言又止,他担心老爹会被打脸。
大明也有小宗变成大宗的事,四弟一系是怎么上位的,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呢。
【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诸侯王在封国内招贤纳士,吸引难以从九品中正制进入中央的寒门子弟,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团体。甚至淮南相刘颂还上书,请求增加诸侯王的军队……】
【后来的八王之乱证明,这项政策不仅不能带来稳定,反倒造就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藩王。又因为去州郡兵的政策,导致地方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到八王之乱后,州郡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司马炎终于感觉到了危机,“八王之乱”究竟是哪八个?
难道给晋朝带来致命一击的会是他的叔伯兄弟吗?
不论是留在洛阳的还是已经就藩的藩王都有了危机感。
【司马炎本人也没有做到善始善终,自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的司马炎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光耀千古,自此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再也没有了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
【他逐渐怠惰政事,骄奢淫逸,奢靡享受,荒淫无度,宫中姬妾有近万人。上行下效之下,皇族贵族纵情享乐,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公卿贵族争相攀比富贵,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汉朝几个厉行节俭的皇帝惊得将酒爵都打翻了。
汉文帝刘恒:“多少!一天两万!”
贾谊沉重的点点头。
明帝刘庄冷哼道:“晋朝可真是好样的,刚开国便有了亡国之相。”
一般开国之初是一个王朝风气最清正的时候。
评论区
“在百度词条中有一个皇帝之最的排行榜,司马炎是后宫妃子最多的皇帝。”
“他还让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都入宫参选。”
司马炎为自己强行挽尊:“朕是为了限制士族豪强之间联姻,维护皇室尊严。”不是为了自己享乐。
“因为后宫的妃子太多,每天晚上临幸谁成了一个大问题,司马炎便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坐着羊车在后宫漫无目的的行走,羊车停到哪里,他就宠幸谁。于是就有聪明的妃嫔在门外放上竹子,地上洒上盐水,羊闻到自己喜欢吃的味道,就会停下——这就是羊车望幸的故事。”
始皇震惊:“这居然也是开国之君!”
司马炎:……这种小事有必要记录在史书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