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九章 顾正臣进献“奇书”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朝堂之上,热闹无比。


    只等正常奏事结束,抑兼并,反对抑兼并的争论便开始了。


    户部尚书杨靖、礼部尚书李原名,冲锋在前,力主抑兼并,一干勋贵,特别是新晋伯爵,极力反对抑兼并,随着争论不断升级,更多的官员卷入其中。


    兵部尚书温祥卿压根不表态,就站在那看着。


    吏部尚书魏观再三权衡之后,站出来支持抑兼并。


    督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见状,也公然表态,抑兼并,禁圈地,有利国民。


    刑部尚书开济、工部尚书薛祥等人认为,民间交易只要合理合法,就不应该禁止,朝廷收取交易税便是了,大不了将交易税拔高一些,完全抑兼并,毁置地,不合乎人情,也没有道理。


    那意思是,大家告老还乡之后,谁家里没点地啊,一个个在这里装什么清高……


    抑兼并,意思下就行,不要扩大化。


    于是,朝堂之上出现了三种观点:


    完全抑兼并,有限抑兼并,不抑兼并。


    谁也说服不了谁,若不是有人顾及朝堂礼仪,估计都能打起来。


    只是,没谁有这么大的胆量,就连勋贵,也不敢对那些叫嚣抑兼并的人大打出手,毕竟大家都不是顾正臣,敢胡来。


    哦,顾正臣来了。


    群臣一下子不争论了,纷纷侧目。


    顾正臣不仅来了,还多带了几个笏板,腰前腰后都有,这架势,很熟悉。


    朱元璋看着行礼的顾正臣,道:“免礼吧,镇国公此番入殿,可有事奏?”


    顾正臣起身,回道:“陛下,臣在府中没什么事,让人绘了几本奇书,想要进献给陛下。”


    “奇书?”


    朱元璋眉头微抬。


    徐达、蓝玉、耿炳文等人看向顾正臣,一个个颇是不解。


    李原名、杨靖对视了一眼,面色凝重。


    开济、薛祥等人知道,顾正臣这个时候冒出来,铁定是要表明立场,他的态度,关系着下一步的朝廷动向。


    “什么奇书,呈上来。”


    朱元璋言道。


    顾正臣请旨之后,沐春提着一口箱子走了进来,打开箱子之后,里面是一叠厚硬且大宽的纸张,并没有编为册子。


    最上面的纸张,没有文字,洁白无瑕。


    内侍走上前看了看,想要取出纸张,却被顾正臣拦住。


    顾正臣对朱元璋道:“陛下,这本奇书,不能如此翻看,需要配合器物方可观览。”


    群臣中不少交头接耳者。


    不就是一本书,一摞纸,你拿出来看看不就得了,搞什么神秘?


    朱元璋看着颇有信心的顾正臣,点头道:“那就拿出你的器物吧。”


    沐晟、马三宝抬着一个架子进入了奉天殿,李文忠看到李景隆竟然也走了进来,拿着的竟然是蜡烛台,徐达刚想说什么,就看到徐允恭、朱棣抬着屏风走了过来,朱棡也走了进来,抱着一口特制的箱子……


    “他们在干嘛?”


    “不清楚。”


    谁也摸不准顾正臣的用意,就连朱元璋也看得一头雾水。


    架子放在前面,蜡烛台放在后面,一口气点了三十六根蜡烛,箱子打开,将一面面镜子安装在一旁,光线打在前面的架子两侧,又通过两侧的镜子,将光线发射到架子中央位置,架子上下有导轨,导轨里有凹槽……


    奇怪的装置,奇怪的摆设。


    当一根绳子拉动,牵引出左侧箱子里的第一张白纸,白纸上下正好靠在卡槽之中,稳稳停下。


    全都是硬纸,长一尺半,高一尺。


    待一切准备就绪。


    顾正臣对朱元璋道:“陛下,还请内侍关闭大殿之门,封堵所有窗户、门缝。”


    朱元璋抬手:“照办吧。”


    内侍领命。


    没过多久,整个奉天殿一下子变得昏暗起来,只有大殿中的烛火明亮地燃烧着,通过镜子的反射,照亮着架子上的一张纸。


    朱元璋走下御台,文武也退后,以方便观看。


    顾正臣走至架子一旁,沉声道:“这段时日,朝堂之上出现了抑兼并、反抑兼并风波,臣思索之后,便让人制出了这本奇书,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进言,也是为了告诉有争议的文武,朝廷到底该不该抑兼并。开始吧。”


    朱棡拉动细绳,第一张纸缓缓移开,随后就出现了第二张纸。1


    纸张之上,绘制的是八个朴素的农夫,各有其田,日子过得不错,脸上带着笑意,田地里的庄稼也透着勃勃生机。


    虽说画面之上一个个农夫的线条简单,并没有填充多少细节,可总给人一种富足、安稳的感觉,这时天是蓝的,庄稼是绿的,连渠里的水,那也是饱满的。


    随着这一张画移开,第二幅画便拉至了中间,有人欲置地,上面还有胁迫的对话,被标注在一旁,红色文字很是显眼。


    接近着是第三幅画,农民跪下乞求,可置地之人拿出了契约……


    第四幅画,农民按了手印,泪水长流。


    第五幅画,农民的衣裳变得更为黯淡,还标注了佃户的身份,开始秋收。


    第六幅画,秋收的粮食,大部被拉走,农民绝望。


    第七至第十五幅画,是农民日子一天天变得困顿,脸上再没了笑,天空也不再蔚蓝,庄稼也低了头,水渠里的水也不再饱满……


    到这里,只是八个农民,可到了后面,一下子农民变得多了起来,密密麻麻的百姓,就连田地也变得广袤无垠,之后重新上演了这一幕幕场景。


    文武官员看着这些,谁也没觉得这些画怎么样。


    这些现实,大家都知道,不少人还是亲历者。


    顾正臣口中所谓的奇书,也不过是一幅幅画,仅此而已,没什么出奇。


    就在众人以为事情会如此结束时,顾正臣开了口:“现在,诸位请仔细看这本奇书。”


    “什么?”


    众人不解。


    难不成之前看的,都不算?


    顾正臣没有说什么,只轻飘飘地说了句:“开始。”


    朱棡拉动绳子的动作快了起来,纸张不断离开又不断拉出,画面应接不暇,一幅幅画快速闪过,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原本静态的图画,一下子活了起来,里面的人似乎也动了起来。


    而这一幕幕闪过的画面,给人了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这份冲击,直击内心!而后面的画面,也越发的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