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信到了

作品:《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增加燃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当屋子里塞满了气球,那沙砾总能撞上周围的气球。


    但问题又来了,是塞满气球就意味着更加危险。


    因为气球本来就存在着氧化的可能,假如你不想让他炸开的时候,因为氧化他突然炸开了。


    那这时候你再看着满屋子的气球,一定会欲哭无泪的。


    所以需要一个结构,保证你想让他爆炸的时候,他才会爆炸。


    这里牵涉到一个复杂的计算——临界质量。


    好,当有了临界质量之后。


    我们便有了引爆这颗原子弹的按钮。


    接下来就是怎么设计这个按钮的问题。


    比较成熟的原子弹结构,一种是枪式结构,一种是内爆式结构。


    枪式结构很简单,当需要燃爆的时候,依靠炸药的威力,将两个铀块迅速的挤压在一起,从而达成链式裂变反应。


    这个结构很简单,同时也意味着利用率会不尽人意。


    丑国在倭国投放过一枚小男孩,用的就是枪式结构,64kg的铀235核燃料,实际上只有1kg参与了核裂变。


    而内爆式结构就要科学很多,通过内爆,将核燃料不断的挤压、压缩。


    这样一来,虽然核燃料总质量不变,但单位面积内的铀原子密度突然数十倍数千倍的增加——


    一百个气球放在三室两厅里,裂变反应很不尽人意。


    但当你把一百个气球都放在洗手间,那结果就截然不同了。


    巧的是,这个也有例证,丑国在倭国投放的另外一枚原子弹——胖子,用的就是内爆式结构,62kg铀核燃料,有15kg完成了反应。


    利用率显然上升了一大截。


    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无疑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尽管如此,进度还是无比艰难。


    核物理的理论计算涉及到数学的多个方面,不同原子密度下的碰撞率,碰撞之后的能量释放,以及铀原子衰变概率,碰撞过后的裂变情况,以及低效链式反应和高效链式反应的不同能量衰变,爆炸压缩透镜的数学理论模型,爆轰的znd模型计算……


    光是一个znd模型计算,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都需要一群数学家计算一年才能完成。


    叶知寒所做的,也仅仅是设计好一条路线,具体的计算则需要外部的支持才能完成。


    不过光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其实就已经削减了大量的难度。


    核研究就像是走迷宫,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但从这个入口走向出口有无数种可能,却只有一条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一条正确的路线,那还真不好说要花费多少时间在错误的道路上。


    ……


    ……


    折磨,太折磨了。


    晚上十点左右,老叔敲了敲桌子:“小生,准备打烊了。”


    叶知寒下意识的停笔,用手掌遮住了草纸,连忙道:“抱歉,耽误您时间了。”


    “明天早上五点开门,现在天亮的晚,外头又冷,可以再来。”


    “谢谢。”


    叶知寒将草纸叠好放进口袋,然后快步回到了宿舍。


    舍友们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内容无非是大学生活和国际局势。


    叶知寒没有插嘴,洗漱之后就躺在了床上,脑海中思索着关于理论模型的事情。


    于是,宿舍里有一个内向的室友这件事情,便成为了整个218宿舍的共识。


    “如果咱国和丑国真打起来了,你们参军不?”凌晨十二点左右,讨论到了尾声,叶知寒下铺的室友突然问了一句。


    宿舍安静了差不多两秒,随后便是此起彼伏的坚定的回答:“参军。”


    “参军。”


    “参军。”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不怕牺牲,就怕窝囊的活着。”


    “好,到时候咱们一起。”


    室友敲了敲叶知寒的床铺:“兄弟,你呢?”


    “我也……嗯。”叶知寒回应道,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他肯定是不能太理性了。


    在满意的氛围下,整个宿舍所有人进入了梦想。


    作为一个旁观者,短短几天时间,关于是否打仗的问题上,他就接触到了两类态度截然不同的人群。


    青年学生似乎要比村里的叔叔伯伯们更加不怕战争。


    这当然不能说明农民伯伯们胆小。


    只能说,那些农民比这些学生,更清楚战争的可怕。


    而学生,比任何人都有有热血。


    十万青年十万兵,是华夏利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但作为一个军工人,他有着绝对理性的认知,如果军工实力上去,许多牺牲,都是可以避免的。


    ……


    ……


    接下来,在豫省大学的这几天,上了几节课程。


    都是文学课。


    讲授的内容也很简单,基础教育概论和白话文概论。


    严格意义来说,现在豫省大学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批高级知识分子,而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工作者。


    这也是一件对当下的华夏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叶知寒仍旧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了军工方面。


    他一旦忙碌起来,便察觉不到周围发生的事情。


    吃午饭的时候,他才从室友的口中得知,自己在文学课上验算的事情,教授早就看到了。


    只不过教授已经默许了他的心不在焉。


    有了教授的默许,叶知寒就更加大胆了。


    每次上课携带的演草纸越来越多,文学资料在桌子上所占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小。


    直到最后干脆不带上课用的课本了。


    在师生默契的配合之下,叶知寒的进度也出奇的顺利。


    随着一本又一本的草稿用完,距离理论推导的成功,越发接近。


    在他的预估下,应该九月底十月初,能够完成数据层面的所有计算。


    ……


    ……


    九月中旬。


    京都。


    一封来自豫省的快递送往了中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