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雪径同归

作品:《大胤夜巡司

    神京,白鹿书院后山。


    雪霁初晴,天光澄澈如洗。山间松柏积雪未消,枝头偶有雪团簌簌滑落,砸在青石小径上,发出“噗”的轻响,旋即碎成细粉。晨光穿过林隙,在雪地上投下斑驳光影,如碎金铺地。远处书院钟声悠悠传来,清越入耳,与山涧流水声相和,竟成天然清律。


    林不觉缓步而行,左臂律骨隐有温润之感——自五片残片于正阳门前归一,承范匣共鸣,律骨重铸,他体内十二正经竟于一夜之间贯通大半。昨夜闭关,依《律武天书·通脉篇》导引,寒毒虽未尽除,但经脉已如江河初开,内息流转不息,举手投足间,竟有轻盈之感。


    他如今已是六品通脉境,虽未至圆融,却已可内力外放三寸,踏雪无痕亦非难事。但他刻意收敛气息,步履略显滞重,唯恐惊动旁人——夜巡司录事骤然成六品,必引朝廷侧目。更何况,律武司初立,树大招风。


    他今日未着夜巡司皂衣,只穿一袭素色棉袍,外罩青布直裰,发髻用木簪束起,倒似个寻常书生。唯有袖中律骨微鸣,如钟磬轻响,提醒他:律在身,非在鼎。


    他身后三丈,沈知微踏雪而来。


    她今日未着书院常服,换了一身月白交领襦裙,外披银狐斗篷,领口缀一圈细软白毛,衬得面容愈发清丽。手中未持书卷,只握一柄油纸伞,伞面绘着几枝寒梅,墨色淡雅。她步履轻盈,踏雪无痕,显是儒家五品“通脉境”已臻圆融。


    “林司正倒守时。”她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


    林不觉转身,拱手:“沈姑娘言重。唤我林不觉即可。”


    “律武司已立,司正之名,天下皆知。”沈知微走近,目光落在他左臂,似有所觉,“你……突破了?”


    林不觉一怔,随即苦笑:“瞒不过姑娘。”


    沈知微眸光微闪:“通脉境?”


    “初成。”林不觉坦然,“律骨重铸,经脉自通。但根基不稳,尚需调养。”


    沈知微点头,眼中掠过一丝赞许:“法家之路,以律为引,不假外物。你能在七日之内贯通十二正经,已属罕见。”


    两人并肩而行,踏雪上山。


    山径蜿蜒,两侧古柏参天,积雪压枝,偶有寒鸦掠过,啼声清越。沈知微步履轻盈,林不觉虽已通脉,却刻意收敛内息,步履略显滞重。她不动声色放慢脚步,与他并肩。


    “你可知,父亲为何助你?”沈知微忽然问。


    “为天下公道?”林不觉答。


    “不


    全然。”沈知微摇头,“儒门讲‘经权之道’。经者,常道;权者,变通。父亲助你,是因你守‘经’——律不可废。但若你日后以律为刃,滥杀无辜,父亲亦会阻你。”


    林不觉肃然:“我知。”


    “你可知,苏大人、赵将军为何助你?”沈知微又问。


    “为赤狼部冤魂?为边军军纪?”


    “亦不全然。”沈知微望向远方,“苏大人乃法家,重‘刑名’;赵将军乃兵家,重‘军律’。他们助你,是因你守‘律’之本——律为公器,非私刑。”


    林不觉默然。


    两人行至观澜亭。


    亭子建于山腰突出处,四面无墙,唯十二根朱漆圆柱支撑青瓦顶。亭中石案上,一炉松炭正燃,铜壶水沸,白气氤氲。案旁置两蒲团,一青一白,似早备好。


    沈知微收伞,拂去斗篷积雪,示意林不觉落座。


    “这是‘雪顶含翠’,今年头采。”她取茶罐,素手轻扬,茶叶如碧玉落壶,“以山泉煮之,可清心宁神。”


    林不觉盘膝而坐,蒲团微凉。他下意识以《律武天书》中“静脉诀”调息,内息如溪流绕体,竟觉四肢百骸通泰,连左臂寒毒都似被压制。


    水沸,茶香四溢。


    沈知微斟茶,动作如行云流水,无半分烟火气。茶汤澄碧,入口微苦,继而回甘,喉间似有清泉流过。


    “好茶。”林不觉由衷道。


    “茶如律。”沈知微轻啜一口,“初尝苦涩,久之回甘。若只求甜,便失其本。”


    林不觉点头。


    两人静坐,看山间云卷云舒。


    良久,沈知微忽然道:“你可知,律武司重建,最难处不在查案,而在——立信。”


    “立信?”


    “百姓畏权贵,信鬼神,却不信律。”沈知微目光清冷,“霍骁焚赤狼部,无人敢言;李玄真放噬心蛊,百姓自危。律武司若不能让百姓信‘律可护我’,便是空壳。”


    林不觉心头一震。


    “所以,你需做三件事。”沈知微放下茶盏,“一、速审霍骁案,昭雪赤狼部;二、开律堂,让百姓可诉冤;三、立律碑,刻律条于市井。”


    林不觉凝视她:“沈姑娘……可是为律武司谋划?”


    “非也。”沈知微唇角微扬,“我为天下人谋划。”


    林不觉默然。


    亭外,雪又悄悄下了起来,细密无声,将整座山裹入一片素白。


    两人静坐饮茶,无言胜有言。


    就在此时,林不觉袖中律骨忽生微鸣——非警兆,而是共鸣。


    他抬眼,望向山下。


    沈知微似有所觉:“你感觉到了?”


    “律骨有应。”林不觉低声道,“似有同源之物,在十里之内。”


    沈知微点头:“我正要说此事。”


    她从怀中取出一锦囊,打开,取出一枚青铜残片。


    残片约掌心大小,形制古朴,表面无铭文,却隐隐有律纹流转,与林不觉律骨同源!


    “云娘。”沈知微声音压低,“醉月楼琴师,其母为律武监司律使妾室。她弟弟死于桑水河,疑与尚宝监有关。此残片,是她从弟弟遗物中所得。”


    林不觉接过残片,指尖触之,律骨轰鸣如钟!


    刹那,他脑海中浮现一幕——


    桑水河畔,少年被推入冰河,手中紧握此片,口中喃喃:“律……不可灭……”


    “这是第六片?”林不觉声音微颤。


    “不知。”沈知微摇头,“但尚宝监乃皇室私库,藏天下奇珍。若律鼎有九片,余下三片,或在其内。”


    林不觉握紧残片,眼神如炬。


    他知道,


    律武司之路,


    才刚刚开始。


    午时,山下。


    林不觉与沈知微缓步下山。


    山径积雪已薄,露出青石本色。远处书院钟声再起,悠扬入耳。


    “林司正。”沈知微忽然停步,“有一事,需你亲查。”


    “何事?”


    “云娘。”沈知微望向他,“她愿助你,但需你亲往醉月楼。尚宝监戒备森严,唯有通过她,或可寻得线索。”


    林不觉点头:“我今晚便去。”


    沈知微从袖中取出一枚玉符,青玉雕成,形如律鼎:“持此符,可入白鹿书院藏经阁‘律典阁’。内有《尚宝监志》《皇室私库图录》,或可助你。”


    林不觉接过玉符,心头微动。


    他知道,


    这枚玉符,


    是白鹿书院山长亲授,


    唯有“律学传人”可持。


    而今日,


    她予他此符,


    与他同行。


    雪落无声,


    却似万民低语:


    法平如水,鼎正不倾。


    而皇城深处,


    紫宸宫东暖阁内,


    景元帝独坐御案之后,


    望着窗外漫天飞雪,


    低声自语:


    “父皇……


    你当年焚律鼎、斩律官,


    说是为了‘长生’,


    可你真正想要的,


    是不是……


    万律归一,唯你独尊?”


    他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随即被深深藏起。


    殿内,松炭青烟依旧笔直,


    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而远方,


    律武司衙门,


    正缓缓升起第一面青铜律旗。


    旗上铭文清晰:


    法平如水,鼎正不倾。


    喜欢大胤夜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