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不能失败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飞行器引擎制造工艺,和核工业相比,不遑多让。


    是的,被称之为国防重器的核弹,在制造难易程度上来说,并不如引擎。


    因为人类现阶段对于核物理的应用,还处于堆料过程,计算十分潦草。


    甚至整个裂变过程,都是完全不可控。


    只不过人类勉强可以做到“不炸到自己”。


    但战斗机发动机不同。


    他需要的是极为成熟的工艺,以及材料学和结构力学的顶尖水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做泡面的时候,你并不需要会厨艺,只要按照步骤放面、放调料、下水,就可以完成。甚至一些步骤错一些,顶多影响口感,但依旧是无伤大雅的。


    而当你在做国宴的时候,要求就截然不同了,哪怕是一块豆腐,都要精雕细琢,一个有细微虫眼的生菜叶子,都可能让整桌满汉全席就此成为失败品。


    核弹就约等于泡面。


    战斗机引擎就约定于国宴。


    但是,华夏现在虽然科技较为落后,但也不是什么也不行。


    战斗机引擎,我们会比较吃力一些,但是劣质一些的引擎,还是能够造出来的。


    而在叶知寒构想的“纸飞机”无人机中,所需要的备用动力并不需要太大,甚至拖拉机的发动机都有点大材小用了。


    刘志民若有所思的说道:“我现在算是明白你说的末端军工路线的意思了,通过整合现有科技,从而用我们不成熟的技术储备,另辟蹊径研发出超出这些技术预期的军工装备。”


    “对,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不过这个需要很强的创新思维,一步一步来吧,你那个纸飞机项目,大概多久可以落地测试?”刘志民这次比较认真:“不用夸大,踏踏实实的给我个准确时间就行。”


    “一周到半个月之内应该可以制造出一个样机,”叶知寒认真道:“至于批量生产,需要调动的工厂和炼钢厂太多,具体多久可以实现,这个我说了不算。”


    “批量生产你就不用担心了,先做样机,样机成功就行。”


    刘志民似乎又想起来了一些什么:“经费问题你不用考虑,只要是你制作需要的材料和试验场地以及物料支持,你随时可以提。”


    叶知寒点了点头,面露难色。


    “怎么了?”刘志民问道。


    “豫省大学现在只剩下两个文科院系,很难支持我实践,我需要一个实验室。”


    刘志民沉思了半晌。


    现在的豫省大学,确实没有工科土壤。


    在华夏元年,为了大力发展国力,其实中科院是收到了一个任务,以京师为中心,创建五到十个国家重点建设高校。


    京师占据三个,东北一个南边一个。


    结果后来因为百济的事情耽搁了下去,这高校改革就没有继续下去。


    现在全国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几乎都在京城,具体一些,都在京师大学。


    “要不你随我一同回京吧,以中科院的名义入京师大学就读,那里有良好的研究环境。”刘志民问。


    “好。”


    刘志民沉思道:“不过我实现可得先把你交代好。”


    “您说。”


    “假如我把你调到京师大学,你会做什么?”


    “把所有心思放在军工事业上。”


    刘志民又问:“你知道京师大学现在是什么样的氛围吗?”


    叶知寒思索了片刻:“大概知道,现在内忧外患,京师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所有人一定都在想方设法的全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志民语重心长道:“华夏元年之后,从海外归国的工学人才,几乎全部入职京师大学,我们本来有拆散重组出几个重点建设高校的想法,但因为百济的事情耽搁了下来,也就是说,现在面对内忧外患,京师大学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


    “这也导致现在京大那些学生,精神上的弹簧都形变到了极限,这种状态,很不好啊。”


    叶知寒看着刘志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你应该明白,一根弹簧的极限长度,可以超出他标定的上限很多,但超出极限长度之后,就不能再有一丝压力。”


    “这个时候的弹簧有最强的动力,同样,也是最脆弱的时候。”


    叶知寒逐渐明白了刘志民的良苦用心。


    刘志民喃喃道:“纸飞机项目如果成功了,就能激励他们释放弹簧,把所有力气全部释放出来。”


    “如果失败了,很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