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荔湾暗影
作品:《大唢呐》 老乞丐惊惧的警告和那几片刻有“巫诅阴文”的竹简,如同两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陈亮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花城表面繁华似锦的市井之下,果然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且这股暗流,似乎与他所追寻的音律之道,乃至他怀揣的《玄音谱》残页,有着千丝万缕、却又凶险万分的关联。
“柳堤”、“荔枝湾”、“有水有古榕树的地方”……老乞丐仓皇离去前留下的这几个地名,像是一张模糊的藏宝图,更似一道染血的警示牌。陈亮没有贸然行动。省城的经历让他深刻明白,在敌友不明、深浅未知的陌生地界,冲动和好奇往往是催命符。他需要信息,需要更谨慎地评估风险。
接下来的几天,陈亮放缓了外出探索的步伐,更多时间留在平安旅社那间潮湿闷热的房间里调息养伤,巩固修为。左肩伤口已基本愈合,只留下一道深色的疤痕,内息在连日勤修不辍的运转下,愈发凝实浑厚,约莫恢复了七成左右。更重要的是,他对真气的掌控,尤其是那种内敛、隐匿气息的法门,有了更深的体会,虽达不到老乞丐那般近乎“空寂”的境界,但寻常人已很难察觉他体内潜藏的力量。
他并未放弃调查,而是改变了策略。他不再漫无目的地游荡,而是有选择性地出现在一些消息灵通又不易引人注目的场所。比如,码头附近专做苦力生意的廉价茶馆,城隍庙前听说书人讲古的露天广场,或是那些经营到深夜、三教九流混杂的粥粉面档。
他沉默寡言,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要一壶最便宜的凉茶或一碗寡淡的白粥,耳朵却像最灵敏的雷达,捕捉着周围食客、摊贩、力工们的闲聊。他不再直接打听“怪事”或“高人”,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乞丐提到的那几个地名上,留意任何与之相关的琐碎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下来,零碎的信息逐渐汇聚,拼凑出一些模糊的轮廓。
在码头茶馆,他听到几个老船工呷着劣质白酒,唏嘘着“荔枝湾”的老榕树如何“成精”,晚上路过能听到树上有人哭,还有人说几十年前那里淹死过一整个戏班子,冤魂不散。言语间多是无稽之谈,但“戏班子”、“淹死”这些词,让陈亮心中一动,联想到了百乐门的小蝶。
在城隍庙前,一个牙齿漏风的老说书人讲到前朝旧事,提及“柳堤”曾是官家小姐投河自尽的高发地,阴气极重,早年还有“河漂子”捞不完的传闻,后来请了道士做法事,才消停了些,但老一辈人晚上还是不愿去那边。
这些市井传言真伪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