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朱棣骂娘
作品:《开局给朱棣直播‘大明战神’》 朱棣虽对太子行事上不喜,但那是他的亲儿子和亲孙子,儿子和孙子都是短寿之人,他如何不心痛。
“皇上你怎么了?”准备去叫太子的太监发现皇帝脸色不对询问道。
“算了,不用去叫太子过来,太子体胖身体不好,你传朕口谕呵斥即可……就说‘蒙古人野心勃勃,你怎么可以如此短视放松警惕,好好在东宫反省自己’。”
末了他补充道:“语气不用太严厉,去东宫的时候顺便叫一个太医为太子和皇太孙看看身体。”
“是,皇上。”
此时的朱棣难得一见有了慈父之心。
东宫,太子朱高炽穿着一身衮服坐在院中的椅子上望着天际,听到仁宣两位皇帝在位只有11年时心里也是一跳,他自己倒是无所谓,天生体弱能活四十几岁已经不错,但他的瞻基却比他还短命……
近侍太监轻声叫道:“殿下。”
朱高炽连忙擦掉眼角的泪水,问:“伴伴有何事?”
“皇上身边的王公公奉旨在外呢。”
朱高煦整理了下仪容仪表点头:“叫他进来吧。”
“参见太子殿下,奴婢此次是传皇上口谕。”
朱高炽撑起肥胖的身体颤巍巍跪在地上接旨。
传旨太监清了清嗓,严肃说道:“传皇上口谕:蒙古人野心勃勃,你怎么可以如此短视放松警惕,好好在东宫反省自己。”
朱高炽态度恭谨的磕了个头,俯在地上回:“儿臣知错,之后必定好好反省自身。”
传旨太监立马恢复笑容上前搀扶起朱高炽:“太子殿下皇上虽然申斥了你,但心里也是关心你的,特地叫奴婢去太医院请了一位太医过来给您和皇太孙看身体。”
“多谢父皇关怀,王伴伴先带太医去内院给皇太孙看看吧。”
传旨太监带着太医去内院后,朱高炽重新坐下认真听起天上许清的直播。
这未来之事对他极为重要,知道原因便可提前避免,就像提前知道瓦剌会在自己和瞻基的忽视下发展起来威胁大明一样,朱高炽发誓以后定不会再犯。
对太子朱高炽来说,许清的出现就如今而言利大于弊。
许清:“朱祁镇亲政后如果按照他父亲的理念施行朝政,那么他将延续自己祖父与父亲的仁宣之治让大明国力再上一层,即使他平庸至极,只要安安分分也能得一个盛世之君的美名。但偏偏正统皇帝朱祁镇抱负极大,非常的崇拜他太爷爷朱棣,向往开疆扩土,征战沙场。”
“而这样的机会很快就来了,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率兵侵犯大明边境,兵分四路向内地骚扰,其中一路太师也先率领两万骑兵攻向大同,兵锋甚利,大同失陷,参将吴浩战死,战报传回京都,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
“王振这个人在土木堡之战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而且这个人也相当奇葩,他和其他被迫入宫当太监的人不同,王振本为落地秀才略有一些才识,虽然生活还过得去,但他渴望出人头地,便自阉入宫服侍还是太子的朱祁镇,深的朱祁镇信任。”
“在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相继去世无人压制朱祁镇后,王振在他的放任下开始登上大明的政治舞台,成为大明史上第一个权倾朝野的太监,被朱祁镇亲切的称呼为先生,公卿大臣称其为翁父,魏忠贤都只是他的后辈。”
“王振此人大的本事没有,察言观色及为擅长,了解朱祁镇的心思便大力怂恿他亲征。因为有了自己王伴伴的支持,朱祁镇不顾大臣们极力反对坚持亲征。1449年七月十五日下令亲征,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十六日和王振一起率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五十多位文武官员和二十万的大军从北京出发,经居庸关向大同进发。”
“十五日下令亲征,十六日就率二十万大军出发?!”朱棣被震惊地头脑发晕。
仿佛害怕朱棣不够清楚,只听许清特地说:
“瓦剌七月发兵攻打大明,除去其中打仗的时间和战报从大同传回北京的时间,整个朝廷从收到消息满打满算不过五日而已,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的后勤至关重要。朱祁镇率领并非十几上千人,而是整整二十万大军!”
“从他下达命令整合京城二十万大军起,到辎重器械准备最多五天,可能还没有五天,可想而知当时二十万大军有多么狼狈。在这样在后勤不足的情况下朱祁镇和王振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亲征北伐。”
“荒唐!简直荒唐至极!”
朱棣已经能想象这场战争的结果了,必败无疑!
难怪天上之人说连李景隆都不如,这简直就是儿戏啊,没有一点军事常识。
不是说朱祁镇崇拜自己吗?怎么就光崇拜,一点兵法谋略都不学?
一瞬间朱棣感觉受到了巨大的侮辱,这么个玩意儿居然还是自己的曾孙!
想到此朱棣暴了句粗口:“入/你娘!”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姚广孝此时的心情与朱棣的心情相差无几,不过他是感觉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生怕自己破戒,连忙口诵佛语。
就在这君臣破功的时候,亦失哈上前一步禀报道:“皇上,兵部尚书刘大人求见。”
朱棣勉强恢复帝王的威严,皱眉问:“他来干什么……让他过来。”
话刚落,前面就传来一声哭嚎“皇上——!"刘俊跌跌撞撞地跑上前扑到朱棣脚下痛哭流涕。
一边哭一边悲愤道:“皇上万万不可啊,二十万大军怎么能只给五日准备,军械粮草不足,行至半途一旦缺粮必然军心涣散,那时再和敌军作战我大明军队很可能会大败。”
兵部尚书刘俊声嘶力竭地抱住朱棣大腿:“此乃昏君所为也!老臣就是身死也决不能让皇上做那昏君,至大明于不顾啊!”
朱棣额头青筋直跳,旁边亦失哈一看不对,与旁边太监一起赶忙将兵部尚书刘俊拉开,尚书大人恰时松开手,跪在朱棣两步开外抽抽噎噎,一张老脸皱成了一朵菊花。
朱棣忍了又忍,最终忍无可忍,指着刘俊的鼻子怒斥道:“你个老糊涂,那不是朕!”
亦失哈也连忙解释:“刘大人您误会了,天上所言并非当今皇上,而是正统皇帝朱祁镇,是后世大明登基的皇帝。”
刘俊哭声一顿:“啊?”
他抬头看向天际恍然大悟,朝朱棣拜倒:“皇上是臣老糊涂,还以为是您所为才跑来阻止,结果差点误会皇上,惭愧惭愧。”
刘俊抬袖掩面,似乎无地自容。
旁边坐着的姚广孝意味深长地看了兵部尚书刘俊一眼,这哪里是糊涂,这分明就是精过头了,居然借着后世之事跑来给太子上眼色。
如今朝中文臣都支持太子为储君,而武将大多支持汉王,尤其是靖难之役中有从龙之功的朝廷新贵,当初和汉王一起打仗这些人都是汉王的支持者。但姚广孝没想到,连刘俊这个文官都投向了汉王。
“你这个老糊涂的确应该惭愧,如果不是看在你三朝老臣的份上今天朕非赏你一顿板子,还有其他事没有?没有就滚回去!。”
“没有了,臣立马就走。”刘俊动作麻利地起身,如他匆匆而来一样又匆匆地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快步走出文华门的兵部尚书刘俊突然慢下动作来,甩甩衣袖将手背于身后悠悠然地往前走,恢复一派尚书大人的气度。
前方甬道上站着一大汉,穿着红袍官服也掩盖不住剽悍的气势,见刘俊走来露出一个与气质不符的憨厚笑容迎上去:“刘大人真去了?”
刘俊抚着胡须昂首不屑道:“废话,老夫诓你不成。”
大汉抬手拂袖露出一个大拇指:“佩服!”
此人名叫朱能,跟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大将,朱棣登基后封为成国公,是如今的朝廷新贵。
“汉王颇有谋略且骁勇善战酷似□□皇帝与当今皇上,大人选择支持汉王是明智之举。”朱勇说道。
刘俊古怪地看了朱勇一眼,汉王颇有谋略这话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有勇气说出来的。
他摇头说:“成国公误会了,老夫并不是支持汉王,只是当今太子过于仁慈且不喜兵伐,坐视蒙古做大与老夫政念不合。”
说着他遥望远处的北方:“蒙古,大明心腹大患,怎可疏忽大意,哎……”
刘俊摇了摇头往前走,朱勇见状连忙跟上,并不生气,反而笑道:“大人不支持太子不就是支持汉王吗?如今朝中只有汉王有资格与太子争夺储君之位。”
“那可不一定。”
“刘大人是说赵王?”朱勇问。
“非也。”刘俊停下脚步意味深长地笑道:“如今皇上身体健壮,在位还有二十多年,再生一个又有何妨?”
丢下此话刘俊扬长而去。
朱勇愕然。
……
兵部尚书离开后朱棣也回过味来,刘俊此番分明另有用意啊。
但他和姚广孝一样保持了沉默,虽然他很不满意太子,但有些事情不能轻易变化,否则动摇国本。
这个闹剧只是个小插曲很快过去,两人将注意力转回天上。
“此次亲征,朱祁镇任命王振统领一切军务,王振将其他文臣武将丢至一边不予理会,连真正的军神英国公张辅也说不上话,有记载言‘辅公老矣,默默不敢言”,那是何等的悲凉,曾经威震西南的大将被一个太监欺压地连话都说不上。”
朱棣脸色难看,这太子之位其实也是可以动一动的。
当年靖难之役,张辅的爹张玉不仅是朱棣的心腹大将,还因救朱棣力竭战死沙场,张玉死后朱棣悲痛万分,靖难之役后追封其为荣国公,对荣国公上下一家尤其是长子张辅颇为重视,如今得知他视若子侄的张辅年老后被一阉人如此欺压自然愤怒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