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居然被称为圣人?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等等。”高适像是想到什么:“太白兄, 你的《把酒问月》里面也有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是不是有……抄袭?”


    李白轻声咳嗽:“这是读书人的事情, 怎么能叫做抄袭?要你这么说,那我跟王维都写了一句侠骨香, 那我们还互相抄袭了?


    这么写的人太多了, 是你见的太少。”


    高适哦了一声, 有些恍然:“原来如此。”


    李白望着天幕, 怀揣着好奇之心,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让后人都不敢写中秋咏月词?


    紧接着,他眼睛亮了起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苏轼想去天上却觉得太寒冷, 并不贪恋月宫的美丽,感觉还是人间好,难得有这样肯脚踏实地的人。换成是我,早就要上月宫逍遥快乐去了!”


    高适忍俊不禁:“太白兄, 你太促狭了。”


    李白脸上含笑,喝了两口酒, 倍觉畅快淋漓, 心中有些满意, 可不多。


    “这上阕写得不错, 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还不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咏月词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确实有哲理。


    不过张若虚写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也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些千古名句都问得离奇,问得超脱。苏轼到底是泯然众人。


    可是紧接着, 天幕把诗词的下阕放了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看着看着,眼神忽然一滞,握酒杯的手不自觉捏紧,突然长长叹息:“千古第一咏月词,当之无愧。”


    高适还在品其中的味道,没有李白反应这么快,便好奇地问:“怎么说?”


    李白:“我以为苏轼会表达不能团圆的愤懑和不满。


    结果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希望天下人都能圆圆满满,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欣赏月亮。谁读到这种豁达开朗的词不觉得高兴呢?”


    连李白都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他自从离开四川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


    苏轼不拘泥于小家,目光放在大家上,格局直接就打开了。


    高适闻言有些感慨:“天幕说苏轼这位诗人乐观豁达,我还没什么感觉,被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感觉他挺好相处的。恨不相逢同时,和他一起游遍山川。”


    李白闻言,眉毛微挑:“怎么?和我玩不快乐?”


    高适小声说道:“……每次出去玩的时候,我们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好找。”


    李白天性散漫不羁,往往会被一棵树一朵花所吸引,便甩下众人一个人玩去了。


    他学过剑法,身体强健,弱一点的文人还真的跟不上他。


    李白:“……”


    .........


    天幕放出了完整的《水调歌头》,引得无数人拍案叫绝。


    那些之前有些看不起苏轼的人纷纷闭麦。光是这首词里透出的文采,苏轼就甩了他们无数条街。


    千古第一咏月词,当之无愧。


    最妙的是,天幕不单单是放了这篇文章,还放了当代著名女星唱的歌曲。


    女明星低吟浅唱,流露-出哀婉的意思,能轻易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不仅有诗文,还有音乐,犹如王炸一样投入各大世界,惊-艳了无数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把这种感情熔炼为语言的结晶,这短短十个字写透了天下离别之情,也饱含-着人类最朴素的愿望。


    再也不用担心以后中秋找不到词来emo!


    很多人都在学着哼唱这首词,连小孩都不例外。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没有人没听过。


    苏轼的词以另一种姿态在无数时代重新活过来。


    很多文人也生出了向往之情,不得不说,他们好想成为苏轼的弟弟!


    能有一个大诗人哥哥,就能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里,可以搭名留青史的顺风车,太爽了!


    ..........


    曹操的儿子曹植望着天幕,心中触动不已,看向自己的哥哥:“阿兄,你我二人都擅长诗文,也是一母同胞,而且不曾分离,和苏轼兄弟二人何其相似?”


    “我们俩的兄弟情会不会也变成一桩千古美谈呢?”


    曹植给他哥哥写了无数诗,简直是大写的兄控,目前曹丕还没有称帝,他们两个关系还算不错。


    曹丕冷眼看着兴奋的弟弟:“比起我们的兄弟情,你和你嫂子的名气才更高吧?我记得那李商隐可是直接用了你们的典故啊。”


    曹植:“……”


    这天还能不能继续聊了?


    曹植心中不满,撇过头去,不想说话了。


    真是羡慕苏轼兄弟那么和谐的兄弟情啊!


    .......


    人人都在羡慕苏辙有个好哥哥。因为只要去了解《水调歌头》,就避不开苏轼的弟弟。


    苏辙望着天幕,有些惆怅,哥哥写《水调歌头》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可感动之情依旧盘旋在他的心头,至今没有散去。


    苏轼是在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碰上了张怀民。


    这个时候,他的弟弟苏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官。或者说,从前是,但是苏辙放弃了。


    在乌台诗案之中,苏辙主动提出要交出自己的官位,替哥哥赎罪,所以也被牵连,如今正在江西当盐税小官。


    妻子史氏看到苏轼所站的高台的名字,微微睁大眼睛:“夫君,我记得这名字好像是你取的。”


    人们都说苏轼深情,其实苏辙更深情。宋朝官员纳妾养歌女成风。可苏辙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从来没有纳过妾。


    苏辙颔首:“我曾经在密州找到了一个废旧的高台,取名超然台。兄长从杭州到密州当官,其实也是想跟我近一点,共赏超然台的风景。


    结果那年中秋,我们同在山东,他在密州,我却在济南。


    所以兄长只能独自写下那一首《水调歌头》。”


    妻子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因为苏辙向来寡言少语,非常沉稳,很少如此情绪外露。


    妻子惊讶地说:“原来如此。那这首诗怎么不多写一点你呢?只有序里面写了一句兼怀子由。”


    苏辙被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不止。


    我们兄弟曾经在一个雨夜,一起读韦应物的诗词——‘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我们二十三岁之前从未分离,便许下愿望以后也要对床眠。”


    “因为我不在,没有办法对床眠。所以哥哥写下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妻子恍然大悟,为他们的兄弟情谊动容:“原来如此,不知道你兄长他现在在黄州怎么样了?”


    苏辙看着天幕上演员轻薄的单衣,有些触景生情:“他在黄州几乎没什么俸禄,要靠种田来养活一-大家子。我上次去看他们的时候,见他们穿得非常单薄,我们寄点银两和衣服过去吧。”


    贤惠的妻子自然没有说不,答应下来,笑着安慰道:“想他了是吗?他都说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们即使不在一个地方,一起中秋看月亮也算团聚啊。”


    苏辙陷入沉默。


    之前的中秋节,他哪里有看月亮?


    凭哥哥这拉仇恨的能力,难保不会再来一次乌台诗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夜晚都在挑灯夜读,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唉,他太难了。


    .........


    【这些年,苏轼在杭州修建河堤,在密州治理蝗虫,在徐州治理水灾,政绩非常好,于是就被他的政敌所嫉恨了。


    他们一直想趁苏轼病,要他命呢。


    巧的是,苏轼这个人,他向来直言不讳,谁都敢怼一句,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


    他上任湖州的时候,给皇帝写了份奏折《湖州谢上表》,讲一讲自己干的事情。他里面就怼了新党,“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新进”是指那种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


    好家伙,这新党一听,居然敢骂我们!


    他们翻阅苏轼这个文坛大佬的文章,找到了很多批评变法的东西。


    比如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直接禁止私盐,导致百姓三个月没有盐吃。


    苏轼批评了这种操之过急的行为,当时没有人管他,现在全都成了呈堂证供。


    这些人找到宋神宗,举报苏轼:“皇上,苏轼居然敢说变法派是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还敢写批评变法的诗文。他这是在反对英明神武的皇上啊!”


    宋神宗一听,也很生气。他像秦孝公运用商鞅一样派王安石进行变法,整个人锐意进取,也容不了反对的声音。


    于是,苏轼就被投进了大牢。】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正在湖州快乐游玩,同行的人有他的长子,还有苏辙的女婿等等人,浑然不知道大难临头。


    没过多久,朝廷派来的官差就气势汹汹地上门,要把他从湖州运到京城。


    湖州的百姓连忙挽留,但是没有任何用,苏轼还是被关进了大牢。


    狱中,苏轼跟儿子约定好,让儿子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


    如果哪天皇帝放出消息要杀他,儿子就提前送一道鱼来,这样苏轼好做个心理准备。


    突然有一天,儿子口袋里没钱了,要去找人借钱,于是把这个差事委托给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忘记把这个约定告诉朋友。


    朋友早就仰慕苏轼的才华,准备饭菜的话,当然怎么豪华怎么来,于是便送了鱼。


    苏轼一看到饭盒里有鱼,简直五雷轰顶。


    糟了,皇帝这是要杀他!


    他默默流泪,开始写诀别诗。先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我们一家老小都靠你来照顾,辛苦你了,来生我们再做兄弟!”


    李定等人还在神宗旁边抹黑苏轼,各种计谋轮番上演。


    宋神宗却挺喜欢苏轼,一直下不了决心。


    病重的太皇太后曹氏听闻苏轼落难,在病榻上嘱咐神宗:“仁宗觉得他们兄弟俩是宰相的人才,为何要轻易杀死他们呢。因为写诗而坐牢,大宋开国一直没有这种例子,不能因此破了祖宗之法。”


    宋神宗答应下来。


    不久,太皇太后病重。神宗决定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太皇太后说:“不需要赦免那么多人,只需要赦免苏轼就行了。”


    除此之外,苏轼老迈的恩师张方平等人一直在为他发声,积极奔走。


    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上奏说:“圣人统治的时代,怎么可以轻易杀名士?”


    王安石这个时候已经退下来了,但是讲话依旧很有分量,神宗非常信任他。可以说,他帮了苏轼大忙。


    最终,宋神宗决定放了他,从轻发落,把他贬到黄州。


    苏轼被整整关押了一百三十天,接近半年时间,终于得见天日。


    御史台有个别称叫乌台,所以苏轼这场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宋朝一场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如果苏轼的生命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中小学生估计要长舒一口气,不知道少背多少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哑然失笑:“朕看完他的文章,和那宋仁宗差不多,也觉得苏轼是个能当宰相的人才。结果居然因为写诗,而被下监狱。这未免太荒唐了。”


    “这个才子不会一辈子就要在乡下蹉跎了吧?”


    纵观整个大唐,也没有几个因为写诗而进监狱的诗人。


    他还以为苏轼会节节高升,没想到大宋这土壤是真不行啊。


    大宋开国没多少年,已经有了大唐晚年的模样,一副亡国之兆。


    房玄龄拱手说道:“陛下,这宋朝挺优待士大夫,想来不久,苏轼就能回到朝廷,一展宏图。”


    唐太宗微微颔首:“嗯,有道理。”


    ..........


    女皇武则天望着天幕,有些无语:“一两句诗就让皇帝抓狂了?大宋的皇帝真不自信啊。”


    “要是让骆宾王给他们写一篇《讨武檄文》类似的文章,他们是不是要发疯了?”


    骆宾王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还编造了很多有颜色的谣言,说武则天秽乱后宫。


    结果武则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拍案叫绝,责怪宰相:“这种才子居然没有进入朝廷,这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望着天幕中的苏轼,有些怜悯。


    她很喜欢吟诗作赋,经常开办宴会,邀请文人来写文章。


    苏轼出生太晚了,但凡早一点,也不至于鬼门关前走一遭。


    ........


    白居易倒吸了一口冷气:“还好我没有生在宋朝,光是我那首《长恨歌》,就不知道要被凌迟处死多少回了。”


    再说了,他还写了《观刈麦》《卖炭翁》,尺度完全不亚于苏轼的诗。


    放在乌台诗案中,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好朋友元稹感慨:“苏轼真是太惨了。再没有比这更离谱的文字狱了吧?”


    .........


    乾隆也觉得离谱,虽然知道偶像苏轼的遭遇,但是再看一遍还是会很生气。


    “苏轼明明没有一点反叛的心思,却被如此对待。文字狱真是离谱。倘若苏轼身在大清朝,绝对好多了。”


    纪晓岚忍不住提醒:“陛下,你是忘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吗?”


    雍正年间,有位诗人写了这首诗,结果被人认为是诋毁清朝,所以被处斩。


    乾隆还真的忘了:“……”


    .....


    天幕下,真正的苏轼望着天幕,闭上眼睛,心里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意味。


    他对张怀民说:“王安石和我一样都是关心百姓的人,所以捞了我一手。弟弟虽为朝廷重臣,却肯抛弃前途,换自己这条命。”


    “对了,还有章惇。我们年轻的时候关系特别好,他还劝我要谨言慎行。可惜后来我们政见不同,关系逐渐变得疏远。没想到,他在这场案子中,也肯捞我一把。”


    “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话,他说诸葛亮号称卧龙,难道这也有反叛之心?”


    “真是患难见真情!我现在才看明白了,章惇是我的好友!”


    张怀民很动容:“这么一说,章惇确实很在乎你,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啊。”


    苏轼笑着说道:“等我回到京城去,一定要请他吃我研究出来的猪肉,再请他喝我酿造的好酒,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他非常感动,想和这个朋友重归于好。


    张怀民闻言,头皮发麻。


    猪肉倒是不错,可是苏轼酿的酒不说也罢,上次喝了一回,在场的人没有一个回去不拉肚子。


    这到底是想感谢章淳,还是想害章淳?


    ......


    天幕还在继续播放。


    古青青:【苏轼蹲了这么久的牢房,难免有点ptsd,一开始非常消沉,躲在寺庙里很久没见人。


    苏轼从小就喜欢读《庄子》,庄子这个人有一个观点,他觉得世界上本没有什么贵贱,是因为人的主观念头,世上的万物才有了贵贱。


    苏轼觉得自己得学习庄子,居庙堂之高,和居江湖之远,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环境不一样。


    普通人因为写诗而受罪,可能就不会写了,可他不一样,他就是头铁,他还要写。他要是轻易屈服,就不会是苏轼了。


    不久之后,他终于调整好心态,开始疯狂写诗。


    他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是在黄州写的。】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犯了罪,很少有人敢跟他来往,从前那些朋友很多都不给他写信了。


    苏轼也理解他们,于是转而交了很多新朋友。他生性乐观开朗,没有架子,能跟天子侃侃而谈,也能跟街边乞儿坐地聊天。


    很快,他的身边又簇拥了很多新朋友。


    经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思想越发成熟,阅历得到积淀,诗文水平又高了很多。


    黄州风景秀丽,苏轼经常带儿子游山玩水。


    这天,苏轼来到赤壁,望着滚滚的长江,想起三国的赤壁之战。


    他致君尧舜早已落空,只留下了浓浓的悲哀。可是在漫漫时间长河之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一点不得志很快便要被淹没了。


    他纵观古今,诗兴大发,念出了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一首词深深奠定苏轼“词圣”的称号。】


    ........


    天幕下的众人:“???”


    文人交头接耳,不敢置信:“这天幕知道圣人是什么意思吗?这不是在瞎说吗?”


    圣人是中国古代名人的最高荣誉,是人世间最完美的人。三皇五帝,周武王,周公,老子,孔子……也只有这些人才称得上是圣人。


    《水调歌头》反映苏轼确实有文采,但是比起圣人还差得远了吧。


    可是紧接着,等到天幕放出原文,无数人心神激荡,倍感震撼。


    等等,苏轼好像真的当得起圣人这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