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代表作怎么这么多啊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天幕继续说:【《将进酒》开篇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气势滔天。黄河明明是条顺流之下的河,却被写得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主播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这句话是虚写, 是李白想象出来的场景。】


    【可是主播毕业之后,曾经路过黄河, 才发现李白可能不是虚写。


    众所周知, 黄河多泥沙, 渐渐地, 黄河成了地上悬河。两岸人民为了不遭洪水,于是加高堤坝,导致黄河越来越高。据说黄河某一段比开封铁塔还高。


    主播那一次过黄河,不能叫“过”,得叫“爬”黄河。


    据记载, 李白多次来到黄河游玩。他站在这样的黄河脚下 , 仰视黄河,说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紧接着,古青青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


    视频的主角站在黄河岸边, 黄河掀起了滔天巨浪,那水仿佛连着天。当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现代人看了都要直呼一句, 背景太假!


    ——


    天幕下, 很多没看过黄河的人脑子一片空白, 一时间说不出任何话。他们对于河流的刻板印象瞬间碎了。


    普通的河流温柔, 婉约,清澈。可黄河壮阔,汹涌奔腾。


    有的时候甚至比大海还要磅礴。


    元稹哑然失笑,目瞪口呆:“黄河是这样的?”


    他有生之年从来没看过这样的奇景, 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跟这样波澜壮阔的黄河生活在一个世界。


    见到这样的黄河,方才明白李白为何能写出这样的诗文。


    【李白自己博学多才,又喜欢到处玩,这一生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


    他走过别人没走过的路,见过别人没见过的风景。


    大唐很少有诗人比李白见的风景还多,所以直接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比如元稹写的《侠客行》就不像侠客。】


    ———


    元稹:“……”


    他嘟嘟囔囔:“在下是朝廷命官,又不是以写诗为生,见得少怎么了?”


    白居易:“微之,天幕之前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多多看看这个大千世界,即使不是为了写诗,也能增长阅历。”


    元稹沉默不言,似有所悟。


    白居易又开启了夸夸模式 :“无数黄河边上的人见过这幅场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写出这句话,只有李白如此。奇特的景色配上太白之仙才,就熔炼出了绝句啊。


    多走些路,保不准有一天能够学到李太白几分风采呢?”


    ——


    【读懂这首诗,就能读懂李白。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一段和《侠客行》一样交代了李白的价值观。


    李白觉得金钱不重要,理想最重要,可是皇上不赏识他了,他兼济天下的愿望破灭了,所以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段时间,他的内心很沉郁。


    但下面一句,他又开始豪迈了,觉得当一个喝酒很厉害的人也不错,没必要当圣贤。他只沉郁了一会,又开始自信了。


    总之,如果走近李白,就会发现李白的内心其实很苦闷。


    但是他这种苦闷跟别人不一样,现在很多人饱受职场Pua,觉得工资低是自己的问题。


    李白却觉得自己没问题,只是没碰上好领导,大写的怀才不遇。


    李白:“唐玄宗太烂了,什么时候给我换一个好领导,让我千金散尽还复来啊!”


    他不会受职场pua,永远那么自信。】


    ——


    天幕下,唐玄宗李隆基:“……”


    职场pua是什么东西?虽然听不懂,但直觉不是什么好词。


    他什么时候pua李白了?


    他给李白吃好的喝好的,好好供着他。他给李白的工作也非常清闲,就是写一两首诗罢了。他炒李白鱿鱼的时候,还给了一-大笔遣散费。换成是别的皇帝,高低也得给李白安个罪名。


    他还不算好皇帝吗?


    ——


    王维拨弄着茶碗里面的茶沫,眉目如画。


    “说得这么好听做甚,李太白不过一肚子不合时宜罢了。即使自信,也是无用的自信,对他的仕途毫无作用。”


    作为职场大师,王维深谙为人处世之道,也精通官场规则。


    王维的官位节节高升,李白看了都要羡慕死了。


    他的好朋友裴迪晓得他俩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揶揄道:“王大人,他也不需要混仕途,谁说诗文一道比仕途差呢?大唐有几百个宰相,可只有一个诗仙啊。


    宰相李太白能比诗仙李太白更出名吗?”


    王维:“……”


    友谊的小船要翻了。


    ——


    关于李杜优劣论,白居易曾经说,杜甫在很多地方优于李白。可他并不讨厌李白,李白在他心中同样是Top,只不过比杜甫稍差一点。


    白居易闻言有些恍惚:“是啊,李白就是这么自信,倘若没有这么洒脱,怎么能写出惊天动地的文章?”


    他说着说着,突然有点好奇。


    “这个人说得怎么跟我之前背诵的不太一样,是这个人说错了,还是岁月更替之后,连诗文都出现了谬误?”


    《将进酒》大体跟他背诵得差不多,但有些部分截然相反。


    不仅是白居易迷惑,很多大唐人民都感到迷惑,这首诗怎么跟他们记得不一样?


    紧接着,天幕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


    【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这首诗里面,李白更狂。】


    【上个世纪,有人在敦煌找到唐诗残卷,其中有一首诗叫做《惜樽空》。这首诗更加接近李白的时代。


    《惜樽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贤圣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两个版本有六七个区别。有人觉得这个版本更加合理。


    他们的解释是:(李白毕竟跟人家一起喝酒,不太可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光顾着自夸。按照他的情商,他肯定得把岑夫子和丹丘生也夸一夸呀,所以“天生吾徒有俊才”比较合理。


    “古来圣贤皆死尽”很可能是化用鲍照的“壮士皆死尽”,语义比“寂寞”有攻击性多了。可能宋代有人觉得死不死太不文雅,对古代圣贤太不尊敬了,所以就把这个给改掉了。


    在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将进酒》: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惜樽空》: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


    有学者认为,如果是前面,李白还在劝酒,说明酒都没喝完,怎么后来就要拿五花马来买酒?出现了逻辑问题啊。


    所以后者更加接近原版。


    李白:“我没让你侧过耳朵来听我唱歌,是让你给我倒酒,所以接下来酒喝完了,我不得不卖东西买酒喝!”)】


    【《将进酒》:“好兄弟,喝吧,喝吧,一起消愁!”


    《惜樽空》:“艹,日子好苦,给我满上!”


    后者苦得多,也狂得多。】


    【问题来了,观众老爷觉得哪个是李白写的原版?】


    天幕滚动播放蝇头小楷似的弹幕。


    弹幕:(哇,长知识了,傻傻分不清楚。)


    弹幕:(这还用问吗?肯定是《惜樽空》啊!这个是唐朝的版本!)


    弹幕:(听说宋人改了很多唐诗,咦,求求他们不要改了。)


    古青青【直接说结论,至今仍有争论。


    很多人推测是宋朝文人改动了这首诗,宋朝文人连“圣贤皆死尽”这种话都听不了,所以他们根子软。有一说一,这是对“大送”的偏见,大宋也有狠人。


    这些年来,很流行一种现象,一些人喜欢在语文课本上找错,看了一两本书,就说自己后来发现的是对的,“世人皆醉我独醒”。


    他们特别武断地说,《惜樽空》时间最接近唐朝,更符合原本。《将进酒》就是被人改过的,根本不是李白写的。


    这个命题很好,但是怎么证明?


    第一,《惜樽空》只是敦煌民间版本!权威性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唐代印刷技术不行,基本靠着手抄来传播。万一是他们抄错了怎么办?万一他们改了怎么办?


    第二,众所周知,在考证的过程中,只能证明一个人干了什么事,不能证明一个人没干什么事。


    万一李白喝醉了写了第一版,第二天酒醒了写了第二版,这两首都被收录到文集之中,敦煌只保留了《惜樽空》,这种可能性有没有?


    在学界,迄今为止,《将进酒》的权威性依旧很大,并没有被否决。


    总而言之,如果有谁说《xxx》接近原版,都是骗人的。


    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诗,都有其他的版本。


    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深-入考证,读一点版本学。


    不感兴趣的人就直接看诗文,看自己更喜欢哪个就行了。没必要那么在乎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不然没有诗文之美了。】


    ————


    王安石对于这种情况一点也不例外。


    “唐宋传播诗文要么靠着口口相传,要么靠着手写。这么传下来,笔误太多了。有些流传很广的诗集甚至字都不一样。”


    夫人:“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你买过很多本吗?”


    王安石面无表情:“差不多吧。”


    抄书在古代是一门职业。


    他父亲过世之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拮据,于是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人毕竟不是复读机,写一篇自己想的作文都能写出很多错字,更不用说抄别人的书了。


    连《兰亭集序》都有涂改。


    他生怕误人子弟,抄书抄得勤勤恳恳,抄完之后还要校对好几遍,才会送到主顾里。


    有一天,主顾说:“你抄错了,你抄的跟我记得不一样,我是看你字好看,人又实在,才给你这个活,谁晓得你这么糊弄我,把钱退给我!”


    王安石顿时觉得不可能。


    两人一番校对,才发现不是王安石抄错了,而是主顾从小学的东西写错了。


    王安石收回思绪,冷着脸说:“行当泥沙俱下,能有一成认真抄书的人就算不错了,胡写也就罢了,很容易分辨出来。最怕的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非常自信,喜欢对内容进行合理地更改,太难分辨了。”


    “至于什么是原版,得问李白。”


    ————


    杜甫饶有兴致地听着天幕说的话。李白不在未来的江湖,江湖却仍有他的传说,关于一首诗,到底哪个是原版,都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无数学者争论,无数弹幕吵架,连天幕都要特意提一嘴。


    杜甫不晓得未来的娱乐圈,不然一定会说一句:“太红了!”


    “所以太白兄,这两个哪一个是你的原版?如果都不是的话,什么才是你的原版?”


    李白但笑不语:“我还没写这首诗呢,我怎么知道。


    再说了,之前盘点那什么白居易的时候,有人说白居易不懂《长恨歌》。虽然很离谱,但也有些道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太过纠结于诗背后的人,未免不美。”


    “那到底是在探究诗,还是在探究人呢?”


    杜甫似有所悟,良久之后说道:“太白兄海纳百川,吾不能及。”


    ————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接下来的几年,五十多岁的李白继续游玩,这次,他来到了安徽。清代文人袁枚记录了一个趣事。】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白花钱大手大脚,晚年手头拮据,最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钱的朋友。


    某天,李白收到了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位陌生人汪伦邀请他去安徽皖南泾县旅游。


    汪伦:“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不仅有美景还有美酒,还有这等美事?他乐滋滋地去了。


    结果到了之后,汪伦居然说:“没有什么十里桃花,只有一个桃花潭,也没有一万家酒店,只是那个酒店老板姓万。”


    汪伦虽然这么说,但也只是开个玩笑,还是好酒好菜地招待李白。


    两人同样不拘小节,狂傲不羁,快乐自由,偶尔还喜欢耍贫嘴,简直脾气相合。


    李白玩了几天,要走了,那时候汪伦不在家。


    汪伦回到家之后才知道,李白已经乘舟远行,他连忙拿着好酒来到岸边相送。


    李白接过酒,心情愉悦,脱口而出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魏晋才女谢道韫乍一听,微微皱眉,写诗怎么可以直呼姓名,这也太口头语了,和之前几首诗相比,简直有失水准。


    可仔细一揣摩,她又暗暗心惊。每个字都是大白话,和组合在一起,偏偏有一种别样的魅力。那么洒脱,那么亲切,又那么有人情味。


    谢安的侄子一听,满心以为自己也能写了,脱口而出了几句“浑然天成”的诗句,并问:“我写得怎么样?”


    谢道韫心中:地铁,老人,看手机。


    她直言不讳:“之前天幕提了一个词叫做打油诗,送给你很合适,画虎不成反类犬。”


    谢安的侄子:“……”


    ——


    曹植若有所思:“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汪伦送别之情,真符合李太白的形象,怎么夸张怎么来,但确实突出,光这一句话就抵过了无数长篇大论。”


    “真切的感情,不需要任何雕琢。”


    曹操纳闷:“其实为父写的也都是口头语,缘何没有他这篇出名呢?为父的感情也很真挚!”


    情到浓时,他当着众人的面又吟了一下自己的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植等人:“……”


    曹植心中默默不敢言,李白送汪伦是真心,父亲学周公是真心吗?


    哪个周公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这一场“大汉忠臣”的游戏,只有曹操演得乐在其中。


    ——


    桃花潭附近,普通村民汪伦受宠若惊,什么?他居然因为李白的一首诗这么出名!


    他的朋友都激动坏了,连忙向他取经:“你怎么跟李太白成为好友的啊!”


    汪伦拍拍胸口,豪气地说:“没有人能拒绝这个。”


    朋友恍然大悟:“以真心换真心,我懂了。”


    “什么真心啊?我是说这个。”汪伦从鼓鼓囊囊的衣服中取出钱袋。


    “这天下谁能拒绝黄白之物?”


    朋友:“……”


    ——


    “当真是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嘴上在夸赞李白,心中却有点郁闷。


    如果是岑夫子丹丘生,也就罢了,他知道这两人是李白的知己好友,关系超级好。李白这么深情地写诗也很正常。


    可汪伦又是谁呀?


    就连岑夫子和丹丘生,李白也只是说:“多喝点酒。”


    到了汪伦这里,偏偏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听天幕说,汪伦只不过是个普通村民,和李白才认识几天,关系就好成了这样,这合理吗?


    杜甫心想,他跟高适可陪李白找寻仙草,炼仙丹,寻仙人,花了好几个月才成了知己好友啊!


    天幕回答了他的疑问:【李白为什么把这首诗写得这么浅显?可能是因为受众的不同。据学者考证,汪伦应该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


    如果像辛弃疾和李商隐那样掉书袋式写诗,商人估计要骂人了。


    汪伦喜欢这首诗吗?答案是很喜欢。


    据说他送给了李白八匹骏马和十匹上好的绸缎,换算一下,大概相当于二百多万人民币。


    汪伦或许是李白打赏最痛快的榜一了。


    据宋代文人说,他的子孙一直留着这首诗。】


    杜甫:“……”


    杜甫恍恍惚惚,陷入沉思。杜甫这段时间带着高适跟李白一起玩,高适是个穷小子,李白不爱存钱,钱都花光了,那他们出行的钱是谁出的?


    当然是杜甫。


    杜甫瞬间觉得有点心酸,五天前他看到了自己的视频。和李白分别之后,自己去长安谋取功名,结果碰到李林甫,屡试屡败,沦落到了“讨饭”的地步。


    谁曾想三人里面的小土豪最后混得这么惨?


    杜甫给高适和李白打赏这件事,让他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越发雪上加霜。


    杜甫暗暗下决心,他跟汪伦一样打赏了很多钱,李白也得给他多写几首。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被杜甫逼着写多少诗。


    他望着天空中的桃花潭,浮想联翩。他最近在梁宋玩腻了,正愁着没地方去玩呢,那桃花潭如果这么美丽,那么值得去一趟啊。


    别人跟着李白旅游,李白也跟着未来的自己旅游。


    ————


    武则天含笑说道:“婉儿,朕看出来了悠悠我心偏爱李白,这都讲了多少首代表作了,视频比之前的都长。”


    她也是开玩笑,知道不是悠悠我心故意提这么多代表作,而是李白有这么多。


    相比之下,武则天挺希望李白的视频更长一些,最好一直不停。武则天知道民生疾苦,不用别人提醒她民众多苦。所以不爱看那些哭哭啼啼的文章,宁愿看点玄幻梦幻的放松下心情。


    迄今为止,她比较喜欢李白,李商隐,李贺这三位奇幻选手。当然,最pick的还是李白。


    上官婉儿:“已经播放到李白的晚年了,估计快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没有什么代表作了。”


    武则天微微叹息:“可惜了,不仅英雄迟暮,诗人也迟暮啊。”


    谁知这个时候,天幕接着说道:【李白还有代表作吗?答案是还有。】


    【李白这个人是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他预感到大唐可能会发生动-乱。


    他在长安的时候,送好朋友入四川。但他觉得四川接下来会发生动-乱,让朋友不要久待在四川,早点返回长安。果不其然,十年之后这个地方很乱,唐玄宗李隆基都逃到了这里。


    他写下了一首《蜀道难》。】


    武则天等一众人:“?”


    什么?李白还有代表作?他一个人的代表作就超过了很多诗人的总和!


    他创作没有瓶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