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研制方便面

作品:《穿到古代后,我靠卖方便面发家致富

    “林葵,还睡啊,赶紧起来,该搬马车上的米面了。今天张掌柜从外商手里进了好多货,可有得忙。”


    门外传来“咚咚咚”的夺命敲门声,林葵不敢多睡,连忙起床应道:“来了,来了。”


    她揉着酸胀的太阳穴,脚踩在冰凉的地面上,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后便打了个寒颤。铜镜里出现一张陌生的脸:十六七岁的年纪,五官端正,浓眉大眼,但皮肤因营养不良而蜡黄,眼里有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疲惫感。


    她快速洗漱,整理衣着,裹紧身上的旧袄,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这一天的劳作。


    虽然瘦小,但她力气倒是很大,吭哧吭哧地随众人卸货,把粮面一袋袋地搬进库房,有序排列。


    这些日子张掌柜不在,把店交给周管家管理。搬完货后领头的看不惯她休息片刻,又安排她去筛米和麦子。粗重的竹筛在她手里左右颠簸,扬起的灰尘让她忍不住咳嗽。


    她机械地重复动作,脑子却在飞速运转。她来到这个朝代已经好几天了,每天都在做这些苦力活,让她不禁想起在现代干方便面食品质检的社畜生活。


    当时工厂接了一笔大单子,领导强制要求员工加班,于是在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好的情况下,她猝死在流水线上。


    再睁眼就穿到被家人卖来做苦力,同名同姓的林葵身上。回想原身的一生,从小爹早逝娘不爱。她娘好说歹说,恳求福海粮油店的张掌柜留下她做事,还好张掌柜心软答应留她试用几天。


    母亲临走之际对她恶狠狠道:“要是不成器被掌柜赶了出去,我就把你卖到花街。有了这笔钱,你弟弟才能去私塾上学,你是姐姐,怎能如此自私不帮帮弟弟。”


    说完,她又带上虚伪的笑容:“等家里有钱了再把你赎回来,你安心在这里做事罢。”


    林葵没有哭也没有闹,麻木地裹紧了身上的旧袄,像是认命般。


    原身遭遇的一切,不禁让她想起自己在现代的时候,父母说怕她乱花钱,让她把多数工资都上交给家里存着当作日后的嫁妆,未曾想有朝一日她向父母要回自己的钱,父母却捶胸顿足,哭着骂她白眼狼。


    “我把你生下来养这么大,你还好意思问我要回钱。钱已经给你弟弟买房娶媳妇用了,你若再逼我,我就死给你看……”


    这是何等的讽刺,穿越到古代更重男轻女的贫苦家庭,依旧被当作血包吸食。


    为了不被张掌柜赶出去,不被家人卖到花街,原身每日勤勤恳恳干活,但母亲对她没有丝毫关爱,又时不时地向她索要工钱。她一时想不开,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盼头,就悬梁自尽了。


    哎,比现代的自己还惨,林葵长吁了一口气。这种日子真是没劲透了,重来一世还是社畜中的社畜,她得想个法子扭转乾坤才是。


    午时,伙计们围坐在后院的石桌旁,啃着一块块硬得像是石头的面饼。


    林葵咬了几口面饼,味同嚼蜡,要是在这凛冽的冬日里吃口热乎乎的面条该多好。


    “嘿,林葵,发什么呆呢,快吃吧!”憨厚的伙计阿福见林葵在发呆,有手肘碰了碰她。


    “要是能吃碗热气腾腾的面就好了。”


    “哎,想什么呢,店里每天的活这么多,哪有时间做这个,而且面得现擀现煮,放干了也不行。”


    林葵知道他们是最底层的小工,只有上面的人才能吃上新鲜热食,她思索片刻说:“我想把面做成干的,存起来,想吃的时候用滚水一烫就可以吃。”


    阿福惊愕地瞪大双眼,仿佛她是一头怪物:“面都干了,再泡还能再吃吗?你是不是脑子糊涂了?”


    这个时代没有干面条这类东西,林葵垂下眼眸没有说话,但心理却又一丝希冀。虽然古代条件落后,没有现代的智能化机器,但她头脑里有丰富的食品知识,大学学的又是食品质检专业。


    虽说她主要是干质检,但方便面流水线上的岗位她都轮过,对方便面的制作过程熟悉的得不能再熟悉了。为何不充分发挥此特长,若是能研制成功,肯定会有市场。


    傍晚收工,她借口清理杂物,留在了堆满废弃陶罐和柴火的柴房里。她偷偷从今日筛出的碎小麦中,捧出一小把,用石臼捣得更碎,又偷偷舀了点水,小心翼翼地揉捏成团。


    她记得,现代方便面需要高筋粉,而古代的小麦粉筋度普遍偏低。她决定先用石磨将面粉反复研磨,尽可能提升面筋的含量和延展性。


    “林葵,你在这儿鬼鬼祟祟地干什么呢?”阿福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吓了她一跳。


    林葵早就想好被发现的借口,但见来人是阿福,她坦然道:“我在试验,看能不能做出一种更耐放,又好吃的面。”


    “我的姑奶奶!”阿福急得直跺脚,“你知不知道这一捧面值多少铜板?要是被发现你浪费粮食,非得扣你半个月工钱不可!”


    林葵却笑了,那笑容在昏暗的柴房里竟有几分明亮:“阿福哥,如果我成功了,以后咱们就再也不用吃冷冰冰的硬面饼了。”


    阿福显然没把她的话当真,无奈地摇摇头,嘱咐她自己当心别被发现,就离开了。


    夜深人静,柴房里透着一点微弱的光。她用几块断砖搭了个简易的炉灶,点燃了小半截蜡烛,将面团擀成薄片,用一把残缺的小刀仔细地切成细条,然后拉长折叠。


    她将面条铺在一块洗净的瓦片上,放在炉火旁用文火慢烘,模仿着现代的烘干工艺,不时翻动,控制着火候。


    这过程漫长而煎熬,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发。最终,她只做出了小小一撮金黄色的干面丝。她将它们小心地放入一个豁了口的瓷碗,冲入滚烫的开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她用筷子轻轻拨动时,那干硬的面丝竟真的在热水中舒展开来,恢复了面条的形态——虽然口感依旧粗糙不筋道,带着一股生面粉的味道,但那股热腾腾的面香,已经足以带给她希望。


    她捧着那碗还冒着热气的面,像捧着稀世珍宝。在这个时代,她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


    接下来的日子,林葵成了粮铺里最神秘的人。白天勤快地干活,晚上则钻进她的“秘密实验室”——柴房,与面粉、陶罐和柴火为伴。她利用质检员的专业知识,开始系统地分析古代的食材。


    首先攻克的是面饼。她发现,单一的小麦粉筋度不够,面条易断。她想到了复合粉,将目光投向了粮铺里那些不那么值钱的杂粮。


    她偷偷将绿豆粉、豌豆粉与小麦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反复试验。绿豆粉能增加韧性,豌豆粉则能让面条更滑爽。


    经过十几次失败,她终于找到了一个黄金比例。


    为了让面条能耐受油炸,她模仿现代的“复合压延”工艺,将面团反复揉搓、擀压、折叠,这个过程她称之为“打面”,足足要进行**次,直到面团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像一块上好的绸缎。


    接下来是脱水和定型,油是从厨房偷偷倒来的小半碗,她选择最原始的油炸方法。


    将面团切成大小均匀的细条,用两根筷子一绕一压弄出波浪纹,这不仅能增加面条的表面积,使其更容易脱水,也能在泡发时更快地吸收汤汁。


    她将面条放入微温的油锅中,用极小的火慢慢“逼”出水分,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油温稍高,面条就会焦糊。当面条炸至微黄,水分基本脱尽,变得轻盈酥脆时,她便迅速捞出沥油。


    蔬菜包就简单得多,从后山采来的蔬菜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烫熟后再晒干保存即可。


    她准备的有菌干和野菜干。


    酱包需要的程序和原材料太多,她暂时先不考虑制作。


    把面饼用开水泡软再倒出水,撒上蔬菜干,野葱浇上滚烫的热油,激发出葱香味,再添上盐和酱清,一道简易的葱油拌面就弄好了。


    她吃了一口,热泪盈眶,和现代的时候自己在家里做的味道差不多。


    一碗葱油拌面下肚,她连油汁都吸干,毕竟这是她穿越过来后吃到的第一种美食,还是自己做的。


    虽然现在方便面饼是做得比较好,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她不得不考虑——她没有本钱。粮、油、店铺等等,每一项都是庞大的开销,她只有这个技术,思来想去,只能与他人合作。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林葵把目标放在福海粮油店的当家人张齐全身上。听其他工人说,张掌柜对下人要求严苛,但赏罚分明,做得很好通常会提拔重用。


    她要做的,就是引起最上层领导人的注意力。


    几日后,张掌柜从外回来,林葵有意无意间在他面前让其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一次搬运米袋途中,从渗漏的米发现了掌柜新进的新米底部掺了陈米,及时为掌柜挽回损失;接着又利用现代食品质检专业知识,凭借简单的沉淀法,帮掌柜鉴别出劣质豆油。


    她用所学到的知识,为掌柜解决粮油店质量上的诸多麻烦,终赢得注意。


    张掌柜见她年纪轻轻竟有这般本事,便不让她继续干粗活,转而负责粮油店的质量把控,连带工钱都涨了不少。


    第一步已成功,接下来就是要把方便面饼宣传出去。她按往常的法子一共做了五个面饼,做好后用油纸包好,接着用热油浇上野葱制作葱油,全部准备就绪便都放在柜台角落。


    第二天,隔壁卖馒头的王大婶前来进面粉,闻到一阵香味,好奇地询问林葵是什么。林葵心里暗喜,王大婶平日最爱和人说道,刚好借她之口宣传出去。


    于是,林葵把从角落拿出一块面饼,笑呵呵道:“王大婶,这是我昨日自己做的面饼,你今日来得这么早想必还没吃早饭吧,就当我送与您吧!”


    “你这小姑娘心肠倒是好嘞。这面竟是弯的,当真稀罕。”


    林葵笑而不语,面饼用滚水一冲,找个盖子焖上片刻再倒出多余水分,又提前把准备好的葱油倒进去并加上盐和酱清。


    完全拌好后,面香混合着葱油香,弥漫整个店铺。


    王大婶瞠目结舌看着她的操作,接过面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我滴个乖乖啊,这面也太筋道了,真香啊!东边那家面馆做出的味道都远不及它!”


    林葵心中已是万马奔腾,但面上只是浅浅一笑:“您谬赞了,随手做的罢。”


    接下来,林葵把剩下的面饼送给店里几位客人,专留了一块面饼自荐给张掌柜尝尝,张掌柜边吃边称赞:“世间竟有如此美味之物,让人欲罢不能。林葵啊,你真是让人惊喜。对了,这面饼叫什么?”


    “叫方便面。”林葵浅浅一笑,不卑不亢答道。


    “好,好名字,的确很方便,不用煮就可以吃,面如其名呀。”张掌柜笑着捋了捋嘴边的小胡子。


    阿福也向她投来钦佩的眼神:“当初你和我说的时候,我还以为你是异想天开,没想到真成功了,厉害啊!”


    接下来,这个面饼在县城一传十,十传百,林葵自制的“方便面”很快就在百姓间传开了。


    面饼冲泡方便劲道十足,最适合那些早起做活无暇做饭的百姓、做苦力的商贩,只需一碗滚水,冬日里就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店里的员工也对林葵刮目相看,起初有些人还不服气她拿着高的工钱,以为她和掌柜之间有什么猫腻,眼下却不得不佩服她灵活的脑子。


    张掌柜见方便面的口碑在民间如此好,肯定有利可图,立刻让林葵批量制作,又涨了工钱。方便面每日每人限量售卖,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抢购一空。


    *


    福海粮油店的斜对面是江陵县较出名的醉玉楼,第二层楼上刚好可以看见店内忙进忙出的林葵。


    “知砚,你说的那个很好吃的方便面饼,就是这小女子做的?”一道慵懒的男声传来,含着浅浅的戏谑与调笑。


    顾知砚懒得搭话,他的同窗好友再接再厉道:“若是喜欢,便娶回家,准有口福,多好。”


    “砰”的一声,顾知砚放下茶盏,不耐烦道:“再多说废话,口无遮拦,我就把你扔下去。”


    好友嘻嘻一笑,立马转移话题:“哈哈哈哈,来,我们碰一杯,祝贺你上任。”


    “酒就不喝了,县衙里还有公务要处理,我喝茶。”


    顾知砚和他的这个朋友是同期科举入仕,他不久前被派任为江陵县的县令,恰好是朋友的故里,便受其邀约共饮一杯。


    两人一番寒暄,交涉公事后便回到各自府上。


    顾知砚走下酒楼,车夫立刻掀开车帘,手下的人递给他三块方便面饼:“大人,这是刚刚排队买到的面饼。”


    他“嗯”了一声,点点头,把面饼放入宽大的衣袖中。


    “驾——”马车行驶经过福海粮油店,车轮在地面发出骨碌碌的滚动声。


    透过车帘间隙,顾知砚看见林葵面带微笑,正热情地把包裹整齐的面饼递给排队的客人,他不禁用指腹摸了摸衣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