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作品:《孤家寡人》 南元皇城,邢都。
肃王梁修束手候在合庸殿外,静静听着里头皇帝大骂兵部、吏部两位尚书大人。
“强营换防乃南元几百年来铁打的规矩,先帝爷登基不足一月,便如摧枯拉朽之势替换了驻守四大边境十数年之久的几位将军。如今,朕掌政二十余载,你们却说驻军换防无人可用之?朕看你二人干脆摘了帽子回老家养老去吧,省的占着地方吃空饷!”
“陛下息怒!陛下,先帝首次强营换防,正值无因阁选试结束,武试人才济济,且当年朝中本就有数位大将在职,可用之人颇多。反观眼下,无因阁六年一届,可六年前只出了二等,并无一等,更无头名;即便是获得二等的三位也出身不高,在职后亦军功寥寥,尚不能担起驻军大将之要职,这才……”
“陆卿是说无因阁所取之才太少?”
“陛下,照无因阁的规矩,文试、武试头名可授五品上职,一等授七品职,二等入新雨阁为七品侍生;我朝每年无因阁文试出来的人才倒是不少,可这武试……五月就要开考,恐难立时择出可用之才。”
陈臧似乎有些无力,连连叹气,“这么说,你们是没办法了?”
“臣无能……”
不一会儿,两位尚书大人便耷拉着肩膀垂头丧气地退了出来,差点没注意到站在殿门前的梁修。
“肃王爷。”
梁修见他二人神色怏怏便安抚了几句,谁知兵部尚书陆万崎倒像是挨先生打的小孩儿见着了娘似的,连连诉苦:“王爷,您劝劝陛下吧!就算驻军换防非施行不可,晚两年——晚一年也行呀!”
兵部由梁修统辖,陆万崎之苦他是了解的。广江原战事突发,进犯规模大,驻军之地所储粮草并不足以供应两月之久。这段时日陆万崎为此事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易续上了粮草供应,皇帝又提起这强营换防来,全是马虎不得的大事,他是一点都松懈不得。
“这些年,去职还乡的将军有十余人之多,这节骨眼上,如何能有在京武将可去换防啊?”陆万崎方才在合庸殿出了不少冷汗,现一出门吹风直打哆嗦,“广江原稍有平定,如何能将褚将军调离大营啊?”
梁修宽慰道:“陛下只是一时心急,他自然明白你的苦楚。”
陆万崎哭丧着脸:“一时心急……陛下方才还说,若此事无法解决,便要摘了我二人的脑袋呢。……你倒是说句话呀!”他拉扯着吏部尚书沈峥泗的衣袖,后者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倒是想在无因阁选试上动动心思,可有用吗?陛下看无因阁,那就跟龙王看龙鳞似的,谁敢动啊!”
但凡选试中二等,入新雨阁做侍生的,大多逃不过跑腿三年外放为官的路子;可若在沈峥泗手下,便有机会由他带着做事,能开眼界见识面,若有幸得陛下青眼,那就是鱼跃龙门在京做官了。故而沈峥泗统管无因、新雨二阁,又有择才之心,对考生侍生一视同仁,从不因出身尊贵高看谁,也不因低贫清寒而慢待谁,素有“天下人师”的美称。
梁修听他这话,便知道沈峥泗是有主意的,联想他的行事风格猜测道:“沈大人是想劝陛下于无因阁选试中扩录?”
沈峥泗一愣,随即应道:“正是,正是!不知王爷可否进言相劝?”
“陛下看重无因阁,选试更是我朝开国来的重务。若要改,恐怕很难。”梁修说,“我尽力一试,眼下战乱纷起,陛下心急如焚,于武试上或许可得缓解之法。”
沈峥泗大喜,连带着陆万崎也宽心不少,“多谢肃王爷!”
同二人道别,梁修由大公公福安带着进入合庸殿,便看到刚刚坐下整理衣摆的陈臧。
梁修行了礼,等着福安搬来靠椅坐下,道:“陛下都听到了?”
陈臧冷哼一声,“这两个家伙胆小,不敢在朕跟前说明白,偏还得让朕来给他们机会说。”
“陛下看重无因阁,向来是严禁变动无因阁选试的,沈峥泗自然不敢径直开口。现下陛下知道了,可愿意听他详细进言?”
“扩录选试考生,无非是从原来排不上名次的学生里多选几个二等、二等里选拔尖的入一等,朕是担心如此会将一些不成才的招进朝廷。”
梁修劝道:“陛下忧心朝廷无才臣怎能不知,迟迟不松口,也是担心稳定边境之大业所托非人。可恕臣直言,眼下战事四起,边境不安,当务之急是尽快派遣武将前往四境协军。无因阁出来的学生们,尤其是武试学生,尽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若能遣往四境,在主将的带领管教之下,兴许就能早日成为堪任之将啊。”
陈臧捏了捏眼角,有些疲惫地说:“年轻人缺乏的是机会,这朕明白。若照沈峥泗提议去做,不仅可解四境之急,也可为驻军换防培养主将。可如此一来……正声,”他唤出梁修的字,“不仅破了无因阁几百年的规矩,驻军换防也不能按时完成啊。”
“陛下,”梁修正色道,“若不能与时俱进救我南元于水火,即便是几百年的规矩,又于国何益?”
陈臧久未开口,梁修适时说:“……陛下,臣猜着这沈峥泗还在殿外没走呢。”
良久,陈臧长长叹了口气。
“让他进来。”
颂和二十二年,南元西南边境遭亍离偷袭,广江原大营驻守将士鏖战两月勉强平定。南元皇帝召众臣商议,期望趁此机会完成四境驻军强营换防,召回驻守边境的四位超二品大将,另择新人遣之。
可朝中可用武将并不足以支撑驻军换防完成,故皇帝陈臧特旨,于即将到来的六年一届无因阁选试中扩选武试人才,除头名一人不变外,扩充一等、二等考生之数;圣旨昭告,天下学子奔赴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