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访
作品:《云村雨霁》 校长这个态度,夫妻脸色都微沉。
原来,司机说的是真的,别说学生,校长的态度都不对!
他要说什么,就再次被江雨霁拉走去一边,江雨霁给他小小的比划手语:「先别急。」
李维奇怪她怎么不说话,后头,校长也眯眼,似乎漫不经心,实际斐然。
就在刚才,他们进门时,他还在网上查阅着这两位名声赫赫的高级教师——
李维,业内人称「宋晓波」二号,堪比男演员的帅气手语老师。
宋晓波早些年是炙手可热的大电视台主持人,一岁时因高烧使用抗生素而耳聋,后参加《加油!好男儿》获全国亚军崭露头角,迈入娱乐圈,参演过多部影视剧,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手语主持!
江雨霁就更有说头,海外研究生硕士级别的…业内有说,她是为了培养下一代邰丽华的海伦之师。
要说聋哑人界的邰丽华可能没人知道,但说起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舞蹈千手观音,只怕十几年过去了,大家也无法忘怀!
那场表演——
就是由聋哑人表演的!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聋哑人。
她是在两岁时发的一场高烧不幸让她成为一个聋哑人,但她身残志坚,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著名舞蹈家和舞蹈明星
05年信息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如现在,如果是现在,放在某某平台,恐怕整个聋哑人界都是相当炸裂…
所以——
既然当年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江雨霁在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和论文上,就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
怎么当年有舞蹈家,手语家,现在聋哑人的职业,反而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只能做简单的劳作,手工?
结合各种文献,实际,最终江雨霁得出的结论是人口发展过快!
正常人都压力过大,谁还谈什么残疾人?
可作为残疾人士的过来人,过来的老师,又或走过来的,在历史长河里的每一个残障人士,弱小群体!
他们都相信着,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有一份光明的职业,需要去社会散发一分光和一分热,一份美好。
群众真的需要竖起来一面旗——
一面表示有这样的存在的旗!
校长看过江雨霁和李维的各种学术论文和报告,真心觉着他们就是这两面旗。
可他也知道,网上传说的可能是炒作的。
聋哑孩子们不比寻常孩子,想要教育好,除了需要金钱,支持…都好说,国家政策好!但是,学生去哪里挖回来?好的优秀的教师又去哪里找来?更别说,残障儿童的家长个个都是难念的经……
反正,校长已经心冷,冷眼旁观江雨霁和李维两个人,琢磨他们是不是也只是镀金来的纸菩萨,徒有虚名,没想的是,他神游这会儿的功夫,这对夫妻一坐就是不挪窝了。
一下午!
江雨霁和李维夫妻二人,认认真真地要了所有学生的资料,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下午,没挪窝!
卫生间都没去!
「有点东西。」
校长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两个人真有点东西,跟之前的不太一样……但他还是抱有怀疑态度。
毕竟刚来,都要装一装,之前也不是没遇到过。
可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夫妻又向他要了这些孩子们的家庭联系方式,地址。
眼看他们把地址一个个全部存放在了手机以及誊抄在本子上,还认认真真地核对到下班时间,甚至问了资料能不能带走以后,把资料都给抱走了…
校长目送这两人出去,好久都没回神,等回过神的时候,只能从窗户口看到他们了。
然后,就是看都看不到了。
看不到,还惦记着。
校长锁了门决定跟上去看他们到底要干什么…然后,果不其然地在“跟踪”到黑漆漆的宿舍楼面前,校长露出了一如既往轻蔑的冷笑,他说什么来着?都是假的。
什么聋哑学校中最出彩的老师了。
什么研究生海龟的未来中国的海伦凯勒之师了。
都是假的!
博名头镀金罢了!
都没回宿舍楼!
与此同时,乡间的小路肉眼可见的变差,仍是水泥路,可是水泥路明显厚度和承重等等各种问题不足,作为曾经勤工俭学工地搬砖的李维告诉江雨霁,这都是因为地下没有填充水泥沙石头,直接铺水泥导致的,全部开裂,反而还不如泥的…不仅容易扎破车胎,剐蹭等等,还容易摔倒。
路边丢弃的轮胎和修车棚似乎就是无声的证据。
江雨霁没说话,但掏出包里的小本本记上:「找机会,重新修路。」
李维瞥见了,有些无奈又有些宠溺的语气:“看来我得努力再赚点奖金……”
这点钱,真不够做那么多事的!
江雨霁合上本本才说:“不急。指不定能申请到扶持……”
聊着,入村。
村里罕见来客,还是江雨霁和李维这样,穿着打扮一看就是城里的。
所以,人还没到,全村里稍有点闲空的都伸头探脑的看这到底是谁家“荣归故里”。
这倒给江雨霁和李维有了入门家访的机会。
直接开始普法?
「你好,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我国早就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那江雨霁相信他们夫妻二人都不用说完半句就要被扫地出门!
经济决定着教育知识水平的发展差异。
初期发展乡村教育唯一的办法就是——
三俗!
一俗,入乡随俗的俗!
“大婶儿,干活儿呢?我帮你。这苞米不错!”
李维长相属于眉眼间带着坚定的正气感。这种正气感在少年时期增添少年感,到中年退了稚气就更显得有干部风范,不说话时高冷难以靠近,笑起来又如沐春风,特别容易拉近关系。
大婶儿一脸蒙圈,下意识说的是,“我没有手机啊,没钱啊,小伙子你别骗人啊……”
李维就问她自己看起来像是骗子吗?啥也不干就是作家体验生活。
大婶儿放下戒备,“哦,作家啊。”
然后有道是——
二俗。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的确很俗,但咱得认,确实有用。
“是啊,婶子,打听点事儿啊?”
李维接着步入三俗——
就是人民币了。
啥都不如人民币。
而在农村比一张五十块钱更有魅力的是,一叠十块钱二十五块的钞票。
厚厚的一晃,立刻就熟练的拉扯了套出来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需要什么劳力,拐着弯地问到了家里缺不缺一个人,一口饭,乐得大婶儿以为他缺对象,又看他给钱,找“写作”素材呢,一个劲儿要给他说明。
李维这才介绍起来自己是有家室的,也不是专职作家,再掏出一堆碎钱,在大婶儿的震惊中交给她,让她给家里聋哑的孩子补补身体,早点上学,就走出去……
赶下一家,继续——
三俗!
最后,就是把学生地址走完后的汇合了。
摸地形,套路话,最后给钱,点名让孩子回来上学,这已经是夫妻两个搞“三俗工作”的正常模式。
夫妻是经过认真研讨过才来的。
男大哥就江雨霁上,大婶儿就李维上,多数的时候,还是女性多,男性大概都还在忙碌赚钱…
结合下来,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是一个规律——
先搞发展搞经济建设,才能够搞定教育。
这不单单是对残障儿童,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家庭都是无可厚非的事儿。
至于作家说法,真是江雨霁和李维本人的额外工作,不算撒谎。
而这份工作的目的无他——
拿稿费,补贴教育!
最终,在小时候熟悉得路口头,夫妻一碰头,嗯,照旧——
这村里人,也吃三俗不累。
再接着,互相简单对照情况,又是老样子。
各家对于残障儿童未来发展的认定标准——
“一得能干活,二地能赚钱,三得能分担家庭负担…”
说体面点,叫能补贴家用,给家里做事儿,别拖累家里。
再高贵情商高点:“哎呀,我们家娃儿那是从小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孩子懂事儿。”
然而,不管是李维本人还是见过了更多学子案例的江雨霁本人,他们本身就对“懂事”的聋哑残障,具有更高的身心统一性及感同身受性。
任教以来的种种经验也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敏感与灵活性,什么一二三的,都是纸老虎。
孩子在最该受教育的年纪,不该吃所谓懂事儿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