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宋徽宗应该不会亡国吧?【感谢gb不标文案都被我创

作品:《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

    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看着那集市的画面, 有些心神荡漾。


    汴京城中,李清照出了家门,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方才来到集市。


    卖酒的地方青帘高扬, 卖茶的人红炭满炉。


    店铺繁多, 商贾云集, 人流如织, 热闹非凡,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


    到了宋神宗时期,手工业一共有六千四百多户,鱼行肉行牛行马行米行……到了晚上,甚至还有灯火通明的夜市, 万家灯火, 照出一幅不亚于贞观的盛世!*


    李世民心中又向往,又感慨,面向文武百官说道:“人人都说贞观年间是盛世,可是这京城的繁华比不上大宋一半啊。”


    宰相房玄龄立刻说道:“陛下, 隋末战争百姓死伤无数,社会凋敝, 大唐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如今能发展出这幅光景, 已经算不错的了。”


    李世民面对奉承话, 面色未改,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轻声叹息:“怪不得这大宋能灭掉大唐,夺走大唐的神器, 确实强大。”


    神器,就是国家权柄的意思。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他话音落下,文武百官皆是垂眸,心中悲戚。


    那大宋的情景,就像是当头一棒,让普通百姓茫然失措,让文武百官感慨万千。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人们行走在大唐,像是行走在神的国度。


    可是繁华成泡影,居然被大宋所灭,这让人如何不伤心?


    李世民见百官这副作态,大概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很快收拾好心情,安抚道:“你们哭做什么?”


    “后来的诗人看得比你们都清楚,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王权更替,再正常不过。”


    “与其哭哭啼啼,不如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


    “大宋能灭亡大唐,一定有长处,我们从它身上学来东西,就能让大唐继续延续了。这不就是天幕降临在大唐的意义吗?”


    李世民话音落下,犹如一针强心剂,很多人抛弃了悲伤的情绪,转而以一种学习的心态,观察大宋。


    这时,正好播放到李清照在店铺买首饰的画面。


    房玄龄像是看到什么,灵光一闪:“陛下,秦朝有半两,汉朝有五铢,我们唐人还是使用通宝。”


    “他们交易用的是花纹颇多的纸,估计是将这些东西当银子来用。用纸张好处颇多,可以促进贸易繁华。”


    李世民微微颔首:“没错,有道理。大唐能做到吗?”


    房玄龄不敢打包票:“他们那里的造纸行业看来非常发达,防伪技术也很厉害,臣需要让工匠多多研究。”


    李世民颇为高兴:“那就辛苦你了,若是纸币能研究出来,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啊,百姓们互市就能更方便了。”


    房玄龄天资聪慧,没过多久,就想到了纸币另一项重大的意义:“陛下,大宋有这种纸币,要想人们愿意使用,肯定是需要国家信誉的。”


    “对于强国来说,这纸币用处太多了,周边那么多小国都在和大唐贸易。倘若大唐规定,那些来朝贡的小国必须用我们国家的纸币才能和我们交易呢?”


    李世民还有些茫然:“那有什么区别呢?更方便了?”


    房玄龄摆摆手,含笑说道:“这必定会导致我们的纸币流入小的国家,他们送来了无数货物,而我们给了他们什么?”


    “只不过是一堆纸罢了。”


    电光石火之间,李世民突然明白过来,面色变得凝重,隐隐感觉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到时候怎么印、印多少,还不是大唐说了算?


    隐隐之间,他们已经触碰到了未来的m元霸权。


    李世民喉结微动,吞咽口水,有些焦躁:“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是没用的纸,为什么大家还要用呢?”


    房玄龄露出笑容:“只要大唐一日威风还在,他们就需要、并且必须用这个纸。”


    李世民听到自己心跳如擂鼓。


    军事是政治的外延,战争肉眼可见的劳民伤财。如今大唐吞并很多国土,对外扩张的速度减缓,国民需要休养生息。


    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经济战可以让大唐兵不血刃加强对所有地方的掌控。


    李世民舔了舔干燥的唇瓣,挥手说道:“兹事体大,日后再议。”


    他已经被房玄龄画的大饼香疯了,只是这难度非常大,还需仔细琢磨。


    想到此,他情不自禁感慨:“大宋能想出纸币这种点子,一定是疯狂攫取他国财富的霸主啊!”


    ..............


    无数世界的人瞅见那类似清明上河图的场景,都心生动容,对那大宋无比向往,连帝王将相都不例外。


    他们心心念念的宋朝皇帝宋徽宗带着宦官,微服私访,踏着微凉的夜风,来到一处小楼。


    到了门口之后,他轻轻敲门,低声说道:“师师,我来了。”


    屋子内的李师师:“???”


    李师师身旁的男人周邦彦顿时六神无主,压低声音,用气声说道:“你不是说,皇上不会来吗?”


    李师师也焦躁难安:“他最近身体不舒服,我哪知道他会来。”


    “他现在堵着门口,我怎么办?”


    李师师头皮发麻,素手指着床底:“来不及了,你去那躲躲。”


    周邦彦眼前一黑,不想要躲床底,可又没有办法,如果被皇帝撞个正着,自己恐怕出不了这个房门了。


    他收拾衣裳,连滚带爬,躲进了床底。


    李师师整理了一下衣服,笑意盈盈:“陛下,你进来吧。”


    宋徽宗闻言立刻推开门,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你在屋里干什么呢?怎么这么慢?”


    李师师假装平静地说:“嗯……刚刚在睡觉,衣衫不整,怎能面圣?所以就收拾了一下。”


    灯下看美人,越看越动人,宋徽宗面对李师师的温柔小意,非常受用,让宦官把东西放了下来。


    “这是江南新进贡的橙子,我知道你喜欢橙子,所以特意拿来给你尝尝。”


    李师师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多谢陛下。”


    两人坐在桌子旁,宋徽宗还给李师师剥了个橘子,亲手喂她吃,一副柔情蜜意的模样。


    这时,天幕出现异动,评选的居然是千古第一才女。


    宋徽宗有些惊讶,扭头看向李师师:“唐宋两朝,没有比师师更合我心意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千古第一才女应该是师师吧。”


    李师师连忙说道:“哪里能比得上陛下呢?陛下的瘦金体,真是令人击节赞叹。若不是只盘点诗人,陛下定会上榜。”


    宋徽宗很是受用,脸上绽放笑容。


    是啊,怎么说,他也是皇帝里最会搞艺术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吟诗作赋也不是不行。


    哦不对,那南唐皇帝李煜诗写得确实好,恐怕要压了他一头。


    还好这人早就被他的祖先、宋太祖赵光义一杯毒酒赐死。


    在他思索的时候,天幕还在播放,很快播放到了李清照的片段。


    宋徽宗看着画面中人比花娇的演员,心神触动,默默念叨:“李清照……原来是李格非的女儿啊,我也看过她写的诗,写的确实不错,没想到人长得也很……”


    李师师见他这副模样,知道他心动了,于是提醒道:“陛下,我也听说过易安居士的才名,可是她已经成婚了。”


    “而且我见过李清照,她长得不是这样,想来是后世人表演的。”


    宋徽宗顿时有些不满:“是吗?和谁?那她到底长得怎么样?”


    “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至于长相……嗯,她和丈夫郎才女貌。”


    床底的周邦彦死死咬着衣服,生怕自己发出声音惊动到陛下。


    他还以为陛下送完橙子要走了,结果居然坐下来跟李师师谈天说地,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走?


    他哭丧着脸,一点儿也不想听,一点儿也不想看,可是眼睛和耳朵非要逼着他看,感官比平常敏锐多了,他们说什么话都逃不了自己的耳朵。


    周邦彦也是个才子,悲痛心酸之后文思泉涌,在心里勾勒出这幅画卷,默默想出来一首《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他却不配有姓名。


    ..................


    【侍女并不关心李清照的海棠花,就像她不懂李清照细腻过人的情思。】


    【这一首《如梦令》充满闺阁少女的情趣,绿肥红瘦的用法也非常有画面感。很快,诗词传了出去。】


    【据说,文人无不赞叹。】


    【“文章落纸,人争传之。”】


    【大家都知道李格非家里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可爱少女。】


    【宰相之子赵明诚也读到了这份《如梦令》,顿时春心萌动。】


    【这等才女,他心悦之。】


    【赵明诚想要去看看这位大才女长什么样。】


    【这天,他盛装打扮,来到李格非的府上。】


    与此同时,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庭院中,女子正在荡秋千,自娱自乐,不久,汗珠渗出,衣服有些湿了。


    她懒懒地整理衣服,谁曾想,门外突然传来响动,有客人来了!


    她如今衣衫不整,怎么好意思面见客人,连忙从秋千上下来,慌乱地躲进屋子里,头顶的金钗都掉到地上了。


    余光之间,她瞥见来客的模样。


    哎呀,好像是个大帅哥!


    她回到屋子里,站在门旁边,假装嗅着梅花,余光悄悄看着那位正在跟家中长辈交谈的少年。


    客人走后,她怅然若失,随后含羞带怯回到屋子中,写下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画面的另一边,赵明诚也有些害羞,李清照这位才女真是才貌俱全!


    《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天,他找到自己的父亲,装模作样地说:“我今天中午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读了一本很神奇的书,醒来之后什么都忘掉了,只记得里面有三句话。”


    赵挺之将眼神从书上移开,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什么话?”


    赵明诚挺直腰杆,清了清嗓子,正色说道:“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挺之有些狐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思索片刻,突然觉得有些不对。


    言与司合,等于“词”。


    安上已脱,等于“女”。


    芝芙草拔,等于“之夫。”


    赵挺之有些恍然,好啊,儿子这是思春了!


    至于思的是谁,除了京城里炙手可热的女词人李清照,还能有谁呢?


    赵明诚和父亲玩起了文字游戏,既是期待又是忐忑,父亲会支持他吗?


    【赵家和李家都是山东老乡,门当户对,怎么看都是天作之合。】


    【可是大家都知道北宋时期朋党竞争激烈,宋神宗运用王安石变法,是个激烈的变法派。朝廷自然而然分为两档,一派支持旧法,一派支持新法。】


    【可怕的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属于新党,而李格非跟苏轼等人极好,属于守旧党。】


    【如果宋神宗没有驾崩的话,可能这两家一辈子也不会联姻。】


    【不过紧接着,宋神宗驾崩了,宋哲宗继位。宋哲宗支持新法,可惜宋哲宗二十多岁就驾崩了。这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颇有建树。】


    【很多后人还觉得如果宋哲宗这位猛男如果不早死,那么大宋可能就不会那样了。】


    【可惜他早逝了,官方说是因为风寒死的,民间也有传言说他是夜夜笙歌精力透支死的。】


    【宋哲宗死后,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赵佶继位。】


    【宋徽宗当时才十八岁,向太后垂帘听政。】


    【向太后和宋哲宗截然相反,她坚决反对新法,支持旧党,启用了一批因为之前反对新法被贬的官员。】


    【当时的政坛,颇为动荡,时局混乱。】


    【赵挺之可能觉察到了这股气息,感觉自己需要洗掉新党的标签,这样才能继续在政坛混下去,所以他就向着李格非家里提亲了。】


    【长辈们之间的盘算影响不到两位风华正茂的小年轻。】


    【一个愿意娶,一个愿意嫁。】


    【于是,赵明诚终于如愿成了“词女之夫”。】


    【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


    ........


    李清照和丈夫的结合,让人颇为动容。


    两厢情悦,天作之合。


    有些心慕李清照的人看到赵明诚的才华之后,不免也有些退却,自愧不如。


    赵明诚表明一下心意,也能玩的这么花,太牛了!


    看来这人勉强还是配得上李清照的!


    一些女子也为李清照找到合适的伴侣,而感到高兴,周围冒着粉色泡泡,脸都有点儿红了。


    千古第一才女听上去就很孤独,因为这世上没什么配得上她的人。


    可李清照好像没那么孤独,遇到了能相守一生的人。


    太好了!


    天幕如今放了好几个诗人,却没有说他们的感情生活,李清照是头一个。


    古人不懂嗑cp是什么,却天然喜欢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戏码,每次看到李清照跟丈夫相处得愉快,心里就沉甸甸的满足。


    这对cp真好磕!


    ...............


    南宋诗人陆游看着天幕,陷入沉默:“词女之夫……原来易安居士和她的丈夫是如此有情趣,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呀!”


    郎才女才,天生一对。


    他明明也是才女之夫。


    可是他的母亲并不喜欢唐婉,一直要让他们和离,他应该怎么办?


    他动笔写了首藏头诗——“才女之夫”,提心吊胆地交给了母亲,不管怎么样,他都要努力一下。


    母亲看到这首诗后,叹了几声,没有说话,不过接下来的几天并没有再抱怨唐婉了。


    .........


    另一个大宋的世界里,宋哲宗赵煦躺在病床上,轻声咳嗽,面色苍白,眼前闪回自己的一生。


    他是父亲宋神宗的忠诚粉丝,十岁继位之后,坚决执行父亲的新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


    他非要变!


    可是新党之间也颇为分裂,最终政策无法落地,反倒让党争越来越激烈。


    他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愈发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从宋仁宗开始,大宋的皇帝生育方面好像有什么问题。


    宋哲宗自己本来毫无继位的可能,是前五个哥哥全死了,他才上位的。


    宋哲宗自己继位多年,还没有孩子,这又成了他一块心病。


    他扩充后宫,努力传宗接代。


    不久前,他迎来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赵茂。还没等他高兴多久,这个孩子才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


    儿子的去世成了压倒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风寒下来,他病倒在床上,奄奄一息,看向床旁边的宦官:“朕看来是熬不过去了。”


    宦官泪眼朦胧:“陛下龙体一定会好起来的。”


    “朕自己清楚。”宋哲宗捂着胸口,万念俱灰,对死亡并不恐惧,反而有种终于来了的感觉。


    在位期间,他让西夏臣服,也有脸去见列祖列宗,没什么好留恋的。


    他没有儿子,死了之后,兄终弟及,应该是自己的弟弟继位。


    就是不知道是哪个弟弟了,到时候宰相和向太后会商议决定的。


    同母弟弟简王赵似以仁孝出名,是个好苗子,他们应该会选他。


    只要不是端王赵佶就好。


    端王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是非常轻佻,经常和姑父王诜逛花楼,不是明君的料子。


    弥留之际的宋哲宗像是想到什么,扯起苍白的笑容:“对了,那天幕又说起什么新鲜事了?说给我听听。”


    旁边的宦官如实相报。


    宋哲宗赵煦:“哦,不说唐朝,变成说大宋朝了?而且说的还是才女。”


    他这一辈子,再没有看过比天幕更新鲜的东西了,虽然已经在等死了,却也有点好奇:“扶我出去看看。”


    “陛下,外面风大……”


    “没事。”


    宦官们将宋哲宗抬到步辇上,来到外面,刚好听见那句。


    【宋哲宗支持新法,可惜宋哲宗二十多岁就驾崩了。这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间,颇有建树。】


    宋哲宗赵煦心情复杂极了,果然,他要死了。


    宦官立刻跪倒在地:“陛下,天幕妖言惑众,万万不可相信呀。”


    “没事,朕都清楚。”宋哲宗赵煦韩笑说道:“天幕夸朕多有建树呢,父皇九泉之下想必也会高兴。”


    可就在这时,天幕又说:【很多后人还觉得如果宋哲宗这位猛男如果不早死,那么大宋可能就不会那样了。】


    此话落下,宋哲宗面色逐渐变得凝重,这什么意思?


    未来的皇帝不行?为什么?


    同母弟弟简王赵似为人颇为稳重,是个明君的料子,他应该不会让大宋走下坡路吧。


    紧接着,他便听见了:【宋哲宗死后,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赵佶继位。】


    宋哲宗眼前一黑,什么玩意?端王继位?为什么会让端王继位?


    等到他听见向太后,顿时了然。


    他并不是向太后的亲生儿子,他和简王赵似都是德妃所生,德妃如今还在人世。如果同母弟弟依旧上位,那么德妃一定会被加封,直接威胁到向太后的位置。


    糊涂!端王不可以君天下!


    端王从来没有接受过一天的帝王培训,而且名声极差,如何能够当皇帝?


    宋哲宗赵煦心神大震,脸色苍白如纸,剧烈咳嗽起来,绢布上面绽放点点红梅。


    “陛下,太医熬的药来了,快喝药!”


    宋哲宗赵煦猛然接过温热的药汤,像几天没吃过饭一样往下喝,每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求生欲望。


    他要活下来,看看宋徽宗到底做了什么!


    听天幕的意思,这位宋徽宗估计做得不好,应该让宋朝走下坡路了。


    不过他和父亲强力变法,给宋徽宗留下的是强大的大宋。


    即使宋徽宗做得再差,总不可能亡国吧!


    .................


    宴会上,酒桌全被掀翻,杯盘狼藉,酒水洒落一地。


    刚刚口出狂言的文人皆被痛打一顿,鼻青脸肿,捂着腮帮子,敢怒不敢言。


    差点忘了,这位辛弃疾可不是普通的文人,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参加抗金起义军。


    一身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哪里受得了他们逼逼赖赖?直接就动手了。


    不过没打死,还是留了条命。


    “如今朝廷风雨飘摇,你们不去抗金,反倒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还在这里对先贤评头论足。你们还有脸吗?”


    刚刚叫得最欢的文人腮帮子肿得老高,门牙都好像被打掉了一颗,含含糊糊地说:“你又不是这天幕,又不是你来排名,不论是谁,总归不是那晚节不保的李清照!”


    谁知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李清照的画面。


    那些文人的脸唰地一下变白。


    名声对于文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是有鼻子有脸的人,结果当场被辛弃疾打了一顿,又被天幕当场打脸,这一下自尊心受到了重创。


    他们顿时没了嚣张的气焰,如同丧家之犬,掩面而去。


    辛弃疾冷笑着说道:“杜工部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杜甫的诗句——你们这些人死了,名字也被人遗忘,也不会影响李清照的声名像江河一样万古流淌!


    李清照十几岁就名满天下,粉丝众多,多少少男少女是看着李清照的词长大的,辛弃疾也是其中之一。


    结果她二婚出了问题,导致风评急转直下。如今佳人已逝,还是绕不过那一句“晚节流荡无归。”


    李清照的粉丝非常不满,可面对大环境,实在没有办法抗争。


    粉丝们松了口气,如今天幕评选她为十大诗人之一,和唐朝先贤并列,可算是沉冤得雪。


    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易安居士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伟大的诗人!


    天幕下,很多闲置落灰的《易安居士诗集》一下子成为书店畅销品,人人都想买一份,很快就卖空了。


    店家不得不赶紧进货,才能满足这群疯狂的客人。


    店家痛苦并快乐着,自己只是因为个人喜好而进了这么多易安居士的诗,谁能想到易安居士的诗集会再一次变得这么紧俏!


    甚至有人远道而来,就是想买一本放在家里收藏。


    一本诗集居然能炒到天价。


    可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把自己那本收藏的诗集给卖了。因为按这个情况,以后可能就买不到了,他自己还要看呢。


    在她死后,再一次出现了年轻时候的“文章落纸,人相传之”的场景。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天幕无处不在,只要抬头看,就能听见易安居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