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我骂我自己!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这一首《蜀道难》是李白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据传贺知章看到这首诗之后, 惊呼李白是谪仙人。】


    天幕还在聊这首诗的背景,还没有放出诗文。可光是这几句前情提要,就把所有人的好奇心都提了起来。


    好家伙, 《蜀道难》还能不亚于《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汉的刘阿斗吃瓜吃到自家,眼睛微微睁大:“朕见过蜀道啊, 朕知道怎么写啊!蜀道确实难, 上次走了一次, 把脚都磨出血了, 再也不想走了。”


    他疯狂地进行头脑风暴:“蜀道掉下去之后绝对没命,连尸骨都找不到,死无全尸。蜀道难啊,蜀道难……”


    “有了,蜀道千峰万壑难, 路途崎岖高远险, 长途奔袭粮草少,大汉基业几多艰。”


    诸葛亮:“……”


    刘阿斗越说越激动:“相父,朕说得怎么样?是不是改一改就能成为一首诗了?”


    诸葛亮羽扇遮面:“陛下说得很有真情实感,一看就是真的去过。多雕琢一下, 定是可以的。”


    低情商:写得真烂。高情商:没有雕琢。


    刘阿斗心里喜滋滋,抬头望着天幕, 想看看李白到底写了什么。


    天幕将全文一行一行地放了出来。


    刘阿斗刚看到第一句, 就瞳孔地震。


    “噫嘘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这这……”


    他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一刻,震惊得说不出话。


    刘阿斗结结巴巴:“蜀道可过,上青天却是完全不行的, 李白真是一如既往地爱夸张。他怎么想得出来将这两者放在一起?”


    诸葛亮眼中深处闪过惊-艳之色:“毕竟是诗仙,就是想旁人所不敢想。”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真是让人心情激荡。”


    刘阿斗越看越尴尬。他们两个人都走过蜀道,怎么描写的地方天差地别?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走过蜀道了。


    他挠挠头,感觉头有点痒,好像要长脑子了。


    ——


    这首诗也没什么复杂的字词,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百姓连蒙再猜也能看得懂。


    一起笔就让人震惊不已,而后层层递进,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没有给人喘息的空间。


    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气读完之后,直觉酣畅淋漓,摸-摸头,居然已经起了薄汗。


    “当真是诗仙!盛世大唐都在他的笔下!大唐有他,了不起。”


    在此之前,他没觉得诗文写得好能够惊天动地。


    杨广还喜欢写诗呢,写得还很好,结果亡国了。写诗写得好也不能阻碍隋朝亡国啊。


    在他眼里,写诗只是琴棋书画一样的艺术罢了,无聊的时候拿来消遣一下。


    可现在李白的出现,让他改变了想法。


    写诗写得好是真的能惊天动地,诗仙是大唐最为光彩的一张名片。


    这个榜单排了十个诗人,大多都是唐人,古青青也不止一次说起唐诗的辉煌。


    唐太宗李世民暗下决心,大力发展文化行业,让他们为大唐书写盛世华章。不求能再出一个李白,只求大唐文脉更加昌盛。


    ——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他望见这首诗的时候,深深叹息。他第一次出川,是和父亲弟弟一起前往京城考试。第二次,是回家丁母忧,第三次是回家丁父忧。


    他走过水路,也走过陆路,爬过蜀道。


    没有比爬过蜀道的人更明白蜀道的艰难了。


    可这首诗说的又不只是蜀道难,说得也是政治形势的难。


    他望着天幕中逐渐显露的诗文,深深点头:“李白说得对。姜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后来邓艾奇行,才勉强破了这天险。这种险地,如果首领是豺狼虎豹,早晚会造-反。”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一语成谶,蜀地会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地方吧?”


    苏轼收回思绪,含笑看着自己的弟弟苏辙:“子由觉得这篇怎么样?能被称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吗?”


    苏辙若有所思:“开篇意气风发,后来雄浑壮阔,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犹如宝剑入鞘,却还杀气腾腾。”


    “李太白这首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论其豪迈之气,确实无出其右。辙觉得这首能算。”


    他说的是李白的诗。李白不是个谦虚的人,他知道自己文采好,也常常自夸。这就给后世很多评论家发挥的空间了,不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寻找夸夸的词。


    用李白的诗形容李白就行了。


    苏轼望着远方,思绪飘远:“好久没回家了,什么时候我们回去一趟?”


    苏辙明白哥哥这是被勾起了思乡之情。李白出川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老家,他们也差不多,丁父忧之后几乎没回去了。


    苏辙:“蜀道艰险,来回一趟要半年左右,真的要回去?李太白都说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旅游达人苏轼跃跃欲试:“可我看完之后,偏偏顾不得那些危险,就想去看看景色。你我年纪都大了,再不爬一次,就没机会了。你瞧这景色多美!”


    天幕还在放无人机航拍的蜀道,勾得人望而生畏,也勾得人心潮澎湃。


    苏辙也心生触动,答应下来。


    ——


    不仅是苏轼被勾起了去蜀道的欲-望,其他人也是如此。


    蜀道真的有这么难吗?他们好想去看看。


    李白明明在劝退别人,结果越危险的东西越为迷人,反倒让更多人想去蜀道玩了。


    如果李白知道的话,不知道该怎么想。


    ————


    【既然蜀道难,那人们为什么要走蜀道?不能换条路走吗?


    答案是很难。


    四川是个盆地,周围都是山,所以出四川很不容易。除了陆路之外也有水路,比如过三峡,但是这条路是往东的,不是往北的。


    北边的关中地区古往今来都很繁华,皇城长安都坐落在这里。四川如果想跟关中贸易,就必须打通往北的道路。


    所以这条蜀道应运而生。


    这条路是华夏最有历史底蕴的道路之一。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三星堆遗址。有人说那是古蜀国。这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


    有网友说,四川这下挖掘了三星堆遗址,陕西这个古文化大省如果不开个始皇墓,可能就要落后了。


    古蜀国靠着蜀道跟外地通信。秦灭古蜀国之后,中间的历史就断层了,很难去追根溯源。


    可李白似乎是一个知情者,他听说过古蜀国的传说,并且把它写到了《蜀道难》里面。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据说就是古蜀国的第一代国君。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说的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李白的才学真是深不可测。


    现代考古专家穿越回去问问李白,可能会知道更多关于古蜀国的事情。】


    ————


    李白写得天马行空,古青青也天马行空地说起了李白这首诗里面的文化底蕴,并且提到了神秘的古蜀国。


    现代观众看得乐呵呵,直呼李白牛-逼。


    结果古代人就没那么高兴了。


    古代金石学类似于考古,可到底不算真的考古。


    未来的人为什么喜欢挖墓葬啊?俗话说事死如事生,人们非常尊重墓葬,挖坟可是要遭天谴的!


    很多帝王将相惴惴不安,担心未来自己的坟墓被挖,可天幕没有接着说墓葬的事情,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坟墓是否安好。


    他们羡慕起了秦始皇。到底是始皇啊!没人敢挖他的坟!


    ——


    秦始皇:“!!!”


    公子扶苏:“?!!”


    “陕西始皇墓,父皇这人说的是不是骊山皇陵?他们想挖您的坟?”公子扶苏说的是疑问句,但心里已经有了猜测。


    毕竟能被称为始皇帝的人,除了父皇之外,不做他想。


    秦始皇做了个深呼吸:“真是大胆。”


    虽然天幕说还没有被挖,但秦始皇并不高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秦始皇暗暗下决心,到时候得多放点水银,多设点机关,多放点兵马俑。让兵马俑挡住那些外来的小贼。


    ————


    【旅游达人李白曾经跑到安禄山管辖的京津冀地区去玩。河北和关中矛盾巨大,很多人对皇上不忠心,反而对安禄山忠心。李白非常忧虑,担心安禄山有一天会造-反。


    可他这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人到暮年,还是个白身,怎么阻止大唐这架狂飙的马车?


    他只能用酒麻痹自己。


    他写下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他来到安徽的敬亭山,又写下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郁郁不得志,感觉只有敬亭山能够理解自己了。


    终于,大唐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型叛乱,安禄山带着二十万人造-反了。叛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只晓得跑跑跑,一路跑到四川。


    叛乱爆发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李白在安徽宣城,他的儿女却在山东,山东也遭到了战火。


    李白愁的不得了。好在唐朝游侠风气重,李白就是个游侠,武艺也不错。武谔听说李白剑术高超,所以特地赶来拜他为师。


    武谔听说李白儿女的事情之后,主动请缨要去救他的儿女。最后把他的儿女从山东救回来了。


    李白非常感谢,还特意写了一首诗《武十七谔》。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只能抠脚。因为他都被皇帝炒鱿鱼了,还有谁敢录用他?


    可接下来,他的机会来了。】


    【唐玄宗逃到了四川,他的儿子唐肃宗跑到灵武去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自古以来,就没几个人心甘情愿当太上皇。


    唐玄宗这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他还是不愿意放权。他儿子前脚顶了他的皇位,他后脚就使出了招数。


    他把很多儿子都分为节度使,让他们去讨伐叛军。就是要给唐肃宗添堵。


    永王被封为四道节度使和大都督,定下了“海上袭击幽州”的策略。


    李白这个时候清清白白,名气也大,算是大唐网红,是个金招牌。永王派幕僚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平定叛军。


    这时候,天下有三个主要的势力。


    唐肃宗,唐玄宗和儿子们,再加一个安禄山等叛军。


    如果观众老爷是李白,会选哪一个?】


    弹幕:(砧板保护协会:父子俩哪有隔夜仇?随便选一个呗。)


    弹幕:(橘子白桃水:我选杜甫。)


    弹幕:(鲜晓月:我选D,钝角。)


    古青青:【虽然唐肃宗登基为帝,但这是先上车后买票,很多人觉得这样不好,朝野之间非常不满。唐玄宗虽然晚年很迷,但曾经也是一位英姿风发的雄主,朝野之间还是倾向于唐玄宗的。


    李白估计想着,永王也是太上皇的儿子,听太上皇办事,根正苗红。而且永王一心想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也没有什么要跟哥哥掰头的意思,好像是个不错的去处。


    再说了,李白距离唐肃宗太远了。


    杜甫为了投奔唐肃宗,一把老骨头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月才走到,差点把命给送了。


    李白这个时候已经是个老人,哪有那种精力穿越火线和翻山越岭?


    于是他选择了永王。


    他希望在人生的暮年,也能像苏秦一样腰挂相印,匡扶天下,封侯拜相。


    谁晓得,这是一道送命题。】


    【没过多久,唐玄宗可能扛不住唐肃宗那边的压力,于是弃车保帅,反手背刺永王。


    唐玄宗把永王的事件定义为谋反。


    唐肃宗也是如此,连安禄山都不打了,发兵讨伐永王。


    三月之后,永王兵败自杀,李白锒铛入狱。


    这对父子的相争让河北的叛军得以喘息,为大唐中后期的藩镇霍乱埋下伏笔。


    李白不知道天家没有父子,尤其是“父慈子孝”的唐朝。等待李白的刑罚就是腰斩。】


    ————


    很多不了解李白的人表示震惊。李白这个诗仙居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这也太惨了!


    长安,唐玄宗脸上火辣辣的,天幕说的话无异于一个巴掌,狠狠打在他的脸上。


    “好一个父慈子孝,亨儿,这唐肃宗是不是你?你未来居然这么胡闹吗?是你让大唐接下来如此动-乱?”


    他说的是疑问句,但语气非常肯定,认定了李亨就是唐肃宗。


    李亨面色平静:“父皇,虽然儿臣现在是太子,但你又不是没废过太子。这唐肃宗是不是儿臣还尚未可知。儿臣对父皇的孝心日月可鉴,怎么会不听父皇的话?您这么说,真让人感到心寒。”


    “再说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您未来能跟高祖一样安安稳稳做太上皇,不分发那么多节度使,又怎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动-乱?您就没有一点问题?”


    李亨含沙射影地挑李隆基的问题。


    李隆基咬牙切齿,拿手指着儿子:“——你!混账!你居然敢对朕不敬?”


    李亨握住他的手指,将他的手压下来,语气温柔:“父皇,现在是扫除外敌的时候,可不能内讧啊。”


    李隆基甩甩袖子,重重地冷哼。


    等除掉安禄山,他一定要弄死李亨。


    李亨一点也不怕,天幕把父亲这位伟大帝王干的错事抖落得干干净净,导致父亲的威望直线下降。


    他趁机发了一笔父皇财,如今羽翼丰满,拥护者太多了。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同时他也暗下决心。对待父亲,一定不能留情。最好能像太宗一样把父亲软禁起来。


    如果走到天幕所说两虎相争的地步,那就麻烦了!


    ————


    高适大惊失色:“太白兄,原来你卷入的居然是叛乱。命怕是要没了!”


    杜甫望着李白,满心可惜,心像是被揪着一样,难过极了。


    意气风发的李白晚年居然流荡无归。


    他不敢相信:“唉,天家无父子,不能怪太白兄,他是冤枉的!”


    李白望着天幕,眉头皱紧。


    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比起性命,他更在乎名节。


    有了造-反的罪名,无疑是比死更难受的事情。死了之后在黄泉也不安生。


    他可以肯定,永王至少在招募他的时候,没有流露-出这个意思。不然他绝对不会加入永王。


    李白收回思绪,听到杜甫一直在维护自己,心情复杂。


    他举着酒樽,品了一口酒,没有熟悉的香味,还越喝越苦,苦中作乐道:“人生,难得糊涂。在下也和李斯晁错这些贤人有了一样的待遇啊。”


    高适有些愤愤不平:“算算时间,应该是十多年后的事情。倘若我发迹了,一定要救太白兄出来!”


    然而,紧接着天幕说的话,让他惊骇不已。


    ————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李白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到处奔走找关系。


    事实证明,李白做交际花还是有好处的。很多好友不敢跟乱臣贼子扯上关系,于是跟李白分手。可也剩下了一些真心好友。他们和李白的妻子一样到处奔走,竭尽所能伸-出援手。


    李白在狱中写下了很多诗,希望自己能得到营救。


    他有个好朋友叫做高适。高适不再是当初那个大龄落榜考生。他在乱世中发家,如今是攻打永王的将领之一,位高权重。


    李白于是给高适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老朋友啊,你挥挥手就平定了永王之乱,功劳太大了,我倒是没有冤屈的感觉,玉石俱焚很正常。我现在就要死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你能不能捞一捞我啊?”


    高适表示十分动容,然而拒绝了。】


    ——


    高适:“……”


    他之前骂的对李白见死不救的人居然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