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震惊的李善长

作品:《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东宫之中。


    宋濂又来教导朱标了,不过朱标这一次没有选择继续怼下去。


    因为没有意义。


    态度已经表明过了,朱标清楚知道自己父亲了解了,那就足够了。


    让自己的老师宋濂一直难堪并没有必要。


    主要矛盾并不在他的身上。


    此时的朱标只觉得自己之前在苏璟身上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有用了。


    “好,殿下,今日就到这里吧。”


    宋濂正常授课结束, 起身离开。


    他也有些无奈,朱标虽然没有和之前一样呛他了,但态度已经无法回到和曾经一样了。


    这一切,都得怪苏璟!


    “宋师慢走。”


    朱标将宋濂送走,人又重新坐回了自己的书房。


    反正被禁足了,那边好好的思考思考苏璟曾经和他提及的产业链一事。


    “原料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全部的过程,都是可以展开的。”


    “原料的来源不仅是自己生产,还可以去收购”


    朱标不断的在纸上书写着, 那苏璟说过的话重新的整理融合,形成自己的思路。


    也是朱标平日里跟着苏璟学的认真,不论是哪个环节他都参与过。


    所有的一切,在此刻都是那么顺畅的聚集到了一起。


    朱标不需要靠着脑袋空想,只需要回忆。


    每个环节需要的条件,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行性, 都被朱标一点点的记录了下来。


    他的脸上满是兴奋,完全沉浸在其中。


    溧水县。


    勾栏听曲的生活对于苏璟来说,终究只能是偶尔的消遣。


    作为一个商人,做生意是本业, 怎么能一直沉浸在温柔乡之中。


    因为苏璟提前就让不少农民种植了红薯, 所以这次是大丰收。


    苏璟也没亏待他们,直接全部收购了。


    同时, 红薯制糖厂和制粉厂都是同步开始建造。


    招募制糖工人,联系零售商等等工作, 苏璟是一个没落下。


    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要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


    这种事, 显然是有钱就好解决。


    不过是半个月的时间, 一切准备工作便已经就绪。


    只不过,苏璟不知道的是,有一个人,一直都默默的看着这一切。


    茶楼内。


    李善长对照着这些天自己眼睛看到的和拱卫郎调查到的东西,一一印证。


    苏璟在溧水县经商的大大小小情况,他也都基本摸清楚了。


    比起管理大明朝,这点小产业,在李善长眼里并不复杂。


    “倒是有点意思。”


    李善长嘴角扬起,苏璟在溧水县的产业着实不少,涉猎也很广。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苏璟发家的速度极快,不管进入哪一个行业,必然是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倒也算是个经商天才。”


    李善长微微点头,他对苏璟的了解,仅限于两件事,土豆和鄂国公。


    现在看到这些,颇为欣赏。


    李善长又仔仔细细的查了查苏璟这些产业的往来账目,还真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需要缴纳的商税更是半点没有错漏,简直可以当模范商人了。


    这可让李善长有些惊讶了。


    毕竟如今大明的税法初定,有些东西还是有操作的空间的。


    不是说偷税漏税, 而是合理避税。


    但苏璟的这些产业,就连合理避税都没搞。


    都是正常缴纳。


    这简直就是奇了个大怪了。


    李善长此刻内心无比的庆幸没有在朱元璋的面前夸下海口,苏璟这守法守的让他都有点不敢相信了。


    “无奸不商,无奸不商,这世间难道还真有这不奸诈的商人不成?”


    李善长又开始仔细的核对起账目来,不仅仅是因为朱元璋的命令,而是认为这不可能!


    只可惜苏璟不在,不然一定是会笑出声来的。


    前世因为偷税漏税进去的明星大腕企业家可是太多了,苏璟一直当的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明朝,朱元璋治下。


    苏璟可是知道老朱的滚滚屠刀杀人不眨眼,而且老朱还看不起商人。


    这岂能给自己留下把柄?


    生意做得越大,觊觎的人就越多,不时时刻刻警惕的话,说不准哪天就被直接割韭菜了。


    苏璟的忧患意识,很强!


    李善长却也不是吃素的,很快,他便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苏璟所有生意的审批,都相当的迅速。


    明朝做生意,需要商引,商引是由官府发放的,这是需要走流程的。


    苏璟申请商引,却是每次都速度极快。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但在程序上,并没有任何的问题。


    “有意思。”


    李善长嘴角微扬,其中的关节自然也是一眼就看穿了。


    只消将负责发放商引的官员抓来审问一番,并不难得到供词。


    只是,这样得到的供词,和屈打成招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若朱元璋真想对付苏璟,那自无不可,想尽办法也得给苏璟定罪。


    不过,显然并不是这样。


    朱元璋想要的,应该是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苏璟作奸犯科,而不是用来证明大明朝的官员贪污受贿。


    朱元璋很厌恶贪官污吏,对于贪腐受贿的官员律法也是相当的严苛。


    但李善长并不是。


    作为大明中书左丞相,他总管大明内务,统领百官。


    李善长很清楚,没有那么多的清官,官员也不可能个个清廉,尤其是在朱元璋的治下,官员的俸禄其实真的很低。


    这次只是调查苏璟,并不是要对付某个官员。


    程序上,苏璟没有问题,那就足够了。


    李善长将这些旧资料文档放到一边,转而看向了最新搜集到的信息。


    苏璟的红薯制糖工坊。


    因为要调查苏璟在整个环节中是否有作奸犯科的地方,所以从原料的采买一直到运输,生产和销售,李善长全都调查了一遍。


    敏锐的李善长立刻就发现了不一样。


    苏璟的这个红薯制糖工坊,解决了溧水县数千人的生计问题。


    这还只是两座工坊的前提。


    此时,李善长的脸色变了,变得凝重起来。


    他本来就是负责内政工作的,民生也属于他的范畴,大明的专卖两淮之盐,茶法还有鱼税等,全部都是他主持制定的。


    他的眼界和能力都是非常高的。


    苏璟的这围绕红薯打造的“产业链”强烈吸引了他的目光。


    李善长边看边惊叹道:“果真是大才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