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俗

作品:《云村雨霁

    一俗,入乡随俗的俗!


    “大婶儿,干活儿呢?我帮你。这苞米不错!”


    李维长相属于眉眼间带着坚定的正气感。这种正气感在少年时期增添少年感,到中年退了稚气就更显得有干部风范,不说话时高冷难以靠近,笑起来又如沐春风,特别容易拉近关系。


    大婶儿一脸蒙圈,下意识说的是,“我没有手机啊,没钱啊,小伙子你别骗人啊……”


    李维就问她自己看起来像是骗子吗?啥也不干就是作家体验生活。


    大婶儿放下戒备,“哦,作家啊。”


    然后有道是——


    二俗。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的确很俗,但咱得认,确实有用。


    “是啊,婶子,打听点事儿啊?”


    李维接着步入三俗——


    就是人民币了。


    啥都不如人民币。


    而在农村比一张五十块钱更有魅力的是,一叠十块钱二十五块的钞票。


    厚厚的一晃,立刻就熟练的拉扯了套出来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需要什么劳力,拐着弯地问到了家里缺不缺一个人,一口饭,乐得大婶儿以为他缺对象,又看他给钱,找“写作”素材呢,一个劲儿要给他说明。


    李维这才介绍起来自己是有家室的,也不是专职作家,再掏出一堆碎钱,在大婶儿的震惊中交给她,让她给家里聋哑的孩子补补身体,早点上学,就走出去……


    赶下一家,继续——


    三俗!


    最后,就是把学生地址走完后的汇合了。


    摸地形,套路话,最后给钱,点名让孩子回来上学,这已经是夫妻两个搞“三俗工作”的正常模式。


    夫妻是经过认真研讨过才来的。


    男大哥就江雨霁上,大婶儿就李维上,多数的时候,还是女性多,男性大概都还在忙碌赚钱…


    结合下来,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是一个规律——


    先搞发展搞经济建设,才能够搞定教育。


    这不单单是对残障儿童,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家庭都是无可厚非的事儿。


    至于作家说法,真是江雨霁和李维本人的额外工作,不算撒谎。


    而这份工作的目的无他——


    拿稿费,补贴教育!


    最终,在小时候熟悉得路口头,夫妻一碰头,嗯,照旧——


    这村里人,也吃三俗不累。


    再接着,互相简单对照情况,又是老样子。


    各家对于残障儿童未来发展的认定标准——


    “一得能干活,二地能赚钱,三得能分担家庭负担…”


    说体面点,叫能补贴家用,给家里做事儿,别拖累家里。


    再高贵情商高点:“哎呀,我们家娃儿那是从小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孩子懂事儿。”


    然而,不管是李维本人还是见过了更多学子案例的江雨霁本人,他们本身就对“懂事”的聋哑残障,具有更高的身心统一性及感同身受性。


    任教以来的种种经验也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敏感与灵活性,什么一二三的,都是纸老虎。


    孩子在最该受教育的年纪,不该吃所谓懂事儿的苦!


    天色渐晚,对完「家访答案」,夫妻双方心里也都明白,这里跟别的地方没有区别,区别不同就在于这曾经是两个人幼年期的老家,路段虽然重建,但还是熟门熟路!


    离开很久了,大多数人并不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早就搬到城镇生活,这还是两个人小时候的村庄了。


    所以,整体对他们来说没那么大的心理阴影…


    江雨霁目前的打算是先回宿舍楼,然后,对各个家庭,进行个顶个的轮流分析,这么安排的时候其实她已经分析上了,谁家谁家什么情况几口人,少一个也无所谓;谁家谁家重男轻女严重以后要多走动,给家里科普女性的优点灌输新思想;谁家缺人,劳动力必不可少,需要出钱又出力,最好还能帮着干农活,要重点关注!


    当然还要着重,看看每个学生到底什么样。


    说来离谱,今天几乎没遇到一个学生,大概真就是校长说的那样,全部都在干农活了……叽里咕噜的一大堆,说个不停的她,完全没注意到李维眼中的宠溺和光芒。


    很小的时候他就是这样被江老师带大,言传身教,因果不虚。


    如今他走着同样的道路,也算是肩负起了教师真正的责任,从此也是引路人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好了,咱们两只电灯泡也该充电了。”


    蜡烛不好听,带着一点点悲催,像是过去旧时代的眼泪,路过一片馄饨铺子的时候,李维拉了喋喋不休的江雨霁进去吃饭。


    巧不巧,两个人刚走进去,迎面就遇到了校长。


    “喔唷,这不是新来的教师嘛!”


    “下了班就去哪儿溜达啦!”


    校长扯的嗓门比破锣还大,又刚好是吃饭地点,一屋子的人行注目礼时,李维下意识把江雨霁护在身后,在校长有些自己也觉得过分中,他一改对家长的笑脸,只冷淡嗯了一声,转身,要两份馄饨,然后掏兜——


    掏兜,再掏兜。


    三个兜,三次掏空后,他微微睁大眼,耳朵发热,从刚才凝视校长的冷淡,到脸上少有的浮现出窘迫和微红,低低的靠近江雨霁说——


    “小雨,我的钱用光了……”


    一回头,看江雨霁的脸比他还要红,打着手语小小的比划:「我也一样。」


    后面还有排队的,问他们“到底买不买啊”“怎么老师这么穷啊”,还有嚷嚷着,“干了一天的农活儿累的要死,怎么城里人还拿不出钱了”……


    最后在众人哄笑两个教师居然不带钱吃饭中,真是落荒而逃。


    可夫妻两个到底怎么没钱的,都门儿清。


    当下,脸红,出来一对视,都笑了。


    笑的一直跑,真少吃一顿,饿不死!


    至于钱……两口子真没那么多钱,所有的都掏出去了。


    这些年,他们一直资助,加花钱,把学生从农场带回学校。


    可以说,除了日常稿费贴,工资也贴进去,要不是夫妻俩有已故江老师分配的房子可住,救助机构也偶降甘霖……真不太好过。


    机构的老师都笑他们,可别流浪街头了!当然这是赞赏的笑,也答应了以后多多的帮助他们想办法,不过,江雨霁总让他们别想自己的办法,想想怎么振兴乡村的建设,发展,只有真正的带动了经济秩序的推动与发展,经济繁荣起来,教育才能够稳步前进,这都是互相支持的内在动力机制,无法忽视的重点…


    只可惜,改革乡村教育总是缓慢的,又或,任何成功都是缓慢的。


    作为这样缓慢前进道路上的两只小蜗牛,他们义不容辞,甘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哪怕最后会成为一块垫脚石。


    宿舍楼断电,在乡村目前也是正常的。


    城市里的灯火通明不代表乡村就可以做到灯火通明,尤其部分地区,不是特别的急需电路,常常因为电厂的超负荷而被直接限制性的断水,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