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第28章
作品:《七零之富一代》 程经理已经不想给他们同流合污了,他拉开了工作的话题说道:“玉珍你的试用期快到了,这两天你准备一下转正的资料,我们尽快把你的工作关系完善了,至于工作上的事情,一切照旧,你搞好了我们一起实施就可以了。”
幼稚的李玉珍还以为他们真是那么的信任她,关心她,她不带一丝丝疑问的说道:“好嘛,工作的事情我就抓紧时间搞出来,我想知道我符合转正的条件了没,如果大家觉得我不符合,我绝不为难你们。你们可以继续考察以符合为止。”
……
表功的机会余书记是不会放过的,他迅速接过话题:“我们这次有十个转正名额,当然他们都是合同工了,就只有你是在试用期的。反正我们浑水摸鱼嘛,只要没有人找麻烦,这次就肯定给你转正了,你是我们公司的功臣,你怎么能不符合呢。”
转正是李玉珍梦寐以求的愿望,可她又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她是宁愿不转正都不想让别人戳她的脊梁骨,她对余书记说:“余书记我不能接受浑水摸鱼的说法,我需要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如果我不符合转正条件去顶替别人转正,那就最好不麻烦你们了。”
余书记觉得有些尴尬,可台阶总是要下的啊:“你们几个还是说一下嘛,不要让玉珍误会了。”
黎队长的提议:“很简单,你们就像玉珍做工作一样,搞一份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让公司所有人都参加讨论玉珍的转正问题。”
李玉珍一听这个方案:“好,就按黎队长说的去办,通不过我就不转正。”
黎队长的提议大家一致通过,李玉珍还是礼貌的对大家说:“谢谢大家为我操心了,我不会辜负你们的。”说完大家就下班回家了。
其实李玉珍今天的心情非常沉重,晨会之后领导们就进了办公室,她早就知道她的试用期到了,可领导们一直没有开口,今天是什么原因能让他们说出给她转正的呢,难道他们有什么难言之隐,几个领导的语气是那么的委屈,要不是黎队长打圆场,这真是一个尴尬的场面。
李玉珍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姑娘,她虽然没有社会经验,可她也经常听她阿爸、阿妈说起:“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的说法。她今天一进办公室就觉得气氛不对,昨天的热情、随意、不分彼此……今天都尽在不言中。
难道这就是别人说的,翻脸比翻书快吗?她不敢再继续想下去,决定静观其变。
次日早上,天上下着濛濛细雨,李玉珍穿着一双军绿色的解放鞋,踩着被雨水淋湿了的泥巴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柏油马路上,她换上了她事先准备好的一双黑色中跟皮鞋,把解放鞋寄放在路边的人家,一路小跑到了公司。
晨会之后,她首先是拿着补货单迅速到办公室打电话补货,然后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协助几位姐姐做好内部窗口发货以及门面的对外销售工作,还要忙里偷闲的去车间与修理工讨论零配件的品牌、品质问题。
随时随地她的手上都拿着一个笔记本,无论她听到的和见到的,她都会记录在本子上,好的东西她会借鉴、不好的东西她会总结。
之所以她会用最新颖的方法去获得众人的认同,就因为她会认真的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多的了解别人需要什么。
正如余书记说的,真是很简单,可就是没有人能想到。
李玉珍采用了从古至今的一句话:有奶便是娘。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能带着大家挣到钱,大家肯定就会拥护你。
这几个月虽然几位领导是按照李玉珍的指导在实施工作,可他们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直到上级领导说穿了李玉珍的价值问题,他们才觉得事情的严重性。
这几个领导真是进退两难,又想李玉珍给大家出谋划策挣钱,又不想放弃他们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如果李玉珍一旦转正,说不定他们的位置就有可能不保,如果不转正,说不定是真的有人挖走她,她一旦被挖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他们自己的重量他们心中有数。
万般无奈之下,几位领导决定去主管部门一趟,请主管部门的领导,帮助解开他们的困惑。
中午饭后,几位领导无精打采的来到了主管部门,当他们走到主管部门会议室门外的时候,就清清楚楚的听见里面的激烈争论。
另一个同行:“……他们几爷子就是十足的官迷,他们做的哪一件事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嘛。”
主管部门:“你也不能这样说,人家公司现在还是有模有样的了,还是有进步的嘛。”
同行:“呸;他们有进步,不就是纯粹的利用李玉珍的单纯、幼稚,我们来打个赌,你们把李玉珍放给我们,时间不需要长了,就三个月,我不需要他们再进一步,能保持今天的状况,我就认输了。”
主管部门:“不是我们不放李玉珍给你啊,这还要取决于李玉珍本人的决定嘛,如果她是真想离开运输公司,我们也拦不住她呀。”
同行:“好,那我去找她谈,她即不是合同工、也不是正式工,你们不要给我们设置障碍,我们给她谈成功了,就马上给她办理转正手续,并光明正大的让她当然我们的总经理,我们就肯定不会让她当无名英雄。”
主管部门:“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些不合适,到处都是人才,你们为什么就必须要李玉珍呢,你们就不怕李玉珍把工作给你搞砸锅吗?”
同行:“是的,到处都是人才,可真正像李玉珍这样的人才都去广州、深圳了。人家根本就看不起我们这个小县城的企业。”
主管部门:“李玉珍没有去深圳、广州,这说明她就不是人才嘛,你又何必要苦口婆心呢。”
同行:“话不能这样说,据我们了解,她不仅仅是人才,她还是一个天才,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她就是唯一留在家乡的人才,她没有去深圳、广州,肯定有她留下的道理。”
主管部门:“不管她是什么道理,我觉得你们还是需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听风就是雨。到时候你们后悔都来不及。”
同行:“你们一直都说帮我们物色人才,到今天我都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你们就是偏心,你们主管部门,什么好的政策,都给了他们运输公司,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也不是给他们抢人才,是他们根本就不珍惜人才。”
……
完了,是县车队的队长,他们是真的要挖李玉珍了。
几位领导不敢再听下去了,余书记使了个眼色,几爷子赶紧离开。急忙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黎队长说道:“看起来,主管部门是真的在提醒我们,有人要挖李玉珍走,要不是我们今天亲耳听见,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余书记说道:“李玉珍肯定是不知道的,我们不要管他们,反正主管部门也不会给李玉珍说的,我们就顺其自然吧。”
一个即将面临破产解体的企业,在短短的两三个月之间,瞬间变得生机勃勃。这里面并不是那一个大力士用肩膀扛过来的,那是一个有创意的新型经营模式,优化岗位责任制,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
矛盾重重的几位领导,在办公室沉默不语,就像是犯了大错等待裁判似的。
年轻的黎队长终于按捺不住了:“我说啊;这都已经是火烧眉毛的时候了,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们如果真的有能力继续往前面走,那就过河拆桥吧。不用再那么苦苦的纠结了。”
黎队长终于打开了话题的缺口,程经理毫不犹豫的说道:“我看就算了吧,我们先把玉珍转正的事情处理完了,如果玉珍不离开我们公司,她也只是一个部门经理,还是在你们的管理下,不影响你们的工作,如果她离开了我们公司,那就听天由命吧。”
刘厂长觉得程经理的话里话外好像带有一些讽刺的意思,他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程经理问道:“你的意思是,你和我们不是一条心了,是不?”
程经理有条有理的回应:“我们的目的是要让这个公司好好的经营下去,直到我们光荣退休的那一天,我都这一大把年龄了,我不想步伍刚的后尘。”
刘厂长激动得心脏都要跳出来了:“我们又不是要贪污,我们步什么伍刚的后尘了,说得不好听的,我们就是官迷而已,拉不下面子在别人手下捡饭吃嘛,你不要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好不。”
程经理愤愤不平的反击刘厂长:“官迷也是贪得无厌,你我有几斤几两你不知道吗?这刚刚看到了一点点希望,你们就想过河拆桥,你就不觉得你的想法很可笑吗?要干我们就大家好好的干,不想干,我就不陪你们了。”
这种激烈的争论也是大家说心里话的一种方式,黎队长看两位前辈要打起来的样子,立即起身走到两位中间抹稀泥:“二位不要生气,有话好好说,我们天天在一起工作,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么多年没有李玉珍,你们也还是干得好好的嘛,今天又何必为了李玉珍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呢。”
……
办公室里面瞬间就乌云密布,气氛由此尴尬起来,余书记仍然一言不发。直到快下班的时候,李玉珍还是按部就班的来到了公司办公室。
李玉珍刚一进门就发现情况不对劲,今天比昨天的火药味更严重了,黎队长给她使了一个眼色,意思是你今天就回避一下,等火药味消了你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