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齐历史
作品:《古代科举生活》 放下木雕的事,俆父倒是不放心徐文修自己去书肆买纸,便换了衣服与他一起出去。
这次俆父带徐文修去的并不是上次买蒙学书的书肆,而是靠近西巷这边的一家,因为离的更近。
书肆规模很小,估计平常也是没什么人来,显得有些冷清。
里面只有一位掌柜,正捧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着。
看见俆父和徐文修二人进来了,也没上前招呼,随意的对着两人道:“你们自己随便逛啊,看上什么到我这结账就行。”
俆父也不在意,正想朝着纸墨笔砚的架子走去,却见徐文修朝着另一边走了。
徐文修是被另一边书架上的一本书吸引了注意,书名就是很简单的《大齐历》三个大字,却是徐文修一直想要找的,他没想到这边一个小书肆也存会有这种历文书籍。
之前去的那个书肆可能是去的人多,掌柜的都挑着印了那些好卖的书籍,像是《大齐历》这种书反而不会有。
因为在学堂的学生们,大多都有先生口述大齐历这一块的内容,自己买书看倒是没太大的必要。
但是徐文修现在在徐先生眼里,可能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基础阶段,也就没系统的同他讲过大齐的历史。现在正好遇见了这种编撰成册的,他当然想看看。
翻开《大齐历》,书中大概讲述了大齐建国之初的一些重要事件、地图疆域、州府划分、朝廷大事、皇族名录以及帝王政令。
书本不厚,所以徐文修逐页仔细翻看了一下,也大致了解所处的这个大齐朝。
这里前边的历史倒是徐文修所熟知的,但自唐之后却不是宋朝入主,而是节度使们纷纷自立为王,而后致使八国之乱,持续百余年,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拐了弯。
后来是齐氏终结了天下乱象,定都洛阳皇城,登基称帝。
至今距离大齐开国也有一百多年了,现今皇城上那位,是先帝嫡次子奉兴帝。
先帝嫡长子现在也在世,乃是超品亲王定安王,封地在最为富庶的江淮之地,不是某个州府,而是江淮这一带都是他的封地,地位超然。并且,定安王每年所收赋税差不多都是三分之一的国库,他可能比皇帝还要富有。
但让徐文修想不明白的有两点:其一,身为先帝嫡长子,遵循立嫡立长,定安王都非常符合,可为什么不是定安王继位?其二,定安王身为亲王,为什么奉兴帝却能容忍他占据这么大的财富?
并且,奉兴帝和定安王虽都是嫡出,但他们母亲并不是同一人,定安王之母是先帝早逝元后,而奉兴帝之母是元后的嫡亲妹妹,现在的庄惠太后。
徐文修直觉奉兴帝继位这件事里面应该有内情,但这种事情不是他们平民百姓能够接触到的。
他现在只是有些担心,一位即长且嫡的超品亲王在世,当今皇帝又对他非常容忍,以后会不会有造反这种事情发生?徐文修私心觉得概率应该挺大的。
“哎”徐文修轻叹一声,走一步看一步吧。
俆父见到儿子翻开一本书看了许久,然后就老气横秋的叹息了一声,觉得有些好笑,这么小个人儿,哪里学来的这些大人做派。
“你想买这书吗?”
听见俆父的声音,徐文修把《大齐历》放回书架,回道:“不买,阿爹我只是看一下,这个先生以后会讲到的。”
“好,那你练字的纸要买多少?”俆父有些拿不准徐文修需要多少,因为学堂之中每月都是可以领取半刀纸的,也就是三十五张,一般来说是够用的。
徐文修估算了一下,书肆卖的纸都是那种很大一张的,一张纸可以裁开做好几张用。他以后每日下学都练字,一次裁一张来用也就够了。
“阿爹,先买一刀吧,够用好久了。”
徐文修回答之后,俆父便利落的从堆叠的纸张中拿出了一刀纸,数了数,正正好七十张。
书肆掌柜见父子二人选好了,就从柜台中走出,扫了一眼俆父手中的纸便道:“诚惠,一刀纸共一百二十文。”
这价格倒不算贵了,毕竟这纸也就是最普通的纸张,书写时会有浸墨的情况出现,寻常也就用作练字。
一回到家中,徐文修便趁热打铁,拿出徐先生给的字帖,裁了纸张、铺好笔墨准备练字。
俆父瞧见徐文修这阵势也有些好奇,凑过来一看便瞧见了那本新字帖。
“这字帖倒不是你平常练习那本,是新得的?”
“对,今日先生才给我的,他说我这字得多练习。”徐文修一边磨墨,一边回复。
脑海中浮现出徐文修之前写的字,俆父语带调侃:“那确实得好好练练,否则阿爹可不敢让你写新春联,怕丢人!”
徐文修:……他想赶俆父出去。
好在,俆父调侃完这句话就自觉出去了,也没呆在这继续打击徐文修弱小的心灵。
这本字帖严格来说并不算字帖,只是搜罗了易安先生写的一些文章诗词手稿,整合成册。所以字帖文字安排并不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而是直接成篇诗词文章,徐文修想了想决定先从临摹诗词开始。
毕竟相比文章,诗词字数更少,这也算是另一种方向上循序渐进的练习了。
这些成篇的诗词文章中,有些是易安先生自己作的,有些则是别人的,毕竟这字帖只是收录易安先生的手稿,对他的诗词文章收录倒没多大讲究。
从这些易安先生自己作的诗词文章中,徐文修也大概能了解到易安先生的生平:这是一位只读书、不科举的非典型文人。
易安先生年轻时见过族兄当官,但那位族兄下场却不太好,被官场排挤、打压,后被流放千里。
易安先生本人是个颇为潇洒不拘的人,对于一些官场做派本就不喜,见到这位族兄的下场更是警醒,惊觉族兄的昨日就是他的明日,索性不去考科举,安心做个闲人。
好在易安先生本就出生富庶之家,家中也有其他为官之人,无重担在身,自己也便过上了游山玩水、四处探访的悠闲生活。
虽然易安先生在士林之中没什么地位,但因其才华以及一手好字,在一些读书人以及书院之中却是很有名声。
有的书院还会特意邀请先生去讲课,得到邀请,易安先生倒也不拒绝,不管书院离他多远,收拾行囊便能出发,用他的话讲就当开拓见识、认识新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