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五十六章 进犯倭寇猛增(四更)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深夜,内侍踉跄地摔倒在地,匆匆爬了起来,走至眼前近乎陡峭的台阶前,深吸了一口气,几是手脚并用地爬了上去,朝着里面喊道:“大王,不好了!”


    灯火点亮,驱散暗夜。


    李成桂坐在深宫里,看着手中的加急军情,脸色阴沉,下令道:“召文武议事!”


    崔莹、曹敏修、赵俊、杨伯渊等匆匆入宫。


    李成桂拿出了军情文书,沉声道:“庆尚道、全罗道遭遇倭寇袭击,这批倭寇极是凶残,泗州、凉州、升州、宝城等地,先后被攻破,军队不能抵挡,惨败退走,百姓沦为倭寇战利品。”


    崔莹看过之后,老脸变得极是凝重:“大王,这次倭寇,竟没撤走?”


    曹敏修等人吃了一惊,赶忙传看公文。


    这才发现,倭寇不仅来了很多,还他娘的没有如同往日那般打了就撤,相反,他们占据了城池,不走了。


    倭寇说到底,是杀人抢劫的贼匪,抢个差不多就跑路,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现在,他们不跑了,选择占据城池,这就很不同寻常了。


    杨伯渊神色不安:“这倭寇,出现的诡异,行为也很诡异啊。”


    曹敏修忧心忡忡:“据我们的人探查,日本在三个月前已实现一统,室町幕府成了最终的胜利者,按理说,没了内战,正是休养生息时,倭人不应该大量下海才是。”


    “看这些急报,倭寇数量绝对不会低于六千,甚至可能达到了八千,乃至一万有余。难不成,这些倭寇,实际上,是室町幕府下面的武士或军队?”


    赵俊、杨伯渊等人深吸了一口冷气。


    崔莹看了一眼曹敏修,声音沧桑:“不太可能是室町幕府的正规军队。一来,刚结束南北朝战争,室町幕府必然需要休养生息,二来,即便是室町幕府要战争,也不可能只派这点人,更不会如此仓促行事。”


    李成桂抬手:“门下侍中说得有道理,室町幕府不太可能发兵来攻我朝鲜,但眼下的倭患是越发严重了。如此这般,疲于奔命,也不是长远之计。”


    崔莹注视着李成桂:“大王的意思是?”


    李成桂凝眸:“不是有消息说,日本杀了大明三十六高僧,大明的态度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不过以我对大明皇帝的认知,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杨伯渊向前一步,言道:“大王这话在理,尤其是顾正臣曾东征过一次日本,当下要发起二次东征,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大明南征北伐,国库空虚,他们未必会在短时间内发兵东征。”


    赵俊叹息:“是啊,倭寇灾祸,还是需要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杨伯渊看着李成桂若有所思的神情,进言道:“以我们的国力,赶走倭寇没有问题,但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倭寇,还需要大明东征日本,彻底将倭人连根拔起。”


    “否则,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倭寇之祸依旧是朝鲜沿海边民的大患,大王想要励精图治,也必然需要耗费更多精力去防备倭乱。”


    李成桂知道这个道理,言道:“可大明皇帝不出征,我们又有何办法?”


    大明虽然国力了不得,可北伐毕竟动用了二十几万军队,还收拾了女真部落,又搞了一个东北大开发,设了卫所,派驻了军队,摆明了是准备扎根不走了。


    这里里外外,哪个不是钱粮堆出来的?


    北伐大军班师回朝还不到半年,就撺掇大明东征,人家也未必答应。


    收拾倭寇吧,朝鲜确实能办得到,虽然前期吃点亏,折损一些军民,可倭寇毕竟是寇,很难与大军对抗,迟早会被消灭或被赶下海。


    但三天两头总这样搞,朝鲜的日子还过不过了?


    民心也不稳啊。


    海岸线那么长,朝鲜还做不到完全防备。


    杨伯渊凝眸,言道:“大王,臣有一计。”


    “哦,讲来。”


    李成桂眼神一亮,带着几分期待。


    杨伯渊张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成桂、崔莹等人都沉默了。


    又一封急报送至王宫,李成桂目光阴冷,言道:“倭寇朝着忠清道进军了!他们不是没组织,而是有人带头,他们要的不是抢掠物资,而是要攻城略地!”


    “赵俊、曹敏修,你们带八千王师,前往忠清道阻击倭寇,并进军全罗道。杨伯渊,你率五千王师,前往庆尚道,务必将倭寇击杀,莫要放其下海。”


    “命令各地军队,整备防务,一旦周围六十里范围内出现倭寇踪迹,则应组织百姓撤至城中,禁闭城门,不得松懈。另外,派偰长寿出使大明,务必求辽东都司,以水师送至金陵,以通报紧急变故。”


    众人领命。


    李成桂看着屏风上挂着的舆图,心事重重。


    这一波倭寇来得毫无征兆,而且范围之大,人数之多,战力之强,较之往年更甚。


    想不通。


    没道理啊。


    南北朝战争时,你们跑出来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又不想被南北朝拉去干仗,这多少说得过去。


    可现在,日本国内战争结束了,哪来这么多倭寇?


    回去种地,那不也是一条活路吗?


    非要走这一条死路吗?


    最令人不安的是,没人清楚这批倭寇到底有多少人,只知道凶悍,悍不畏死。


    唯一能让李成桂安心的是,这批倭寇,没有火器。


    问题是,后续的倭寇——有没有火器?


    谁来保证,金州的惨案不会再次发生?


    李成桂的目光落在了北方:“可怕的大明啊,女真人都被你们招抚了,朝鲜与大明,连个缓冲地带都没了,鸭绿江,也只是一江之隔啊。东北那苦寒之地,当真能有什么粮仓吗?”


    派驻了大军进驻辽东、大东北,到底是图谋所谓的粮仓,还是——针对朝鲜的阴谋?


    李成桂左思右想,总觉得不对劲。


    顾正臣是个阴损至极的人,他都能成为陈祖义,哪天未必不能让军队跨过鸭绿江杀到开京。


    不行,还需要想个办法。


    李成桂吩咐道:“传令镇安君李芳雨,速速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