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作品:《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名著[历史直播]》 “朕的大秦, 自商君变法以来,又有历代君王励精图治,朕再一统六国,这大秦才变成如今的模样。”
始皇帝威严道, “这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 就是放任, 大秦绝不会采纳这虚无缥缈之言。”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 战争连续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各式各样治国安邦的策略,其思想各有所长,儒家主张以德治国, 道家却主张无为而。
如今, 天下乃大一统, 不再是那动荡不安之局面,百姓需要修身养性,始皇帝懂这个道理。
可这修身养性, 也不是道家那清静无为之样。
所谓无为, 也是无用,始皇帝是这样认为的,纵观历代君王治国之策, 几乎没有君王愿意采纳这思想。
始皇帝想了下, 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治国主张是“仁政”和“德治”,主张“礼”, 提倡 “三纲五常”。
“三纲”意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指的是为臣、为子、为妻者需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这是一段相互的关系,可维持这三者间的平衡,于国于家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
仔细思索了下,如今的大秦,六国余孽蠢蠢欲动,百姓刚经历战乱,采纳儒家之言,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始皇帝把这些想法说了出来,希望文武百官商讨。
扶苏所学便是儒家,他也觉得如今的大秦,需要儒学。
“阿父,《西游记》这一关提到的道家之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概是用来讽刺这些虚伪的神佛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罢了,这道家的思想,于做人有着极大的益处,但是对于大秦的治理,是不可取之道也。”
文武百官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多时,淳于越请求上见,他是儒家的坚定拥护者,如今见始皇帝对儒家的态度有所改变,心中的热情逐渐高涨。
“叫他来。”始皇帝道,“让朕听听他的看法。”
淳于越一见到始皇帝,就把自己对儒学的研究说了一大堆。
总结起来就是那句话,大秦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乱,如今需要修养,儒家可太适合了。
始皇帝听着,时不时点头。
底下臣子见他这表现,知道儒学在大秦推广之路,已经逐渐开阔。
扶苏自己也是,见阿父这样,心中别提有多激动了,他习儒家之术,本就是体察始皇帝一统六国之后,六国余孽蠢蠢欲动,而百姓始终得不到和平的生活,民间怨愤渐起,这时候大秦需要比法家之术更温和的儒家。
如今,一切都在朝他预想的那样,步上正轨。
底下臣子亦是如此想法,大秦的朝廷,一时之间沸腾起来。
皇帝的一举一动都是大事,咸阳宫中的讨论,像一阵风吹向了民间。
远方的沛县。
已经得知了始皇帝对儒家之道的态度的萧何,静静地沉思起来。
自从天幕出现,咸阳宫那位所下之令,道道利民。
萧何摇摇头,直觉天幕曾经说过的秦后是汉,不会出现了。
刘季背着自己的宝剑,看着皱眉的萧何,哈哈一笑。
“想什么呢?”
萧何道:“我觉得,这大秦会改变很多很多,这天幕说的《西游记》,看起来是故事,可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人情世故,每一个故事后都有告诫人的道理,其中透露出来的后世先进之物,大秦每掌握一项,都能发展得更好。”
刘季点了点头。
萧何道:“如今这天幕提示了道家之思想,始皇帝已经把他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比起来了,这行为,考虑的何尝不是历经战乱后大秦所走之路?”
刘季道:“我在来找你的路上,老是听到有人说,天幕出现,利于当世。”
他继续道,“你说的都对,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言,始皇帝听了,大概就对儒家的思想接受更高了。”
萧何点点头:“大秦之前经历太多战乱,如今儒家的思想,本就是大秦最好的选择。”
刘季叹了口气说:“这些治国之道,我尚且不懂,之前听到我会是汉的开国皇帝时,我兴奋了很久,可是我转念一想,既然这天幕我能看到,始皇帝肯定也能看到,他知道自己的大秦会被灭,肯定会有所动作,所以那未来之事,反倒是说不清了。”
萧何道:“季兄,我一直知道你是个胸有大志的人,虽有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看起来也不靠谱,可是每每遇大事,你总能展现出惊人的一面,总能稳妥解决一切。”
刘季揉揉脑袋:“大丈夫当不拘一格。”
萧何道:“你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大将之风,若时势造英雄,或许你真是那帝王。”
刘季自己也赞同这句话。
萧何顿了顿,道:“只是,如今始皇帝受这天幕所启发,所下之令,哪一项不替大秦考虑,哪一项不利于民生,这天幕结束之际,大秦会发展成什么样,已经不是我们所能预料的了。”
刘季道:“我知道啊,始皇帝肯定会派人来追杀我,以后我就一直用刘季这个名字了。”
萧何道:“不仅是名字,你要表现得那天幕说的开国皇帝刘邦一点关系都没有,又要改变你现在的处境。”
刘季道:“该如何改变?”
萧何想了想,道:“始皇帝之前下令,女子可休夫,如今我见嫂子之态,疲惫具现,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你先从家里改变吧。”
听罢萧何的话,刘季怔在原地。
他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吕雉那日常劳碌的模样,那粗糙的手,渐渐没了生机的眼睛。
记忆中,那是个异常明媚的女子。
……
由道家那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延伸出道家思想,再讨论起诸子百家,天幕下各位皇帝都在寻思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
平行时空中,汉初,刚建立汉的刘邦,同大家讨论后,觉得刚死了那么多人,现在应大力发展农业,给百姓一个修身养性的机会。
所有人都希望大汉经济发展起来,对比了很多思想,刘邦没有只是选择一家。
“无为而治”可以,“仁德治国”没错,都是良好的计谋。
后来的刘彻,觉得这道家思想适合用于个人的处事规则,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不仅仅在个人上,在国家层面,也是有益的。
大汉在变好。
儒学在后世已经是主流思想了,所以道家这句话,对他们影响不大。
唐时期,李世民对佛持辩证态度,有容乃大。
大唐年间,有各式各样的教派。
在他看来,只要不影响民生就好。
他心中所想是道家这些道理,可以给部分人作人生指导,特别是失意的文人,可以从中适度得到安慰。
他依旧一心想着真正的唐玄奘。
西游记狮驼岭这一章节的故事,满天神佛对吃了一城池百姓的三魔的放任,会让人对佛家的印像极其不好。
所谓伪慈悲,伪善,伪胸怀苍生。
这些……玄奘在路途上也会看见,那他的步伐是否会停止?
至于辩机,李世民实在担心毁了佛在他心中的印像。
大人有自己的判断力,小孩子需要引导,所以每当有预感的时候,李世民就命令人拉走辩机,又或许让他做事情,又或许让高阳陪他一起。
“观音婢,朕之前观《唐王游地府》,自己还觉得有趣,朕觉得佛家该传播,如今受这情节影响,又开始摇摆了起来。”李世民想了想,还是发表了自己对狮驼岭这里的看法,对后来道家那些话,他倒是没有怎么在意。
长孙皇后笑了笑,道:“陛下,待玄奘法师归来罢,一切都会有结果的,陛下您对这些思想的态度,有容乃大本就是对的。”
魏征听了这些,再结合自己观看《西游记》那么多情节来看,道:“陛下,您所做,无论是思想的多样性,还是文化的传播,都是利于当下的,甚至是后世,皆有裨益。”
大唐君臣不只是局限于道家和儒家,有容乃大是他们所想。
……
后来的朝代,道也好,佛也罢,基本都有传承。
明朝时期,做过和尚的朱元璋,对这段内容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就是:管他佛不佛,道不道的。
只有大明好了才是真的,其他的都是空话。
其实朱元璋能隐隐约约感受到的,这《西游记》写于大明,里面的背景也好,不公平也罢,就是大明时空下发生的。
而历史上历朝历代,这样的事情多如牛毛,数不清楚。
人非圣贤,怎么能做到那样绝对的公平,更何况这世界非黑即白。
古今很多文人借诗讽喻,借作品表达,他也知道。
之前的皇帝也好,还是后来的皇帝也罢,所有人都知道西游记说的“背景”“后台”等现象。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所有人都只能在最大范围内保持公平。
贪官污吏者,杀,作奸犯科者,杀。
倒行逆施者,杀,欺辱忠良者,杀。
……
明清朝权利集中达到巅峰,朱元璋觉得是对的,否则会像那安史之乱一样。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会自己反思这句话,但是确实也做不到真正的“圣人。”
……
一段狮驼岭的画面过去,天幕上出现的是一座金光闪闪的宝寺,宝寺上又是金光闪闪的几个大字:“雷音寺”
看到这段情节的人掐指一算,似乎取经几人组走了很长时间了,西天近在眼前。
下一刻的画面果然印证了这个猜测,唐僧走进一看,西天众佛,形态各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俨然是佛祖的所在地。
有人道:“就这样到了?”
有人答:“不是说,九九八十一难么,这还没有啊。”
有人接话:“仔细看,仔细看,这西天的佛看起来好阴森恐怖啊。”
画面转换。
玄女道:【前有大鹏鸟不愿分享西天的经书而抓唐僧,后有一老怪效仿那六耳猕猴,不想唐僧去西天,他要自己去!】
【这个妖怪所图甚大,所计甚慧,所思亦远。】
天幕上放出了这只妖怪的形象图,中规中矩,比起前面的妖魔,这只出来时,众人基本都能接受。
【这妖怪本是天上的,后台也非常硬,他无意间听说自己曾经的同事们私自下凡后发达了,他心中燃起了躁动的小火花。】
【观音菩萨的宠物金鱼精占了通天河,南极仙翁的司机白鹿精在比丘国做了国师,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在乌鸡国当了国王……一个个的,混得风生水起。】
【他眼红死了,转念一想,他是谁,他是弥勒佛的人,他自己下凡的话,能比这些人差?】
吴承恩:“???”
为什么他笔下的妖怪,在后世之人口中说出来就那么奇怪。
司机,宠物,坐骑……
还能再荒唐点么!
而听到这妖怪背景的人,则是:“???”
虽然见过前面妖怪的后台了,可真正的知道时,心中未免还是为悟空担忧。
前面大鹏鸟,悟空吃了多少苦啊!
【这下凡热,类比人间,便是多年前的下海热潮了,谁下去的早,越敢拼搏,越发达的快!】
【谁能赶上那波热潮,抓住那个机会,谁就是站在风口的猪!】
【更何况这妖怪还有这样的背景,所以,他信心十足,他是个虔诚的教徒,也是个勇气可嘉者,就这么在接近西天的地方假装佛祖。】
众人:“?”
风口的猪?这个比喻好,那可以起飞了。
后来,众人注意力转变到妖怪身上,他们反应过来了,这妖怪口中的下海,原来是干不掉自己上司就想自己做老大。
这行为,这思路,格局打开了!
【同时,这妖怪也是个有智谋的妖怪,假扮如来,唐僧如何不上钩?这为抓捕省去了不少力气,又为取得唐僧的身份证和护照获得了便利。】
众人:身份证???
护照???
【他目光长远,利用唐僧的护照和身份证,自己去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又成仙又成佛,当真是高瞻远瞩。】
【比起其余各路一心只是想吃唐僧肉,把身份证和护照都当成了废纸,从未想过利用的妖怪,他实在太有前瞻性了。】
【这妖怪厉害之处在那里,天上二十八星宿都不是他的对手,悟空一出场便被他困住。】
天幕上,出现的便是妖怪真实身份暴露后,悟空被一金色宝物盖住的画面。
后来,八戒和沙僧合力救助悟空,再后来,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众人合力才让悟空出来。
这一关,最精彩的莫过于黄眉怪与悟空的斗智斗勇,那人种袋,众人看得是大气也不敢出。
这妖怪结局也和前面大差不差,被自己主子领了回去。
【这是西游记中有背景,干的坏事不多,目标还很远大的妖怪,这一难于人间而言,并未出现如狮驼岭那般凄凉之景,悟空与这妖怪斗智斗勇的过程,喜剧效果十足,而这妖怪的主子,也是少有的承认自己错误的神佛。】
【这一于师徒几人,收获如何呢,唐僧‘见佛就拜’的行为受到了一些影响,悟空与上天庭二十八星宿的联系也密切起来,八戒和沙僧,则是在悟空被困住的时候,展现出了异常默契的搭配。】
【这一难的小妖和天上的打工人,展现的形貌也大差不差,都是在妖王/玉帝手下讨饭吃的人,只是效忠的主子立场不同罢了。】
【这里的现象,由此看出的一个现象,西游记中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其阶级差异都异常明显,而底层的生存状态,则和人类形态差不多。】
下一刻,玄女放出了一群妖怪的形象。
这些妖怪,长相真是千奇百怪,造型各异,可却带有了莫名的喜感。
可众人仔细一看时,发现了更搞笑的事情。
这些妖怪的名字,“有来有去、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小钻风、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精细鬼、伶俐虫。”
这些名字,颠倒词序,但却花样百出,带有了别样的幽默效果。
大概是为了更好的和这诙谐的名字衬托,玄女放出了这些人物的出场画面。
名字叫有来有去的妖怪,是妖王赛太岁手下的心腹小妖,被派去朱紫国下战书。
他去送信,取名“有来有去”,本就是图个吉利,但是刚出场就被一棍子打死了。
众人:“?”
名字叫有来有去,做的事却是有去无来啊!
果然,下一刻悟空哈哈大笑:“这厮名字叫做有来有去,这一棍子,打得有去无来也!”
这是一副很诙谐的画面,众人皆摇头。
名字很好,下辈子别取了。
“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
这两只狼精,是豹头山虎口洞妖王黄狮精的手下。
这俩人长相也颇有喜感,有这名字,做的事情也和名字关联甚大。
两人奉命拿二十两银子去买猪羊,在路上却计划着一些损公肥私的小九九:
开花帐、报假价,去吃喝玩乐给自己添置过冬衣物。
众人:“??”
不愧是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古怪之人,也有刁钻之处,这俩人,名字和行为就是一模一样!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
这两个名字,异常拗口,但是个性十足!越念越有意思!
这两个妖怪,一个是鲇鱼怪,一个是黑鱼精。
两人奉命巡塔,没想到一出场就被孙悟空活捉了。
天幕上,这俩人的形象不只是在塔里那样,还有动画版的,其对话内容诙谐幽默,众人皆捧腹大笑。
响起了悠扬欢快的音乐,只是,有些魔性和洗脑。
“我叫奔波霸,逃走的那个叫霸波奔,我是灞波儿奔,他是奔波儿灞。”
“灞波儿奔波儿灞,两个快乐小妖怪,人见人爱美如花。”
“我是奔波儿灞,他是灞波儿奔,灞波儿奔波儿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