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 8 章

作品:《开局给朱元璋直播世界科技史

    大明。


    “这天幕啥时候再出现呢?”


    田埂上,农作完的老农坐在田埂上休息,嘴里一边吃着家里人送来的饭食。


    “这两天都有天幕看着,像看大戏似的,突然一下没了,还觉得没滋没味了!”


    老农吃着手里的杂粮饼,感叹道。


    “嗤,给你看了两天,还看出瘾来了?”


    送饭食过来的老妇,笑道。


    “可不是,就跟大戏一样,大戏都没这么好看,里面那些东西,咱们谁见过?”


    “可能连皇帝老爷都没见过!”


    一时口无遮拦,就把自己心里话给蹦了出来。


    “啪”


    老妇一巴掌拍到老农身上。


    “皇帝老爷是你能打趣的?”


    老农也知道自己这两天有点“得意忘形”,赶紧拍了自己嘴巴两下。


    “小民嘴贱,皇帝老爷勿怪!”


    老妇自然心疼自家男人,但有些话,可不能乱说。


    “赶紧吃你的饼子吧!”


    堵着嘴,就没空乱想了。


    老农老老实实啃起手里的野菜杂粮饼子,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想到,皇帝老爷吃什么呢?


    …


    其实,皇帝老爷没当皇帝之前,吃得也是野菜杂粮粮,和窝窝头。


    当上皇帝后,也不敢奢侈。


    朱元璋心里同样郁闷,天幕咋又没出现了。


    他还想继续“偷师”呢。


    下了朝,朱元璋无精打采地回到后宫,按常规跟马皇后共进午膳。


    走到宫门口,就闻到一股香味。


    不是菜肴的香味,是一种米香。


    “今天的米饭怎么这么香?”


    朱元璋问道。


    “陛下,你怎么知道是米香?”


    马皇后故意道。


    “呔,米香和菜香,我还能闻不出来?”


    朱元璋一边笑一边往里走。


    郁闷的心情都好了点。


    “是从金华进贡来的香米,刚到,御膳房就给弄了过来。”


    马皇后道。


    “标儿和他几个弟弟那,都有吗?”


    朱元璋还关心到儿子们。


    “都有都有,咱们家不是那等偏心的,几个孩子那都有。”


    “几个公主那也送了一些。”


    朱元璋倒是没意见,公主也是自己女儿,吃口香米饭怎么了?


    朱元璋闻着米饭,顿时感觉饥肠辘辘,赶紧拉自己皇后用起膳来。


    一口香米吃进嘴里,真的能切身体会到“唇齿留香”是什么感觉了。


    朱元璋从小在凤阳长大,很少能吃到大米饭。


    顿时胃口大开,一连干了三碗香米饭。


    连菜都忘了吃。


    还是马皇后记着,时不时给他夹点菜。


    其实香米,除了香味比平常吃的大米饭更香一些。


    火候好,煮出来的粘性更强。


    即使是干吃,也不会噎人。


    糯唧唧的。


    御膳房的人,都是精通烹调之人,自然更懂得如何把香米的特性发挥到极致。


    “若是陛下喜欢,来年叫金华再进贡一些。”


    马皇后体贴道。


    “不用了,劳民伤财的,当地老百姓一年种这些粮食,也不容易,没得因为我的口舌之快,劳心劳力。”


    朱元璋否决道。


    “陛下心里记着老百姓的不易呢!”


    马皇后倒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否决不高兴,反而觉得自家夫君没变。


    “那,要不我们在宫里种一些,自给自足,也不算劳民伤财。”


    马皇后提议道。


    朱元璋一听,觉得这个办法好。


    正好都城也在南方,离金华也不远,种植水稻倒是能成。


    夫妻俩好好商议了一番如何种,在哪种的问题。


    任老百姓如何想,也想不到,大明最尊贵的夫妻俩,正探讨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而是跟他们一样,探讨如何种田。


    “我看御园清泉旁,那位置就很合适,水源也充足。”


    马皇后选好种地位置。


    “人手的话,到时候我带着几个太监,丫鬟婆子料理一下。”


    朱元璋来了兴趣。


    其实对于种田,他也不是太精通。


    虽然小时候也算佃农出身,但经常帮地主老爷家放牛。


    长大后,家里已经食不果腹了,十七岁就出去谋生了。


    所以,对于种田,他还真不是太懂。


    但刻在骨子里的种田因子,还是让他兴奋。


    “到时候我也一起参与,还有那几个臭小子,也一起来。”


    朱元璋拍板。


    “既然这样,那几个公主也一起参与,咱们一大家子热热闹闹,齐心协力。”


    马皇后跟着道。


    呃…


    朱元璋有点迟疑。


    在他的印象中,几个女儿都是他发家后出生的,没吃过什么苦,娇娇贵贵的。


    朱元璋还真担心她们不愿意。


    至于几个臭小子,儿子当然要吃些苦了。


    再说,下下地叫什么吃苦呢?


    像是知道朱元璋担心什么。


    马皇后接着道:“咱们讲自愿原则,想来的就来呗!”


    至于那不愿意的,强求来,也没什么意思。


    朱元璋这下不迟疑了,点头。


    …


    余是,几个好大儿女,正吃着自己父皇送过来的香米。


    又接到了口谕:下个月,全部去御园种田。


    啧,朱老二朱樉,不爽地皱了皱眉头。


    顿时觉得嘴里的香米,也不香了。


    老头子老娘也是,都当上皇帝皇后了,偏偏还想下地。


    朱樉有一肚子粗口,只是碍于自己老爹老娘,才忍了回去。


    其他皇子,除了最小的朱桢,朱榑,其余皇子都接到口谕。


    年仅八岁的朱棣接到口谕,就跑去找自己大哥了。


    朱标已经用完午膳了。


    看到自己四弟来,立马猜道:“四弟是接到父皇母后的口谕了?”


    才到朱标腰腹处的朱棣点点脑袋。


    “大哥,你种过地吗?”


    朱标摇摇头。


    他虽是父皇第一个孩子,但也没下过地。


    “那种地怎么种啊?”


    朱棣求知好学道。


    朱标虽然现在已经经手了政事,对农事自然有触及。


    但论实践,他还真不知道其中的过程。


    “啊?那怎么办?”


    小朱棣有些烦恼,大哥都不知道,那他们表现不好,被父皇母后嘲笑怎么办?


    小小的人,心里已经有了一股不服输的自尊。


    朱标不明白自己四弟的莫名自尊心。


    但还是宽慰道:“父皇忙于政事,母后也出身富甲,恐怕也不会种地。”


    所以,大家都是初学者,谁也不会笑话谁。


    小朱棣不需要安慰。


    反而道:“大哥,我们去找那些擅长农事的农官或者老农,让他们教我们种地!”


    朱棣觉得自己这个想法挺好。


    到时候去御园种地,肯定不会显得自己“无知小白”。


    朱标可有可无地点点头。


    反正,四弟开心就行。


    ……


    “嗨,大家好!”


    白香不好意思地打了个招呼,因为工作上的事,耽误了直播,所以先给了道歉。


    “天幕又出现了!”


    大明人顿时高兴了。


    有人盼着,有人念着,它终于来了。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水稻种植过程中,会出现的“疾病”。”


    这是她出差过程中看到一片农田,突然想到的。


    【纹枯病】


    天幕上出现一张清晰的图片。


    能够人让人明眼就知道是什么特征。


    “呀,我家的水稻就是出现这样的“疾病”。”


    有农人已经认识到自家农田里的水稻,生的病跟天幕里的图片一模一样。


    “我家也是!”


    “我家的也有!”


    ……


    南方各地都响起此起彼伏的应同声。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在分叶期开始至抽穗前后发病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茎秆和穗部,稻株受害后,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1】


    嚯!


    大家一听产量会减少那么多,顿时都心痛得捶胸顿足。


    朱元璋和马皇后更是心痛地滴血。


    都是粮食啊!都是他们大明的粮食啊!


    小朱棣都惊呆了,这什么纹枯病这么厉害?


    他们一家将要种的水道,会不会也得这种病?


    白香接着介绍到纹枯病病因,症状,循环。


    大明人一听更是心戚戚了,还有循环的?


    农民真是太难了!


    【当然,纹枯病也不是没有办法预防的。】


    【第一,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第二,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第三,合理密植……


    第四,配合药剂的使用……】【2】


    大明家里有田,识字的小地主已经拿起小本本,记起来了。


    有田,不识字的农人,只能发动全家,全身心地去记天幕说的话。


    可惜,家里的老人孩子,包括自己,不识字,没学识,很多天幕说的都听不懂。


    特别是什么肥,什么霉素,他们都没听过。


    有些家里有读书的人,倒是方便了自己家。


    大明有识之士,都开始记起小本本。


    “记下来了吗?”


    朱元璋直接把司农喊过来,让他赶紧记笔记。


    司农挠挠头,踌躇问道:“陛下,可知那什么化肥,霉素,是什么东西?”


    听着字倒是耳熟,就是不知道是哪几个字?


    所以,只能斗着胆子问一下了。


    好在朱元璋没把司农的话,当成嘲讽自己。


    直接下令道:“你就记听得懂的就行了!”


    那些什么肥,什么素,他一个大老粗,从哪知道?


    司农得了话,赶紧低头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