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只是求财?

作品:《大夏第一太子

    “县令夫人?”


    口中念叨着四个字,杨旭看向陈宝民,问道:


    “对于县令夫人,你知道多少?”


    回忆片刻,后者面色为难道:


    “小人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她是兄长救助的一个灾民,后将她收为侍女,几番磨合下来,便成为我的嫂夫人。”


    “还有便是,我的这个嫂夫人十分貌美,此乃兄长亲口所说。”


    微微颔首,目前来看,所谓的县长夫人乃是最大的线索人物。


    找到她,或许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


    可来到宁县两日,杨旭自始至终未看到所谓的县长夫人。


    甚至从未听说过。


    忍不住疑惑道:


    “你可县令夫人在何处?”


    摇摇头,陈宝民回道:


    “不知道,兄长逝世后,嫂夫人也跟着离开了宁县,不知去向。”


    “既然如此,明日本官便去询问梅县丞。”


    话题一转,杨旭突然问道:


    “你听说过李河这个人吗?”


    一愣,陈宝民脱口而出道:


    “听说过,自然是听说过。”


    “此人乃是太子殿下手下的一名大匠,深受太子殿下重视,现如今正在给殿下修建水力磨坊,听说建成后能够一日磨面数千斤,顶得上成千上万个劳工。”


    “还有便是太子殿下还许诺给他当官。”


    听到他的话,杨旭和金刚对视一眼,眼中的神色不言而喻。


    这个李河有问题。


    要知道,杨旭根本从未听说过这个小人物,别说许诺他当官,就是重视都不可能。


    将这个疑虑压在心上,杨旭笑道:


    “天色不晚了,本官在隔壁给你开了间房,你暂且在此休息。”


    “有本官的人手在此,你的安全有保证。”


    “再者便是方便我们交流线索。”


    似乎早有预料,陈宝民点点头,道:


    “小人叩谢大人。”


    将他送走后,杨旭端着一杯茶,送入口中。


    随即,指尖有节奏敲击着桌面,发出一声声闷响。


    金刚知道杨旭在思考,老老实实侯在一边。


    不知过了多久,深深吐出一口气,杨旭说出了一直未说出的疑惑:


    “金刚,你说什么人如此胆大包天,胆敢杀害一县之县令,我朝廷之命官!”


    “真的只是为了求财吗?”


    确实,杨旭来到大夏王朝已有两年时光,深深体会到阶级之间的差距。


    举个最普通的例子,普通老百姓遇到官员,需要下跪行礼。


    跪天跪地跪父母,而官员便相当于百姓的父母。


    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官员就是天,是不可忤逆的!


    就算是沿路打劫的强盗,亦或者是江湖好汉,一般也不会对朝廷命官下手。


    因为他们知道,一但出手,面临的便是无穷无尽的通缉和追杀。


    除非是血海深仇,否则只要是个正常人,一般都不会对官员下死手。


    更不要说单单为了求财,几乎是闻所未闻。


    县令乃是正七品的官员,虽然品阶不高,但是在一县之内却拥有绝对的权力,更是会有自己的一大批下属。


    谁都不是傻子,怎会轻而易举的就被暗害呢?


    因此,在逻辑上,为了求财而杀死县令,说不通。


    “老大,俺觉得这件事情不简单。”


    “之前听你说过冰山一角这个词语,或许就可以用到此事上。”


    “求财便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阴谋则隐藏在冰面下。”


    脸上闪过一抹惊叹之色,杨旭道:


    “不错啊,有长进!”


    “嘿嘿。”


    挠挠头,金刚继续道:


    “不过,这件事情确实不好办,留给咱们的线索太少了,就连陈县令的尸体早都拉出去埋了,连验尸都没办法。”


    点点头,杨旭认可道:


    “没错,此事确实很难查。”


    话锋一转,又道:


    “不过,本宫再交给你一句话,越是复杂的事情,破绽和漏洞便越多!”


    “从修建水力磨坊的账册被盗,再牵扯到倭寇,接着引出李河这个人,现在更是有陈县令之死,县长夫人等等。”


    “他们看似杂乱无章,毫无关系,但绝对有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全部勾连起来。”


    “只需要我们一寸一寸的去找,这条线一定会被找出来!”


    金刚憨厚的脸闪过一抹若有所思,认真点头道:


    “老大,俺记下了。”


    “嗯。”


    “今日因为捉鬼一事忙活一天,早些睡下吧,明日本宫带你去尝尝宁县的早餐。”


    “好嘞!”


    ......


    翌日,卯时,杨旭便带着金刚早早走出客栈。


    天还蒙蒙亮,便有不少渔民准备好出海工具,纷纷前往海边,热闹一片。


    几乎每个人脸上都闪烁着憧憬之色,希望今天出海可以有个好收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对他们来说,收成不错,家人就可以吃饱饭,反之则只能一家人饿肚子。


    金刚揉着眼睛,扣掉眼屎,嘟囔道:


    “老大,在哪吃早饭啊?”


    淡淡一笑,杨旭回道:


    “待会你就知道了。”


    二人顺着街道一直向前走,最终走出城,来到海港。


    海港处停满密密麻麻的渔船,都不大,木船,能坐下三四个人,用的是船桨。


    基本出去打鱼的都是夫妻,亦或者是兄弟几人,再者便是父子一起出海。


    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划船,有人负责找鱼群,有人负责撒网。


    背负双手,杨旭望着海港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颇有感慨。


    不过,他也发现了一个人问题。


    那便是宁县的渔民出海前都要做的一件事。


    走到一伙人面前,陪着笑,送上一些铜板,再不济便是一些鱼干鲜味。


    看了一会,指着那伙人,杨旭淡淡道:


    “走吧,就是他请咱们吃饭。”


    ......


    “金二爷,昨儿没网到几条鱼,你看能不能少收几个铜板?”


    “今日少收你几个,明儿再少收他们几个,二爷我还要不要让龙王爷保佑你们了!”


    “赶紧的,十个铜板,别给我磨叽,要不然你今天别想出海!”


    “金二爷,小人真是凑不齐十个铜板啊!”


    “凑不齐?你脖子上这块玉不错,二爷我要了,就免你十天的出海钱。”


    “金二爷,万万不可,这可是小人父亲留给小人的遗物。”


    “松手!”


    “金二爷,小人...”


    “来人,给我打!”


    ......


    约莫一杯茶的功夫,金二爷摸索着手中的玉,满脸满意之色。


    看了眼地上躺着的渔民,他狠狠踹了一脚,怒骂道:


    “真是贱皮子,好声好气让你交你不交,非要给你松松皮你才高兴!”


    “赶紧给他抬走,在这里碍眼。”


    说着,几个家奴上前,将地上满脸血迹的渔民扔到一边。


    似有察觉,金二爷猛地转过身,便看到一名锦衣少年,后面跟着一位黝黑大汉,正背负双数,一双深邃的眸子正盯着他,眼神透漏着些许冰冷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