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苏轼和苏辙兄弟学成之后, 进京赶考,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来到了欧阳修面前。】


    与此同时, 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欧阳修的演员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手上拿着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 和同僚赞不绝口:“这篇文章引古喻今, 说理透彻, 见解独到, 这人有状元之姿啊!”


    《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阐明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别说言之有物,简直千古传诵。


    同僚看了,也拍案称奇:“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头头是道的文章了。不如把他定做第一名?”


    欧阳修的演员提起笔,正准备标个第一, 结果转念一想, 不对,他的门生曾巩也参加了这场考试。


    这篇文章不会是他的好徒弟曾巩写的吧!


    如果把曾巩点成第一的话,那么放在别人眼里不就有黑幕了吗!


    欧阳修思来想去,只能忍痛割爱, 把这篇文章定为了第二。


    结果试卷批完,大家拆开名字, 却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曾巩, 而是陌生的苏轼!


    欧阳修等人:“……”


    【闹了一场大乌龙, 不过结果是好的, 苏轼还是顺利被录取,还因此成了欧阳修的门生。】


    【为什么会闹出这种乌龙呢?那是因为宋朝终于开始糊名字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不糊名字,人家阅卷老师一看名字, 居然是宰相之子,立马点为第一。纵使文采高如李商隐和王维,也得屡屡落榜。


    宋朝开始,科举考试才算有名有实。】


    .............


    天幕此话一出,大唐的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陷入沉默。


    别骂了,别骂了,已经在改了!


    天幕把苏轼写的文章全文都放了出来。


    文书官员正在疯狂记录苏轼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轻咳两声,耐心地看起苏轼的文章,越看越觉得不错。


    “天幕放了这么多诗人,朕很少有看见政论写得好的诗人,苏轼算是个例外,《始皇论》如此,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爱卿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房玄龄颔首:“这篇政论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写得出来的,文风非常老辣。臣觉得极为优秀。如果稍经打磨,必定是个宰辅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更加喜悦,吩咐抄录的官员:“快点记下,每个官员都领一份,写一下自己的见解。”


    文武百官头皮发麻,没想到天降作业,看个天幕还要写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苏轼不仅诗文写得好,也很有政治见解,这样的才子接下来一定会节节高升吧。”


    房玄龄点头说道:“定是如此。”


    ......


    诗人王维此刻正在兴致勃勃地望着天幕,天幕之前在介绍他的时候,说苏轼喜欢他的画作,所以他对苏轼还蛮好奇。


    他闻言有些无奈:“这天幕,怎么老是提起在下落榜的事情?”


    裴迪:“他也没有说你才华不够,只是说制度不行。如果你我身在宋朝,是不是就好多了?大唐的科举考试太乌烟瘴气了。”


    王维拿着扇子的手微顿:“……你忘了那靖康耻吗?”


    裴迪瞬间收回了念头:“……还是大唐好啊。”


    不光是王维,连远在老家的李贺也是这么想的。


    他因为避讳这种搞笑的理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其实打心里厌恶大唐的科举。


    可想到大宋接下来的命运,便一点都生不起向往之情了。


    在大唐考不中,只是没有办法走仕途,可大宋居然要被异族人的铁骑踏破中原,简直太耻辱了。


    总之,大唐人爱国靠大宋。


    .......


    【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厉害,可他还没有想到,这里面还藏了一个秘密。】


    与此同时,天幕放出新的画面。


    这一天,欧阳修还在品味那篇考场满分作文,正好碰到苏轼,便好奇地问:“你那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个典故,说尧帝的时候,有个人犯罪,尧帝三次都赦免了他。这个典故是哪里来的?我怎么没看过?”


    苏轼脸不红心不跳:“在《三国志*孔融传》的注解里面。”


    苏轼走了之后,欧阳修好奇地翻开《三国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也没有找到这个典故。


    直到下次苏轼来的时候,欧阳修又问起这件事情:“你到底是在哪里看的?我怎么完全没找到?”


    苏轼一本正经地说:“当年曹操灭袁绍的时候,把甄姬赏赐给了曹丕。


    孔融对此不满:‘武王伐纣的时候,周武王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这是祸国的源头’。


    曹操表示自己没听过。孔融就说自己根据现代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况。


    我今天不过是学习了一下孔融,编造了一个典故。”


    欧阳修:“……”


    ..........


    王安石负手而立,冷眼望着天幕,不吝啬地说了一句:“狡诈之徒。在诗文中就敢作假,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


    老妻笑着说:“他之前陷入案子,即将被处死,你上奏折,说朝廷不应该杀名士。你都觉得他狡诈了,为什么还替他求情?”


    王安石面色微僵,顿了顿,方才说道:“我那不是替他求情,我是为所有读书人求情。大宋朝从不轻易杀读书人,皇帝不应该替他开这个先例。”


    老妻但笑不语,仿佛尽在不言中。


    王安石见妻子好像不相信自己说的话,冷哼一声:“这排榜单的人根本不了解他,不然也不会把他排上去。”


    “他何止狡诈,他还狂妄无知。”


    “之前我请他到家里来做客,我写了一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风吹过菊-花,菊-花瓣落在地上,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苏轼还偏偏觉得我写错了,觉得菊-花只会在枝头上枯死,根本不会落在地上。”


    “他给我加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我看他啊,就没看过几朵菊-花,还偏偏要来和我犟嘴。活该,现在被贬到黄州去了吧。”


    “听说黄州那边菊-花也多,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在王安石眼里,苏轼就是个标新立异的大杠精。


    ............


    远在黄州的苏轼望着天幕,手心有点出汗。


    他没想到排到第三的人居然是自己。


    他一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思想斗争了一会,便接受了这件事情,并且自得其乐。


    有一天,能和偶像肩并肩,太棒了。


    他笑意盈盈:“呵呵,看来轼前途不可限量。不知道王介甫看到这天幕,会如何羡慕子瞻呢?他写诗没有常识,可是一首都没有上榜哦。”


    苏轼向来直言不讳,不会把吐槽藏在心里,见谁就嘲讽谁,说是苏小刀也不为过。


    他听到天幕说他乱编典故,也不害臊,反正这一切都是写作文需要。


    张怀民有些汗颜,也有些好奇:“他写诗怎么会没有常识?”


    苏轼把菊-花的事情说了一遍:“他说风吹黄花满地金,菊-花瓣怎么可能落在地上?”


    张怀民眨眨眼:“可是黄州这边有一种菊-花叫做落瓣菊,风吹黄花确实会满地金。”


    苏大胡子手上的动作一紧,差点把胡子揪下来:“真的假的?”


    张怀民:“寺庙里还种了一茬呢,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


    苏轼来到花坛前一看,此刻正是深秋,还真是满地黄花。


    苏轼陷入沉默,有些尴尬,疯狂甩锅:“咳咳,原来如此,这不怪我,都怪他不跟我解释,有什么误会讲一下,我不就懂了吗?


    他真的是寡言少语,害死我了。”


    张怀民:“……”


    .........


    【苏轼兄弟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被推荐参加制科考试。面对公务员考试,苏轼的策论依旧写得很好,被定为第三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第二等是虚设的,所以第三等就是第一等。


    宋朝的几百年里没什么人能拿第三档,所以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据说,连宋仁宗看了他的策论,都惊呼此子是个宰相的人选。


    按道理来说,接下来苏轼的仕途要一帆风顺了。可惜,他的运气有点背。


    他的母亲过世了,他必须得回家守孝。又过了几年,他的父亲过世了。


    相当于,他的仕途戛然而止,黄金时间全在老家守孝。


    终于,孝期满了之后,苏轼回到了朝廷。宋仁宗已经去世,宋神宗上位。


    他赶上了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为什么要变法?那是因为大宋不变法不行了。


    内部,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国库空虚。


    对外,宋朝每年向西夏送七万两银子等东西,向辽国送二十万两银子等东西。


    军事上,宋太祖搞了杯酒释兵权,从此拉开了大宋武将地位低的序幕。到后来,居然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直到打仗的时候,才会让将军领兵。这还打什么仗?】


    ...........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世界的人震撼不已。


    汉武帝刘彻很难想象这种情况,好奇地问:“卫青,霍去病,如果朕平时不让你们去带兵,直到打仗的时候,再让你们去统兵,你们打仗能打赢吗?”


    卫青和霍去病一想象那个场景,只觉头皮发麻,纷纷摇头,异口同声:“做不到。”


    卫青生怕汉武帝刘彻也动了这种念头,连忙说道:“将领如果不熟悉士兵,如何排兵布阵?就算是兵仙转世,也束手无策。”


    汉武帝刘彻看出他的担忧,摆摆手:“朕不会打仗,就不指导会打仗的人了。”


    他话音落下,众人皆松了口气。


    外行指导内行,实在太可怕了,还好陛下没一拍脑门,运用大宋的方法。


    汉武帝刘彻感慨:“这大宋的开国皇帝真荒唐!怪不得被外族人打得落花流水!”


    ..........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如果知道汉武帝对他说风凉话,估计要连声喊冤。


    他额头青筋直跳:“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混乱不堪,那是因为武将权力太大。朕只不过是吸取了他们的教训,才会杯酒释兵权。”


    “而且,朕从来没有把武将压制到这种地步!”


    “到底是哪个混-蛋,把武将弄成这副模样?”


    赵匡胤其实对于守边大将依旧给了足够的权利和信任,只是不让这些大将军掌握政治上面的权利,让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分开,杜绝唐朝藩镇的形成。


    他重文抑武,只是压制武将的权利,这对国家稳定来说是有意义的。


    赵光义见哥哥生气,连忙打抱不平:“对,太离谱了,到底是哪个王-八蛋想出这么蠢的招数?亲手把大宋送到了悬崖上面!”


    赵匡胤得知未来弟弟会篡位之后,对弟弟实行了一次杯酒释兵权,抢走了弟弟的权利。


    赵光义目前只能做个富贵王爷。他越发感觉得讨好哥哥,最近一直在身边随侍。


    谁知这时,便听天幕说:【宋朝开国的时候,还没有这么打压武将。到了什么时候出现改变呢?其实是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


    宋太宗赵光义得位不正,非常忌惮武将,担心他们和哥哥一样造反。因为他哥哥也是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


    他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像匈奴每次换单于,都要侵略大汉一样,把国内矛盾转化为国外矛盾。


    他看辽国非常虚弱,所以决定趁他病要他命,收回燕云十六州,于是御驾亲征。


    结果他直接送了快递,大军惨败,连皇帝都差点被俘虏了。


    据传,他的屁-股被射-了一箭,乘坐一辆驴车,和开挂一样,一-夜狂奔七十公里,创造了驴车速度的世界纪录。


    从此,宋太宗赵光义一战封神,被称为“高粱河车神”!


    经过这次高梁河惨败,宋太宗赵光义原本就不行的民心越发低了,屁.股下的皇位岌岌可危。


    他于是开始重文轻武,把武将踩到地心里,这样他们就不会造反了。


    他哥哥只是打压武将,到他这里开始轻视武将。


    宋朝的祖宗家法主要是赵光义制定的。


    他给整个大宋埋下了巨大的地雷,他的子孙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天幕还出现了很多弹幕,全在刷什么“高粱河车神”“驴车飘移”,人气完全不亚于苏轼。


    可大宋的人们却高兴不起来。


    开国皇帝赵匡胤:“……”


    好啊,原来靖康耻的源头居然在他弟弟身上。


    弟弟赵光义:“……”


    好损啊!


    原来他刚刚骂的蠢货,一直是他自己……


    赵匡胤看向身旁的宦官:“把朕的鞭子拿来,拿那个最大的。”


    最重的鞭子往往打起人来越疼。


    弟弟赵光义惊恐不已,弹跳而起:“——哥,不要啊,我是你亲弟弟。”


    赵匡胤冷笑:“让我看看,你逃跑的速度是不是有那么厉害!”


    开国皇帝赵匡胤毕竟是武将出身,精通十八般武艺,一般人不能比。


    那一天,男人的哀嚎响彻整个皇宫。


    .....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下无数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外号。


    汉高祖刘邦听到天幕所说的话,一个没忍住笑出了声。


    后世人真是促狭鬼!


    什么车神,真的笑死了。


    汉高祖刘邦看热闹不嫌事大,让宦官找来车,吩咐另一位真正的车神夏侯婴。


    “他凭借驴车一-夜奔袭七十公里。我们试试看是不是能跑这么远吧!”


    他简直羡慕死了宋太宗的技能,如果他能有一半的速度,也不至于被匈奴围在白登山啊。


    他也想练出这种速度,这样以后再御驾亲征,就不会被匈奴围困了!


    ...


    别人在看热闹,武德充沛的唐太宗李世民脸都黑了。


    他们一个唐太宗,一个宋太宗,谥号是一样的,结果对方居然靠逃跑出名。连带着唐太宗都感觉这个谥号不干净了。


    他真想把宋太宗开除太宗籍!


    他皱着眉头,收回思绪。他也听说了唐朝后来藩镇问题严重,后来还引发了严重的造-反事件。


    目前百官都在思考该怎么从根源杜绝。


    他吩咐文武百官:“赵匡胤的做法倒是有一定可取之处,让军政分家,这样武将就不会做大。爱卿们可以记录一下。不过他弟弟的还是算了。”


    ........


    天幕接着说道:【宋太宗制定的祖宗之法弊端重重。宋仁宗也用范仲淹等人实行过庆历新政,结果失败了。


    宋神宗上位之后,感觉再不改-革祖宗之法。这大宋就要完了,所以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出来之后,朝廷分为两派,一派是革新派,一派是守旧派。


    司马光对王安石算是全盘否定。


    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有可取之处,但推行得太草率了、让百姓苦不堪言,应该再商量一下细节。


    当时朝廷有些脱离变法的初衷,只看站队。官员凭借站队谋取官位,结党之风很盛。


    苏轼不结党,一心为民,好像只有他在认真在考虑变法,导致在两派都落不了好。他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排挤。


    他感觉这个朝廷好烂,也担心自己影响弟弟的仕途,所以申请外任。


    他心里有牢骚要发,喜欢写诗,每个到一个地方就要写。在杭州,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把西湖唱得天下闻名。


    后来,他来到密州当长官。】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来到密州。


    苏轼不仅是个诗人,画家,美食家,其实还是个治水专家。


    他身披蓑衣,脚穿草鞋,亲自参加抢险救灾。灾后,他又在当地加固防水工程。


    在苏轼的治理下,当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苏轼望着百姓安居乐业,密州一日比一日转好,被朝廷冷遇的郁闷消散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笑容。


    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是文坛大佬了,仕途的失意并不影响他诗坛上的名气。


    很多本地的文人邀请他参加聚会。


    中秋夜,明月当空,月光洒满地面。


    周围的文人说道:“今日中秋,皓月当空,不记录下来可惜了,大家不如写一篇文章,纪念这个风景独好的中秋。”


    于是,很多文人都开始吟诗作赋。


    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辙。如今,他们的父母不在了,只有他们兄弟相依为命。明明中秋节是团聚的日子,弟弟却远在济南,不能见面。


    月亮啊月亮,你为什么偏偏在我跟弟弟离别的时候如此团圆?


    他举杯望月,心中惆怅,写下了那一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有文人评价,《水调歌头》一出,其他中秋节的诗词都废掉了,从此没有人再敢写中秋咏月的词!】


    ............


    天幕此话一出,无数文人顿觉不满。


    这话也未免太打击人了,中秋诗词一直是个热门题材,古往今来无数人写过,


    苏轼的这篇凭什么当第一?


    他们的笔都很厉害。如果苏轼不足以服众,他们定要喷死他!


    高适听见这《水调歌头》这么厉害,有些不满:“太白兄也有很多咏月的诗歌,怎么就比他差了?”


    李白看到天幕中的中秋节,正有些惆怅。


    关于咏月的诗,他也有《把酒问月》,还有《静夜思》。


    他年轻的时候一直游山玩水,花的都是他爹的钱。结果花钱太奢侈,很快口袋干干净净。


    他住在旅馆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想爹了,想爹的钱。


    李白收回思绪,含笑说道:“苏轼能不能当第三,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紧接着,天幕便放出来完整版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高适本来还有些不以为意,结果越看越惊讶,眼睛睁得老大。


    他还以为苏轼会直接描写明月的美,结果第一句就惊掉了他的下巴。


    苏轼居然想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这这,光是这第一句,就饱含哲理。有屈原《天问》的色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