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叉的你

作品:《[原神]觉醒的NPC想成为编导

    距璃月港约几十里的路程,有一座小村,住着十余户人家,大多以狩猎种地为业。


    村的北方有座庙,供奉着夜叉铜雀,村民们日日敬香、扫灰尘除落叶,从未懈怠。村子也因为庙宇的存在而有了名字——铜雀村。


    璃月河清海晏,村民们的生活自然平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曾有璃月港城中人搬迁至此,很快就融入了村庄。


    排外?有村民笑了。他们都是璃月人,哪来“外”字一说?


    铜雀村新搬来了一户“申”姓人家,是一对夫妻,妻子叫重珂,丈夫叫申琛。他们不但选在山下建房,还专门建了个小屋放置他们带来的书籍和用具,其中不乏桃木剑、黄符纸等方士才用的东西。


    有村民好奇问了,女主人答道那些都是降妖除魔所用,并送给对方一张禳野鬼入宅相扰符,让对方张贴家中。


    那位村民和其家人苦于噩梦连天,听闻有高人至,村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求上门去,不曾想贴上符节后梦中真的再无鬼怪现身,第二天一醒神清气爽,此后也未再被野鬼侵扰。


    新来的人家是货真价实的驱邪方士!


    这个消息一下就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他们虽供奉着亡故的夜叉仙人,却从未亲眼看过玄术仙法。


    可方士怎么会来?


    村民不解。


    方士稀少,其中大多隐居山野,或是像重氏家族一般跟随七星,大隐隐于市。


    莫不是这里生了妖邪?有村民惊慌说道。


    女方士很快就打消了村民们的恐惧,正是因为铜雀村山清水秀灵气十足,他们才搬迁至此。


    后来村民才知道,女方士便是重氏家族旁系,为修行而搬离璃月港。


    不乏村民好奇道士竟然也能成家,问到了重方士面前。


    女方士只是道她与丈夫自幼认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算命也是方士修习之术,便有人问方士可曾算过自己,是不是早早算出了自己的命数和姻缘。


    女方士笑而不答。


    又过了三年,女方士喜得贵女,男人开心得给家家户户都送了糖和酒,还一大早背着烤乳猪去了铜雀庙还愿,感谢仙人保佑他的妻子和孩子母女平安。


    孩子的满月宴上,村民们几乎全到了,一方面是他们都受过女方士帮扶,送礼不足以回报,另一方面是村子氛围和睦,哪家有事,全村出动。


    像满月酒这样重要的席面,不止要捧场,村民们还会帮忙做菜上菜。


    小申鹤听着父亲讲起过去的事,摸了摸自己手腕处的红绳细链,问道:“爹爹,那这手链是哪位叔叔姨姨送的礼物吗?”


    “叔叔?”母亲笑了,搁笔,她桌上是一副未画完的青竹图,“他可不是叔叔,而是我们的大父。”


    “大父?”


    “我们重家的祖宗是他的养女。下次大父来访,阿鹤切莫喊错。”母亲朝小申鹤招手。


    小女孩跑过去,被母亲抱在怀中,她便仰头看着母亲。母亲低头看着孩子笑了,宠溺地捏捏孩子的脸,又撩好女儿耳畔的雪发,小申鹤于是也笑了。


    孤辰劫煞,红绳缚性,也拦不住母女亲缘。


    母亲继续说道:“这件事倒也不必瞒你,大父乃是夜叉仙人赤雀大将碧霄,曾驻守归离原,如今随其他仙人一道回归山野。”


    “夜叉仙人?”小申鹤想起村北的铜雀庙,“大父和铜雀仙人一样?”


    “不错,在许多年前他们并肩作战,护璃月万民。”


    幼小的申鹤对时间的概念依然模糊,她认为花朵盛开又凋谢对她来说已经是很久了,那花朵要开多少次败多少次,才算是母亲说的“许多年前”呢?


    “这个么……娘亲也数不清。”


    小申鹤看向父亲。


    父亲挠挠头:“可能得三千次?爹爹也不知道。”


    “那大父知道吗?阿鹤可以去问大父。”


    母亲摇头:“大父知道。但这个问题,阿鹤不能问,娘亲和爹爹也不能问。”


    “为什么?”小申鹤不懂。


    “因为会让大父想起伤心的事。”


    小申鹤懵懂点头。


    真正见到大父那天,对于申鹤一家人来说并不是好时候。


    申鹤的母亲病倒了,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风寒,没想到短短几日,力可举鼎的女方士就变得面如白纸,躺在床上气若游丝。


    每一位被请来的医师都摇头,在申鹤听不到的地方,医师告诉男人该准备后事了。


    男人自是不信,疯了般查找古籍,日夜到铜雀庙敬香。


    他不信!他和妻子约定百年,如今他们连十年都没有走过,妻子怎么会负他而去?


    母亲卧床不起,父亲郁结于心。


    在小申鹤的记忆中,大父便是此刻出现的。


    哪怕是痴迷于卷籍的父亲都放下了书,牵着小申鹤到堂前拜见长辈。


    出乎意料的,大父并不是小申鹤幻想中的耋耄老人,而是一位青瞳少年,并且对方身上也佩戴着红绳,黑色长发还用红绳束起。


    单从外貌和身高判断,大父不应该叫大父,他看起来实在是太年轻了,分明就是位意气风发少年郎。


    可小申鹤看着对方为母亲把脉施针、又用小申鹤从未见过的药材熬煮成汤,让父亲喂给母亲。


    母亲的脸色慢慢红润了,以前来的医师都没有大父厉害。


    大父来了,父亲就像找到主心骨一样不再颓废,大父让去烧水就去烧水,让去收拾屋子就去收拾,父亲过去几日的手不释卷好像只是小申鹤的幻觉。


    小申鹤默默跟在大父身后,在房间里看大父为母亲把脉,大父并没有忽视她,而是摸了摸她的头。


    大父很温柔,就算说话对象是孩子也不态度傲慢:“你母亲写的信里喊你作阿鹤,我也可以这么喊你吗?”


    小申鹤当然同意,还像母亲教过的那样乖乖喊了一声“大父”。


    “阿鹤不怕,你母亲很快就会醒的。”


    “我相信大父,爹爹也相信大父。”


    少年仙人温和一笑:“谢谢你们。”


    “我有件事想要交给阿鹤,可以吗?”大父说。


    自觉被委以重任的小孩眼睛亮了,“好的!”


    “我想拜托阿鹤督促你父亲,让他好好打理自己——至少胡子是该剃了。”


    “嗯!爹爹的胡子也扎得我难受。”


    家庭变故巨大,小申鹤也惴惴不安,每当这时她就偷偷跑去书房,父亲看到了他就会抱起她一番安慰,怀抱很温暖,父亲的胡子却毛刺刺的。


    接到任务的小申鹤哒哒哒跑向父亲,将大父的吩咐完完整整转告。


    男人喜上眉梢,他知道这是爱人即将醒来的信号。


    日落时分,父亲去照看母亲,而大父在小申鹤的带领下走到了厨房。


    厨房里的很多食物已经放到变质了,由于母亲的病倒,父亲开始在铜雀庙和家之间奔波,无暇下厨,只好拜托邻居帮衬,这些天小申鹤都是要么吃东家饭要么吃西家米。


    大父听了,便先清理好厨房,然后带着小申鹤到邻居家借面粉。


    邻居家的明俊叔叔见到青瞳仙人很是惊讶:“你真的是重家方士?”


    “我名重鹤,此前居于山野不便与家人联系,阿鹤的满月礼我便只送了手链而未曾出面。”


    “我此方出山是为了阿珂的病。我已经听阿琛说了,多谢先生这些日子对我表侄女一家的照顾。”大父送了明俊叔叔一个红布小袋,里面是他画的平安符。


    明俊叔叔面色古怪地接过了,大概是因为大父长得年轻,用长辈的口吻说话有些好笑,又或者是他并未完全相信大父的话。


    明俊帮忙搬了一袋面粉到小申鹤家的厨房,主要是想看看碧霄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是来给重珂治病的,碧霄能看出对方的想法,便领着人去找了申琛。


    这些大人间的弯弯绕绕,小申鹤一概不知,小申鹤只知道明俊叔叔在和父亲聊过以后变得对大父非常客气,还把大父给的小布袋牢牢系在腰间。


    之后大父便转身走进了厨房,小申鹤也跟了进来。


    “阿鹤是想帮忙吗?”


    小申鹤默默点头,期待地看着对方。


    “你父亲知道了一定会很开心,让我想想有什么需要拜托你的……”大父开始思考起来,“阿鹤用过铰刀吗?”


    铰刀……剪刀?


    “啊…对,现在改叫剪刀了。阿鹤会用吗?”


    “会。”


    小申鹤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剪葱花。


    因为是汤面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所以小申鹤必须认真洗干净小葱,把葱叶剪得细碎,然后等待大父把面煮好。


    “阿鹤做得很棒。”大父毫不犹豫地给予鼓励,“再等一会儿面就做好了哦。”


    小申鹤踮脚看,目不转睛,以前她不被父母允许进厨房,怕她被伤到。


    但大父的想法不一样,他会详细认真地介绍小申鹤不了解的每一个东西,并且让小申鹤上手试——当然,是有他在旁保护的时候。


    如今小申鹤年龄还是太小了,碧霄便没有让她碰刀,只看着她剪了一小段葱花。


    小申鹤不知道厨房对于她来说也是极危之地,她只是惊叹于眼前看见的一切。


    大父不但擅长医术,也擅长厨艺,面粉在他手中没一会儿就变成光滑的面团,再抻一抻就成了长长的面条。


    水还没滚,但碧霄用筷子插进去后看到气泡便下了面,面条出锅后又过了一遍凉水——这是为了让面条更劲道。


    大父洗了两个碗,分别放入猪油、食盐等调料,然后用几勺面汤化开猪油,放入面条,最后让小申鹤踩在小凳上撒葱花。


    简单而香气十足的汤面就做好了。


    原来下厨是件赏心悦目的事。这是小申鹤当时的想法。


    大父从橱柜里找出了托盘,把灰尘洗掉。


    “阿鹤可以帮忙端。”小申鹤举手,母亲的病倒让她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碧霄没有拒绝。一来他发现申鹤的手很稳,遗传自母亲的巨力让申鹤端着多少碗面都感觉非常轻松。


    二来家庭的变故让孩子产生了不安,必须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比方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决策中,亦或者让孩子帮几个小忙。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不吝鼓励,更要用温和的态度和孩子进行对话。


    申琛看到女儿端来两碗面,大为感动,父亲和女儿久违地一起吃了饭,场面很是温馨。


    汤面的香气从此占据申鹤童年回忆的一角。


    长大后她想寻找当初的味道,却怎么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