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傲天高义啊!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老年的唐玄宗望着天幕中的《行路难》, 思绪流转。恍惚间,时光倒回,好像回到了那次初见。


    李白很不容易, 明明是个商人之子,却能突破阶级, 以不可阻挡之势闯到他的面前。


    他对于初见非常期待, 李白进宫的那一天, 他主动前去迎接李白。


    他甚至从銮舆上下来, 拉着李白的手,寒暄道:“早就听说过李太白的大名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此后,他赐下锦袍, 还为李白亲手调羹。那时候, 两人当真是柔情蜜意。


    是什么时候改变了?有什么契机吗?


    李隆基每天要经手的事情太多,而且年纪大了,身上的老年斑都在蔓延。很多事情也记不清了,需要高力士提醒他, 才能想起来。


    可李隆基毫不费力,就想起了李白的事情。


    这时, 他才惊觉, 他没有忘掉李白, 每一幅画面都历历在目。


    毕竟, 很难有人能忘掉“谪仙人”。人这一生很难忘掉惊-艳的人。


    他也想起了是因为什么赶走了李白,答案是李白的眼神。


    李白总是想要跟他谈家国大事,想要致君尧舜,可能是察觉到他不感兴趣, 所以李白的一腔热血渐渐凉透。他露-出了失望的眼神……


    唐玄宗李隆基真想问一句,李白凭什么对自己失望呢?他的丰功伟绩可不亚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皇帝!


    如果李白是普通人也就罢了,可李白的诗文偏偏深得他心。因为在意的人嘴里说出伤人的话,杀伤力总是成倍的。


    于是唐玄宗想躲他了。


    可他到底还是不舍得发落他,所以给了他好大一笔钱,完好地给他送走了。


    李隆基想要的一直是文采斐然的御-用文人,而不是宰相。他身边的宰辅之才早已够多。李白这样的性子还要磨一磨,他才会真正重用他。


    在唐玄宗的眼中,李白会落寞惆怅痛苦,从此性情大变。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这篇诗文,希望看到李太白沮丧落魄的样子。


    “呵呵行路难,原来他也知道人生在世有多难,我还以为他不知道呢。”


    他看着前面,非常满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太白这是把那些诋毁他的人当作黄河和太行山的雪啊。看来他也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李隆基很欣慰,李白终于知道官场不好混,应该好好讨好自己了!


    李白的一身傲骨终于折断了!


    紧接着,他看向下一句,眼神突然变了。


    他喃喃低语:“闲来垂钓碧溪上……他这是把自己比作姜太公?”


    他有些难以置信,李白怎么还这么自信,以为自己能比肩姜太公?


    他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结果往下一看,脸有点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呵呵一笑:“李太白要把那些让他当不了官的人全部撞碎呀!”


    李白的傲骨哪里被折断了?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朝那些人低过头!


    唐玄宗看着天幕中的诗文,悠悠叹息:“高力士,你觉得李白认错了吗?”


    虽然是个疑问句,但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李白可能只有一时的迷茫,但还是不打算改变。


    高力士面对这个送命题,尴尬地说:“李白肯定心念陛下。”


    唐玄宗李隆基微微叹气,李白哪里认错了?明显更加狂了!


    ————


    没有一个少年能够拒绝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少年朱元璋也不例外。


    村落里,朱重八呆愣愣地望着天幕,嘴里不断重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的好啊!”


    他们家里穷得都快吃不起饭了,没有钱来读书。朱重八就靠着天幕里面的诗文来启蒙。


    他拿着树枝,在泥巴地上写字,渴-望把这些诗词全部记下来。可是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他被狠狠惊-艳到了,一时间都忘了记录。


    隔着千年,他看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李白。读着读着,他感觉自己好像化为了一叶扁舟,挂上云帆,所有的艰难险阻都被狠狠碾碎。


    在这贫瘠困苦的生活中,朱元璋感觉自己好像迎来了一束光。


    他咬着牙关,深深记下了这句诗。未来在他登临大宝的时候,他把这首诗挂在了书房里面。


    语言有的时候是无用的,有的时候却价值千金。纵使后来看到了更多激-情澎湃的诗词,他也忘不了这一首。


    ——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老题目了,这个名字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哀叹人生多艰。】


    【李白的《行路难》有一个典故。


    南朝有个诗人叫做鲍照,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拟行路难》。我们上学的时候也背过。“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个诗人是寒门子弟,想锐意进取,结果不尽如人意。李白写这首诗,相当于对先人致敬。


    不过公认李白写得比先人好。鲍照对于自己的不得意,吞声大哭,大写的悲观。


    李白直接格局打开了,还是乐观的。


    所以杜甫夸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说李白是俊逸版本的鲍照。】


    ——


    很多写过《行路难》的诗人看着李白的诗,都陷入了沉默。


    可恶,怎么写得这么厉害,搞得他们的诗都拿不出手了!


    天幕下,被重点提到的诗人鲍照心绪复杂。


    什么玩意,李白写得比自己好啊?


    他定睛一看,将吐槽的话吞了回去,好吧,确实写得比他好那么一丢丢。


    李白被小人排挤,还乐观,昂扬,向上。


    像一颗流星,闪耀整颗大唐。


    黄河的冰和太阳的雪终会融化,唯有李白乘着小船,乘风破浪,迸发出桀骜不驯的生命色彩。


    他李白一定会到达终点!


    鲍照纳闷:“李白这一身热情是磨不灭吗?”


    ————


    孟浩然望着天幕,翻出自己的手稿,心中叹息。


    李白这一首诗,何止超过了鲍照等人的《行路难》?


    简直将所有诗人发牢骚的诗都比了下去。


    他也想当官,他也因为仕途不得意而沮丧。可他写的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他摧眉折腰事权贵,卑微到了极点。


    李白居然还敢把自己比作姜太公,还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即使梦想被碾碎,李白至死也是少年。


    ——


    紧接着,天幕说道:【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果不其然,赐金放还之后是李白创作的黄金期。】


    紧接着,天幕出现新的画面。明月夜,花园中,白衣诗人月下独酌。


    他在花丛中摆上美酒,自己给自己斟酒,独自品茗。朋友和亲人都不在身边,想找个酒搭子都那么难。


    这时他抬眸望着天空,目光落在明月上,于是笑出声,举杯邀月:“月亮啊月亮,今日-你我共饮,岂不美哉?”


    这时,他突兀地发现:“哦,还有我的影子,我们加在一起就是三个人了,真是热闹无比。”


    他畅快地和新交的朋友饮酒。虽然这两个朋友智商都不高,不会作出反应,但李白觉得及时行乐最重要。


    他醉醺醺地说:“我和你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要在缥缈的银河之间相见啊!”


    月亮高悬,影子绰约,仿佛都在回应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从此,中国人月下举杯,都会吟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明明在写孤独,最后却还是走向李太白式的乐观。那寂寞中不失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所有人。


    陶渊明摸着胡子:“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有我的影子,但写得比我还多。”


    陶渊明也写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加上陶渊明自己只有两个人,不像李白写了三个人。


    陶渊明感慨道:“他真该被贬官!”


    朋友正为李白的遭遇而感到愤愤不平呢,此刻非常不解:“那皇上不识英才,应该是皇上的错啊,怎么是李白的错?”


    陶渊明摇摇头:“李白没有错,只是如果没有被赐金放还,这天下可能就少了一个酒中仙了。”


    朋友这才恍然:“可是入朝为官,才是正途。”


    陶渊明却不这么觉得,他一直在当隐士,不屑为五斗米折腰。


    他给自己满上菊-花酒:“他写出了这首诗,就再也不会寂寞了。以后每个人独自喝酒的时候,都会想起李白,想和他喝酒。这是当宰相能做到的吗?”


    朋友讷讷不言,顿时心生向往。


    ———


    秦始皇心头扑通扑通,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天幕中。


    天幕中的诗人风姿绰约,遗世独立,仿佛下一秒要驾着白鹤,乘风而去。和这人相比,他曾经信任的那些方士都是歪瓜裂枣。


    天幕一直说李白是诗仙,秦始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诗词对他治国理政无用,他并不关注诗词的发展,也并不关注李白这位诗中之仙。


    可是直到这首词一出,李白那种超脱天际的想象力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秦始皇难免有点被感染到,顺理成章地想。


    这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才能想象得出这样的诗词?


    昔日华胥有感而孕,玄鸟降而生商,神灵降世的情况是存在的。难道李白母亲做的梦是真的?李白真的是太白金星转世?


    他若有所思:“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居然要跟月亮在银河相见。他被称为诗仙,难道真的是仙人下凡?”


    李斯含笑说道:“李白出生玄异,得天幕神仙看中,臣觉得他未来必定会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


    【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来到洛阳,遇见了一个小年轻,也就是杜甫。他们一见如故,相约接下来继续耍。


    745年,四十五岁的李白和杜甫来到齐地,他们两个共同去拜见了李邕。他就是瞧不上李白的那个文豪。


    李白*傲天曾经放下豪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如果在里,龙傲天可能会恨死反派。


    可是李白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这里玩的时候,听说了对方的事迹。这里发生了一起大案,一个女子的丈夫被害了,女子持刀复仇,按罪当斩。李邕上书朝廷,救下了女子。


    李白觉得对方非常高义,于是给他们写了首诗:“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夸对方做得好,会在当地留芳很久。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和杜甫离开的两年后,李邕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派爪牙到山东,把他杀了。这个时候李邕已经七十岁了。


    李杜二人非常悲愤。李白发声:“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


    事实证明,李白很狂,但是不傲。他也没那么记仇。】


    ——


    天幕此话一出,很多人对李白的好感顿生,换成是他们,高低也得记仇。结果李白心胸开阔,跟普通人完全不一样。


    谁不喜欢这种洒脱的人物?


    他们不免羡慕起了杜甫等李白的好友,能和这样的人做朋友,真幸运!


    ——


    天幕下,李邕心情复杂,啥,他未来要被李林甫杀了?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算算时间,再过几年就是他的死期。


    他重重地拍着大-腿,心中有无数话想说,最后化为了一句:“我没看错那小子!”


    至于没看错的是谁,当然是李白了。


    他看不上李白,但李白却是个就事论事的人。李白不会因为曾经的过节而恨上自己,反而为自己发声,这是何等的高义?


    他就说李白不像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果不其然,他没有看错。


    家人本来觉得李白可能心思狭隘,以后会报复李邕,现在尴尬得都说不出话来了。


    “果真是诗仙,无论是文采还是品性,都非凡人所能及也。”


    ——


    【中年的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看到当地有很多游侠。李白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跟游侠混在一起,太熟悉这种风气了。


    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侠客行》。】


    【很多人都说这里面形容的是李白自己,由此证明李白武力很高。其实大错特错,他说的是赵国的侠客。】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


    侠客穿着普通的衣服,腰间的宝刀锐利无比,骑着银鞍白马,像天上的流星一样驰骋。


    “霜雪明”“银鞍白马”,都是冷色调,闪着凛冽的寒光。


    仿佛一部电影的开头,一下子就将人牢牢地抓住。


    这首诗一出,无数少男少女心中涌现万丈豪情,这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英俊潇洒的诗!


    ——


    连汉高祖刘邦都深深的被感染到了。


    他情不自禁地放下酒杯,浮想联翩,没人比他更清楚这首诗用的典故了。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信陵君,不惜狂奔千里去投奔对方。


    对方窃符救赵,力挽狂澜,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简直酷毙了。可惜他到的时候,对方已经死了,他只能辗转投奔了他的门客。


    这首诗前面一韵到底,读来觉得酣畅淋漓。他看着这首诗,仿佛回到了那个潇洒的年代,看到了真正的燕赵悲歌人士,看到了一生的偶像信陵君!


    他的儿子刘如意长得非常强壮,直接从席间站起身来:“父皇,这首诗写的好好啊!听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人士,我将来也当游侠。也要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他年纪还小,说的是童言童语,逗得大家都乐了。


    汉高祖刘邦却喃喃低语:“当不了的,已经没有了。”


    刘如意歪头说道:“为什么?”


    汉高祖刘邦:“你们只看到了游侠的外表,没有看到游侠的气节啊。游侠是不讲究得失的。你能做到□□不留名吗?”


    刘如意愣了一下:“这……为何不留名呢?这是做好事啊!”


    汉高祖刘邦摇摇头:“那你就不是真正的游侠。”


    普通人能做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谁能做到深藏身与名呢?只有真正的游侠能做到。


    如今大汉天下一统,路边的游侠大多是街头混混,根本算不上游侠。真正的游侠已经消失了。


    汉高祖刘邦有感而发:“那李白是真的会写!”


    他也会写诗,多读几遍,心里已经有了感觉。李白写的是赵国的侠士,其实写的也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像侠客一样拯救天下,最后深藏身与名,可偏偏大唐没有这样的土壤。


    汉高祖刘邦感慨,倘若李白生在大汉,就凭这首称赞他偶像的诗,自己高低也会封他个官当当。


    ——


    秦始皇望着天幕:“……”


    在窃符救赵这个故事中,秦国可是大大的反派。秦国围困赵国首都邯郸,信陵君于是窃符救赵。如果没有对方,秦国的东出之路会加快不少。


    而且这种描述让他想起来了一个人——荆轲。


    秦始皇陷入沉思,秦朝的名声怎么这么差?怎么全是负面形象?


    ——


    李白还不知道自己的《秦王扫六合》让秦始皇成了他的粉,《侠客行》让汉高祖刘邦成了他的粉。


    他现在正和杜甫高适在梁宋玩,还没到齐地去写下这首诗。


    他兴致勃勃地听着自己的未来。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此,很多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元稹吸了口凉气,天幕接下来不会说他那首诗吧?


    他自己感觉还行,但距离这首诗可差得远了。人比人,气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