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三十六章 指数恐惧的后遗症

作品:《大明:寒门辅臣

    武英殿。


    朱标将十几本奏折放至御案上,道:“父皇,有勋贵八人,文官五人,上书反对抑兼并。预计,明日反对的文书会更多。这场风,只会越吹越烈。”


    朱元璋随手拿起一本奏折扫了两眼,丢至一旁:“你是太子,对于抑兼并之事如何看?是抑兼并好,还是不抑兼并好?”


    朱标面色凝重。


    这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一千五六百年来,多少天才的政治人物都曾面临着这个问题,并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努力过,可结果——都不理想。


    朱标思忖一番,认真地回道:“父皇,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历来抑兼并,多出自两个主张,其一,削富益贫,百姓均平;其二,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富国足用……”


    朱元璋仔细听着。


    主张百姓均平的,占据了道义,努力减少大富之家,让更多百姓相对好过。


    主张利出一孔的,说的是财政。


    一孔,即一个渠道。


    财政来自一个渠道,“其国无敌”,两个渠道,“其兵半屈”,三个渠道,“不可以举兵”,四个渠道,其国必亡。


    利出一孔,而这一孔,就是农耕。


    一旦农耕被兼并破坏,那朝廷就穷了,穷了不就完了嘛。所以盐铁等交给朝廷专营垄断,其他人都去种地去……


    “反对抑兼并的,多是主张官不与民争利,比如司马光、苏轼、张方平等人,便主张朝廷当放任自流,不允许官品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父皇,以史为鉴来看,抑制兼并,则很容易国富民穷,而不抑兼并,则国与民俱穷,而独勋贵豪绅等独富。国富民穷,不可持久,民穷至极,自然也就没了国富。”


    “可国与民俱穷,则朝廷税赋之权,旁落于权贵豪强之家,也会导致国库空虚,财政拮据……”


    “以儿臣之见,抑兼并、不抑兼并,如同一个死结,既不能放任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量土地集中到勋贵、大户手中,也不宜过于干涉,引起文武勋贵、地方富户豪绅不满,徒增动乱。”


    朱元璋站起身来,背负着双手在殿内走着:“你说的对啊,这就是个死结,一直以来,都没人能解决的死结。”


    朱标疑惑:“既是如此,父皇为何在这时挑出此事?”


    朱元璋转身看向朱标:“朕一次封赏了三公二侯三十九伯爵,为的可不只是单单的制衡,还有一个目的,便是控制土地兼并!这些年来,尤其是开海之后,出了不少大商富商。”


    “虽说顾正臣曾不止一次,想方设法从商人那里拿到了大量钱财,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商人财力,但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拿出钱财的背后,意味着有所得。”


    “多年积累,这些人手中也汇聚了大量的田地,与此同时,开国公侯中,除了顾正臣,哪个手底下没有置地?徐达、李文忠、冯胜,这些人同样都有置地,不过多寡罢了。”


    朱标知情,毕竟这些事都不是什么秘密。


    顾正臣之所以不置地,是因为他不需要通过置地得到的收益来填补国公府的开销,毕竟林诚意手中有不少产业,但其他勋贵没有,最多让其他商户依附下,但这样的收益十分有限……1


    置地,既省事,还没有经营风险,简单稳定,而且世代保值。


    大家有点钱,自然要投进去。


    朱元璋肃然道:“但这样不行!开国之初,问题并不显现,可轮到你,轮到雄英,或是五代之后呢?”


    指数增长的恐怖,朱元璋亲眼见识过,多年前顾正臣为了游说自己不分封诸王,用铜钱算过这笔账,结果是朝廷所有的铜钱都搬出来也不够用。


    一代代藩王繁衍下去,对民田的侵蚀与占有已是恐怖如斯,那放任勋贵、官员、大户豪绅如此,那又待如何?


    朱元璋深深看着朱标,沉声道:“朕六十了!自古以来,帝王家年寿过六十的,能有多少,寥寥。朕知道,这是一件极得罪人的事,也是一件可能会带来动荡的大事件。”


    “但是,朕若不将此事办了,将勋贵、豪绅都压制下去,他日你登基,还能控制得住这种局势吗?你我都办不成,你还能指望雄英及其后世人去办此事吗?”


    “这件事,不能不办。既然要办,那就让朕给你办了吧,朕不怕得罪人,朕也不怕按不住他们。但你,终究还是差了一些,至少魄力上,不够。”


    朱标知道朱元璋是想为自己日后治国扫去障碍,为缔造一个真正的盛世打下基础。


    只是,这件事太难办了。


    朱标叹息:“父皇,风波既起,如何平息?”


    朱元璋呵呵笑了:“那就要看顾正臣的本事了,他不是总有办法吗?既然他总有办法,那就看看他如何破了这个局。”


    朱标无奈摇头:“父皇,先生是有智慧,可这种事,毕竟牵连甚广。”


    朱元璋摆手:“牵连甚广?一次山西百万大移民,一次北伐百万后勤,牵涉的还少吗?他不一样办到了。”


    朱标吃惊地看着朱元璋。


    这能一样嘛,百万大移民也好,百万后勤也罢,那可都是对底层的百姓而言,前者以利驱之,后者以大明徽章驱之。


    不管怎么说,前面两次大动作,并没有大范围针对豪绅富户,可这一次,针对的不仅仅是豪绅富户,还有文臣武将,满朝勋贵。


    他们的能量可比寻常百姓大得多,他们的嗓门可以直接咆哮在奉天殿。


    不能同日而语。


    朱元璋坐了下来,捏了捏有些胀痛的大腿:“不管他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他的努力,一定会缓解这个问题,至少给兼并这匹烈马,戴上缰绳,以免失控。”


    虽说顾正臣到底怎么盘算的还没交底,但朱元璋相信,他一定会提出一些办法。


    朱标心情沉重。


    这件事交给顾正臣来办,父皇的心思,恐怕不仅仅是抑兼并那么简单,还有抑——镇国公的心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