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诗歌不像一样有起承转合, 如果碰不到合适的情境,就察觉不到其中真味。


    所以千百年来,诗歌稳稳坐在文学鄙视链的顶端。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喻成繁星, 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那是语言的先锋,思维的载体。


    诗人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而普通人往往只会说一声卧-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出, 无数大唐的寒门弟子为之动容。


    杜甫居然宁愿冻死, 也要让天下寒门人士有屋子住, 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无私?


    一个人过得好的时候,希望别人也过得好,只能说他很善良。


    一个人如果过得不好,还希望别人过得好,那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无私的圣人了。


    杜甫莫非是孔孟转世?!


    杜甫在文坛有名气, 但是不高。大唐还是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文章, 比如张九龄、王维和李白等人的诗篇。


    这些读书人在此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杜甫的名字。


    现在,他们看到了天幕里面的安史之乱。他们的心思变得敏-感,他们的文风变得深沉, 杜甫的诗歌正中他们的下怀。


    大唐缺一个杜甫这样的诗人,缺一个思想的标杆!


    杜甫的草堂就是桃源一样的存在啊!


    草堂虽然破旧, 可它的精神高尚。


    “诗圣杜甫在哪儿?”


    很多人收拾行囊, 包袱款款, 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圣人, 想要亲眼见一见那个桃源乡。


    那不是草堂,那是圣人的住所。他们要去见圣人,他们要找圣人学作诗。


    他们掀起了一场寻找杜甫的浪潮。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数人为之潸然, 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望着天幕,心神激荡,满腔悲壮之情。


    有一说一,他听到诗圣的称号的时候,其实是不满的。华夏人敬天法祖,崇拜祖先,人活着的时候都没有死后那么受尊重。


    陶渊明可不觉得杜甫能厉害到超过屈原那些先人。再说了,他觉得自己写的诗也不差,怎么就被杜甫比下去了?


    现在,他却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金量。


    陶渊明感慨道:“他被称为圣人,不无道理。”


    “怎么说?”村人好奇地问。


    陶渊明摇摇头,什么也没说。


    他自己一开始很想当官,后来看遍了污浊的官场,于是回老家种田,不为五斗米折腰。


    圣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改变不了这天下,那么就独善其身吧。


    可杜甫宁愿冻死,也要兼济天下,古往今来,谁能有这样的胸怀?


    他回到屋子里面,拿出来了菊-花酒。


    去年秋天菊-花盛放的时候,他采下菊-花,把菊-花和粮食一起拌匀。他平时都不怎么舍得喝,现在全拿出来了。


    陶渊明满饮一杯,颇觉畅快:“菊-花性情高傲,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傲然怒放。那杜子美,正是菊中君子也!”


    ......


    在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年迈的杜甫刚从官府中走出,就被官吏拉住。


    官吏直接来了个川剧变脸,脸上挂满了微笑,因为用力过猛,显得有点讨好和谄媚:“杜大人,别走啊,来来来,喝酒嘛,下官这里有一壶好酒。”


    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拍死自己,要知道这个古怪的老头居然是留名青史的诗圣,他一定不会那么冷漠,起码好言好语把他送出来。


    杜甫望着天幕,惊叹于自己神奇的遭遇,拄着拐杖,冷漠地摇头。


    他和祖父很像,是个狂傲不羁之人。


    他看不惯官吏这副作态,懒得和他周旋,摇头说道:“没什么好喝的,下官要去赴任了,告辞。”


    官吏头皮发麻,思来想去,说道:“在下知道你是为了那户人家的事情而忧心,这不是我能处理的事情,我把这件事情报给上官,好不好?”


    事情层层上报,杜甫被带到郭子仪身边。


    杜甫终于见到了这位自己敬佩的大将军,不卑不亢地说:“民为邦之本,如果这么征兵,迟早会生起大乱的。让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上战场,那不是去送死吗?”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还有家人等他们回家。”


    “郭将军,这是下策中的下策,如果时局真的烂到这种地步,我是同意这么征发兵卒的,但是如果没有,那么还请从长计议。”


    其实,杜甫并不是普通的文人,他是有军事眼光的。他一直支持皇上重用郭子仪,并且希望军队直捣黄龙,这和李光弼的策略不谋而合。


    将军郭子仪面色肃然,要是从前,他才不会在打仗的时候听文人的意见,但这可是现在风头最盛的文人。


    那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军师都为之动容,来劝自己重用杜甫。


    与此同时,郭子仪看着军心不稳,也很发愁。


    自从天幕播放了《石壕吏》,军中一片哗然。


    从来都是男子戍边,石壕吏其实一开始也是要去抓老翁,最后是老妇人主动要顶替家人服役。要不是天幕,郭子仪还不知道军营里面什么时候抓来了这么多女人。


    郭子仪担心再这么闹下去,军队里会出现哗变,揉揉眉心,下了命令:“让这些被抓来的良家妇女归家。”


    杜甫长长松了口气,起码,那一家人有救了。


    郭子仪:“你如果说要放其他人,比如那些还没有成丁的中男,那本将绝不同意。如今大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倘若城破,他们同样活不了。”


    杜甫叹气道:“在下知道。”


    郭子仪话锋一转:“不过多亏你上了天幕,本将也沾了光,被提了一嘴。即使放走了一半兵,这场仗应该也会比之前好打。”


    杜甫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们都清楚地明白,大唐军队真正的敌人不是安庆绪等叛军,而是龙椅上复杂多疑的天子。


    敌在中-央。


    郭子仪被天幕称为大唐名将,拯救大唐的一号功臣,风光无两,没有任何信息说他会造反。


    可想而知,皇上接下来会有多信任他,一百个鱼朝恩都阻挡不了他的路。


    郭子仪和天幕剧透的那样彻底攻破叛军,也是迟早的事情。


    ......


    【杜甫在成都草堂待了好几年,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可是很快,他的金大-腿严武过世了,他再一次没了收入来源。


    古代男人要么当官,要么从商,要么去当苦力。杜甫有消渴症,这种病类似于糖尿病。这个病引发了无数疾病,比如眼病、头痛、肺病等等。


    他自然做不了苦力,也没门路经商。


    再加上,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人生过半,他不想死在外地,俗话说落叶归根,他想回到河南老家。


    他于是带着家人,辗转多地,来到了夔州。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当官的朋友,受到了他的接济。杜甫买了一些果园,在这里耕种,这是他人生诗文创作的高峰期。】


    天幕出现新的画面,杜甫的演员在官员的府上看到了一个女子跳剑舞。


    她跳起舞来风云变色,那剑光仿佛是后羿在射日。


    杜甫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候,年幼的他看到了大明星公孙大娘跳舞,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却。


    这个年轻女子跳的舞跟公孙大娘多像啊。


    杜甫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能见到类似的舞,忍不住问道:“你这舞从哪里学的?好生眼熟。”


    女子说道:“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


    杜甫声音艰涩:“原来如此,那你师傅呢?”


    女子低着头,情绪不佳:“师傅已经仙去了。”


    他愣了愣,怅然不已,随后挥毫如雨:“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杜甫像是在怀念公孙大娘,又像是在怀念年轻的自己,又像是在怀念盛世大唐。


    【公孙大娘也是一位很传奇的人。


    据说,杜甫看了之后五十年念念不忘。书法家张旭看了剑舞之后顿悟,画家吴道子看完之后自己的技艺也突破了。


    她的舞蹈好像有什么神奇buff。


    她还是某款游戏公孙离的原型。据后人考证,公孙大娘应该死于安史之乱中。】


    ——


    天幕下,在安史之乱还没发生的世界中。


    女弟子叽叽喳喳:“这杜甫真会写诗啊,一舞动四方。师傅你也留名青史了,真好啊。”


    公孙大娘看着看着,眼前浮现水雾。


    无数人想看自己的舞蹈,观众如山。她当然没有注意过席间有一个小孩记下了自己的舞蹈。


    那孩子在五十年后,还念念不忘,用笔为自己传出千年的名声。


    女弟子望着满屏的“阿离”,满脑门问号,正想发问,结果便听见旁边传来微弱的抽泣声。


    “师傅,你哭什么?”


    公孙大娘眼眶微红:“我在那个时候都是埋进土里的人了,他还记得我的名字。”


    能有杜甫这样一个粉丝,是多少舞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


    很多人以为杜甫只会写现实主义的诗歌,实则不然,他浪漫起来不要命。


    这篇诗文堪称华丽,程度堪比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无数人惊-艳不已,又心里难过。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小时候意气风发的杜甫去看公孙大娘跳舞,五十年过去了,杜甫老了,公孙大娘也没了。


    武则天看得更为长远。


    武则天闭上眼睛,心神触动:“怪不得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从杜甫一个人,能看大唐的兴衰史。”


    “连公孙大娘这样的宫廷舞女都死于战乱之中,普通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呢?”


    年少的李隆基被她叫来身边,战战兢兢地服侍着,余光扫过旁边的藤条。


    他之前来的时候,武则天手边还没有这个藤条,现在却有了。


    这是为谁准备的,答案呼之欲出。


    李隆基连忙说道:“可能是公孙大娘时运不济,所以才沦落至此,天幕不是说了吗?郭子仪拯救了大唐,百姓过得惨了点,但也不会很差。”


    “等到唐军光复中原,一切都会回归本来的模样。”


    谁知紧接着,便听见天幕接下来的话,所有人的面色都变了。


    【在这之后,杜甫又辗转来到江南,遇见了大唐当红明星李龟年。


    李龟年曾经多风光,连王维都要给他写《相思》,现在却落魄不已,朝不保夕,无比怀念曾经的宫廷生活。


    杜甫又写下了那一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很多后人以为这首诗是浪漫的诗,经常用来示爱,其实内核是毫无疑问的悲剧。


    公孙大娘和李龟年一样,都在乱世挣-扎。】


    【有人说,杜甫很惨,其实惨的人多了,只是杜甫更值得被铭记。


    曾经生活优渥的宫廷乐师和舞师都落魄至此,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


    据记载,当时户部统计了全国人口,大唐盛世的时候是五千多万,经过安史之乱只剩下一千多万。


    总共打了八年,减少了三千万人,人口大概减少了四分之三。*


    安史之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无数百姓的悲剧。】


    ——


    武则天瞠目结舌,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口少了三,三千万?”


    “李隆基,这就是你说的不惨?”


    李隆基也哑口无言,没什么比人口更直观的数字了。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三,这也太恐怖了。


    在此之前,安史之乱只是个冰冷的名词,现在所有人才知道背后是血淋淋的内战。


    武则天站起身来,拿起了藤条,如果不发泄,她担心自己会被气坏。


    李隆基,你该死啊!


    ......


    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唐肃宗奇葩操作的时候,努力告诫自己不要生气,气坏身来无人替。


    他以为自己已经把最艰难的时候熬过了。


    谁曾想,接下来天幕就披露了人口问题。


    唐太宗李世民怔怔地望着天幕:“朕偶尔有疏忽,但几十年来也算兢兢业业,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人口一直在增长。”


    “他这是一下子把大唐打回到开国的时候啊。”


    “什么贞观之治,什么开元盛世,好像都是一场镜花水月、无边幻梦。”


    他御驾亲征,扩大疆土,颁布政策,鼓励生育,一刻也不敢放松。


    谁曾想,一场安史之乱,不仅败光了李隆基的功绩,还把自己的功绩也败完了。


    他曾经觉得隋文帝杨坚生的儿子特别败家,结果他的子孙后代一点不差。


    李世民恍惚地想——败家子啊!


    他不像武则天一样幸运,能靠打李隆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结果就是,满腔无名之火憋在心头,烧灼着五脏六腑。


    “陛下!陛下!”长孙皇后眼睁睁看着李世民摇摇欲坠,昏了过去。


    ——


    【九月九,重阳节,晚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白帝城的高台。


    他深受消渴症的折磨,耳朵聋了,手拿不动笔,是个残废的老人。


    杜甫写下了那一首《登高》。


    重九时节,杜甫写下了九重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几乎没有之一。


    无数人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


    一经展示,无数人望之惊-艳,但也迷惑不解。


    刘阿斗左看右看也找不到那么多悲痛在哪里,扭头看着诸葛亮,好奇地问:“明明都是在写景色,哪里有九重悲,相父你知道在哪儿吗?”


    诸葛亮对于七言律诗不太了解,毕竟这是后世发扬光大的,不过技巧只是外在,美是相通的。刚启蒙的孩子看到诗歌也会觉得美。


    诸葛亮若有所思:“那臣就献丑了。”


    “第一悲萧瑟之秋,第二悲他乡作客……第八杯抱病登台,第九杯多病缠身。”*


    刘阿斗吸了吸凉气,无数心绪盘旋在心头,口拙不知道该怎么表述出来,化为一句:“——厉害!”


    果然是诗圣,能把无数心绪都塞进一首诗里,简直是炫技之作。


    刘阿斗想到此,又微微叹息:“相父,他厉害是厉害,可是他的诗太苦了,朕看着心里堵堵的,还是《长恨歌》,《滕王阁序》这些文章看着舒服,没那么苦兮兮的。”


    “相父,你喜欢杜甫吗?”


    刘阿斗平时也不爱看圣贤的文章。


    诸葛亮闻言,微微颔首:“诗要字字写,也要字字读。杜甫的诗字字带泪,句句泣血。陛下你不喜欢也正常。对你来说有些不合时宜。”


    刘阿斗被保护得很好,没怎么见过民生疾苦,还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很难喜欢看杜甫的文章。


    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欣赏。


    诸葛亮闭上眼睛,刘备,关羽,张飞……无数朋友都离他远去,只剩下自己还在坚守。


    他渴-望的北伐希望渺茫。前些日子,他看见鬓边又生了很多白发。


    他也有九重悲啊,杜甫是翻版的自己啊!


    ——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只有了解诗歌的人才知道这首诗歌到底有多厉害。


    唐代诗人张籍最喜欢这首诗了,看到天幕盘点这首诗之后,激动得忘乎所以。


    他痴迷地望着天幕:“杜工部,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你这样的文采呀?”


    他像是想到什么,掏出随身携带的蜂蜜,拿着小勺,挖了一口往嘴里送。


    朋友本来还没当回事,结果看着蜂蜜好像与众不同,好奇地说:“这是哪里产的蜂蜜啊?怎么还有这么多结晶,很好吃吗?我也要买一点。”


    “不是结晶。”唐代诗人张籍摇摇头。


    “那是什么东西?”朋友疑惑不已。


    唐代诗人张籍左看右看,见四周没人,跟做贼一样地说道:“这上面是纸灰。”


    朋友瞠目结舌:“啊?你吃这些东西做什么?”


    唐代诗人张籍笑着说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纸灰,这是杜工部的纸灰烧成的。


    这东西进了肺腑之后,我的肺腑就被他的诗给洗过了,就能沾上他的文采了,说不定马上也要写出《登高》一样的诗文呢。”


    朋友:“……”


    唐代诗人张籍贼眉鼠眼地说:“单吃的话吃不下去,齁嗓子,得配蜂蜜吃,一次能吃一-大勺。


    我一天吃三勺,定时定量。这是我的独门秘技,别人我不告诉他,你千万别跟别人说。”


    朋友:“……”


    谢谢,没人会想学的。


    朋友觉得太离谱了,结果没过多久,张籍就写出来了:“恨不相逢未嫁时。”


    朋友:“……”


    他有了一个危险的念头,现在吃还来得及吗?


    .......


    【杜甫这一生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轻的他想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晚年多病的他登上高台,物理上一览众山小,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不知道他回忆起年少梦想的时候,该有多么怅然。


    很多人说,李白好像从未老去,杜甫好像从未年轻,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全是不停地倒苦水。


    可这些苦又何尝不是现实?


    不是说天真的人读不懂,而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能更加理解杜甫的诗歌。


    白居易年少经历战乱,评价杜甫的诗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经历了靖康之变,方知杜甫诗的可贵:“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现代诗人郁达夫经历了战乱,写道:“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鲁迅曾经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处在黑暗中,提灯写着诗,站在光明里的人自然看不懂。


    杜甫也希望那些人永远不要懂。】


    弹幕里的观众显然不认可博主说的话。他们表示:谁还没被社会毒打过呢?谁不能欣赏杜甫的诗歌呢?


    一时间,弹幕里全是表白杜甫的声音。


    ——


    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杜甫的妻儿看着天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活得窘迫,穷困潦倒。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杜甫死后居然变得那么出名,地位还那么高,还这么受人喜爱。


    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妻子陪他一起吃糠咽菜,一起逃亡,最后一起终老。


    妻子望着杜甫说道:“夫君的才华有目共睹,时间只会让美酒变得更加香醇,真好。”


    然而年迈的杜甫望着天幕,心酸,悲痛,惆怅等等情绪涌在心头。


    “可是那个人说得对,不要懂最好,不该懂的。”


    好像越痛苦的人越能欣赏他的诗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欣赏。


    天下太平,人们吃饱穿暖、开开心心最好了。


    不要听他这个糟老头子发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