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蒸汽机突破

作品:《在造大明

    第三百七十三章 蒸汽机突破——工业心脏


    崇祯十年的初春,北京城外的西山脚下,一座被高墙环绕、戒备森严的庞大建筑群内,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变世界面貌的风暴。这里是大明帝国科学院的机械实验场,与其说是工坊,不如说是一座为未来而建的圣殿。空气中弥漫着煤炭燃烧的独特气味、热油的焦香,以及金属被切割打磨时发出的尖锐嘶鸣。


    崇祯皇帝朱由检褪去了龙袍,换上了一身利落的藏青色工装,正与帝国科学院院长宋应星、以及从南方紧急召来的机械天才、官拜工部员外郎的王徵,一同围在一个巨大的、泛着暗沉金属光泽的怪物身旁。


    这怪物,便是根据崇祯提供的“纽科门式”原理,结合大明顶尖工匠技艺,历时数年,耗费巨资,历经失败无数,才最终打造出的实验型蒸汽机。它庞大而笨重,主体是一个高达一丈有余的巨型锅炉,连接着粗壮的汽缸和活塞,复杂的杠杆与齿轮结构盘根错节,像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


    “陛下,万金之躯,实在不宜亲临此地,此处油污遍布,水火无情,万一……”宋应星看着皇帝袖口沾染的油渍,忧心忡忡地劝谏道。这位毕生致力于“格物致知”的大学者,如今脸上写满了疲惫与兴奋交织的痕迹,眼中有血丝,却闪烁着年轻人般的光彩。


    崇祯摆了摆手,目光死死盯住锅炉上方那个简陋的压力计,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宋卿,朕若不来,如何知道这‘工业心脏’是否真的开始跳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将是我大明超越汉唐,真正迈向千古未有之强盛的起点!朕必须亲眼见证。”


    他转过头,看向一旁神情专注、甚至有些痴迷的王徵:“王员外郎,你根据朕的草图,改进了这个冷凝分离装置,效果如何?”


    王徵猛地回过神,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陛下圣明!臣……臣只是依陛下点拨的‘提高热效’之原理,将冷凝环节与汽缸分离。以往纽科门机,汽缸既要加热又要冷却,大量热能徒耗于反复加热缸体,效率低下,如同老牛破车。如今,我们将冷凝器独立出来,汽缸可始终保持高温,每次蒸汽做功,效力至少可提升三成!若锅炉压力能再提升……”


    他的手指颤抖地抚摸着那些冰冷的铜管和阀门,如同抚摸情人的肌肤。“只是,陛下,这密封仍是难题,高压之下,蒸汽泄漏如影随形。还有这锅炉,若要产生足够推动大型机械的压力,对钢板韧性与铆接工艺要求极高,目前我们的工艺,已是极限……”


    崇祯点了点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其中的技术鸿沟。这不是简单的抄图纸,而是从材料到工艺的全方位挑战。他能提供原理和方向,但具体的工艺突破,需要宋应星、王徵以及成千上万工匠的智慧、汗水,甚至鲜血来填补。


    “极限,就是用来突破的。”崇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朕知道很难。但再难,也比不上我大明百姓在饥荒中易子而食难!再难,也比不上我大明将士在辽东用血肉之躯抵挡鞑子铁骑难!这蒸汽之力,看似无形,实则有雷霆万钧之势。它若能驱动抽水机,便可解矿区积水之苦,让深层矿藏重见天日;它若能牵引织机,则我大明布匹可衣被天下;它若将来能推动舟车……则万里之遥,旦夕可至!”


    他描绘的蓝图,让宋应星和王徵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们仿佛看到了矿井深处,巨大的蒸汽水泵轰隆作响,将地下水抽干;看到了纺织工坊里,成千上万的纱锭在蒸汽的驱动下飞旋,效率百倍于人工;甚至看到了无帆无桨的钢铁巨舰,劈波斩浪,驰骋于万里海疆。


    “陛下……真乃神人也!”王徵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热泪盈眶,“臣等……必竭尽驽钝,死而后已!”


    “起来。”崇祯亲手将他扶起,“朕不要你们死,朕要你们活着,看着这钢铁巨兽,如何为我大明拉出一个煌煌盛世!开始吧!”


    命令下达,整个工坊瞬间进入一种极致的紧张状态。巨大的燃煤锅炉早已烧得滚烫,工人们汗流浃背,按照反复演练的步骤,扳动阀门。一股灼热的白汽带着刺耳的嘶鸣,从泄压阀口喷出,随即被主阀门引导,涌入巨大的汽缸。


    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聚焦在那根连接着活塞的巨大横梁上。


    一秒,两秒……寂静中,只有蒸汽在管道内奔流的闷响和锅炉燃烧的噼啪声。


    突然!


    “动了!动了!”一个眼尖的年轻工匠失声惊呼。


    那根沉重的横梁,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推动,发出“嘎吱……嘎吱……”令人牙酸的摩擦声,极其缓慢,却又无比坚定地,开始向下摆动!紧接着,通过复杂的杠杆和曲轴结构,连接在另一端的飞轮,开始艰涩地转动起来!


    一开始,它慢得如同蜗牛,每一次转动都似乎用尽了全力,金属构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发出痛苦的呻吟。活塞在汽缸内的运动,伴随着有节奏的“嗤……嗤……”的排气声,那是分离式冷凝器在努力工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加大气压!保持进汽稳定!”王徵冲到控制阀前,亲自操作,额头青筋暴起。


    锅炉房的工匠们拼命添煤,鼓风机全力运转,炉膛内的火焰从暗红变为灼目的亮黄色。压力计的指针,颤抖着,一点点向上爬升。


    飞轮的速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从缓慢的蠕动,到稳定的旋转,再到发出“呼呼”的风声!


    成了!真的成了!


    这台粗糙、笨重、噪音巨大、效率低下的原始蒸汽机,在这一刻,宣告了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它输出的机械力量,或许还抵不上十匹健壮的马匹,但其意义,远非任何畜力可比。它不知疲倦,力量恒定,只要煤炭充足,就能昼夜不息地工作。


    工坊内,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匠们、学者们,不顾满脸的煤灰和油污,相互拥抱,跳跃,许多人激动得跪倒在地,亲吻着这片诞生了奇迹的土地。


    宋应星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今日,天时在我大明,地气因陛下而聚,材美工巧,集于此处!此物之功,可敌万千人力,真乃国之良器,社稷之福啊!”


    崇祯没有欢呼,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感受着脚下地面传来的轻微震动,听着那单调却充满力量的机械韵律,眼中闪烁着无比复杂的光芒。有喜悦,有自豪,但更深处的,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沉重责任感。


    他知道,这头名为“工业”的巨兽已经被唤醒。它既能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与力量,也必然伴随着残酷的原始积累、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无休止的欲望扩张。如何驾驭这头巨兽,让它服务于“天下为公”的理想,而非沦为新的剥削工具,将是他,以及这个新生的大明帝国,必须面对的终极考题。


    “记录数据。”崇祯的声音压过了欢呼,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热效率、输出功率、煤耗、各部件磨损情况……所有细节,一字不漏。这只是个开始,我们要造出更小、更强、更可靠的蒸汽机。它首先要用在西山煤矿,解决排水问题,让产量翻番!然后,是纺织,是冶炼,是交通……”


    他转向激动不已的王徵和宋应星,目光灼灼:“朕要成立‘皇家蒸汽机公司’,由你二人总揽。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攻克材料与工艺难关。朕不管花多少钱,用多少资源,朕只要结果——十年之内,朕要看到蒸汽机在我大明的矿山、工坊里,变得像水车一样普遍!”


    “臣等,遵旨!”宋应星和王徵轰然应诺,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离开喧嚣的工坊,崇祯在严密护卫下返回紫禁城。御书房内,那份关于南洋种植园“糖与血泪”的奏报依然静静地躺在龙案上。一边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蒸汽轰鸣,一边是充斥着原始剥削的血腥压榨,这巨大的反差,像冰与火同时灼烧着他的神经。


    内侍太监王承恩悄无声息地送来参汤,看着皇帝紧锁的眉头,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工坊那边……可是不顺?”


    崇祯端起参汤,却没有喝,望着窗外暮色中巍峨的宫墙,缓缓道:“顺,很顺。顺得让朕……有些害怕。”


    王承恩不解:“皇爷,这是天大的喜事啊,何怕之有?”


    “承恩啊,”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也带着一丝超越时代的清醒,“力量本身,并无善恶。但驾驭力量的人心,却如深渊,难以测度。朕今日放出的,是一头能拉动整个世界的巨兽。若导向正途,可开万世太平;若失控……其破坏力,恐怕比十个努尔哈赤加上皇太极,还要可怕百倍。”


    他顿了顿,目光重新变得锐利如刀:“所以,我们必须更快地向前跑,用更先进的制度、更清明的吏治、更开化的教育,去驾驭这力量。同时,也要用这力量,去扫清那些肮脏的、落后的、吃人的东西!南洋的事,必须尽快解决!”


    王承恩似懂非懂,但感受到皇帝语气中的决绝,连忙躬身:“皇爷深谋远虑,奴婢万万不及。”


    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崇祯并未大肆宣扬蒸汽机的成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科学院在“火力机械”方面取得了一些“微末进展”。他的注意力,似乎完全被另一份奏章所吸引。


    那是首辅温体仁牵头,一众守旧官员联名上奏的折子,内容直指南洋种植园之事,但角度却极为刁钻。他们绝口不提“猪仔”贸易的惨状,反而大肆渲染此举如何“与民争利”、“有伤皇上仁德之名”,甚至危言耸听地声称,若严厉整顿,恐致南洋动荡,影响朝廷每年数十万两白银的“贡献”。


    “……陛下,南洋商贾,虽行事或有不当,然其心亦是为国谋利。且那些土着蛮夷,性情懒惰,不服王化,若无严加管束,如何肯安心劳作?若依沈廷扬、郑鸿逵所奏,严加限制,只怕商贾离心,税源枯竭,于我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啊!”温体仁声音恳切,一副老成谋国的模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崇祯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他心中冷笑,温体仁这老狐狸,果然跳出来了。南洋的暴利,显然也滋养了他们在朝中的代言人。这些人,为了银子,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良心和无数同胞的血泪一起秤斤论两地卖掉。


    “温先生。”崇祯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朕来问你,你口口声声的‘民’,是那些被诱骗绑架、抛尸海外的无辜百姓,还是那些靠着吸食人血馒头富可敌国的豪商巨贾?”


    温体仁脸色一白,连忙道:“陛下明鉴,老臣所言,乃是朝廷大局,乃是……”


    “大局?”崇祯打断了他,猛地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过殿中每一个官员,“朕的大局,是大明的江山永固,是亿兆黎民的安居乐业!不是几个蠹虫的荷包充盈!朕再问你们,若今日朝廷可以为了银子,坐视南洋同胞为奴为畜,他日,是否也能坐视尔等,乃至天下百姓,在更强大的力量面前,沦为猪狗?!”


    他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股凛冽的杀意:“朕告诉你们!这绝不可能!大明,是天下人的大明,不是豪商劣绅的大明!南洋的规矩,必须改!而且要快!谁敢再以‘大局’‘利益’为名,行残民敛财之实,朕的刀,还没生锈!”


    他看向兵部尚书李邦华和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李尚书,拟旨!着令南洋水师分舰队,即日起巡航南洋各岛,遇有虐待华工、抗拒朝廷法令者,无论涉及何人,有权先行扣押,严惩不贷!李若琏,你派得力人手,持朕令牌,赴南洋暗访,将那些罪大恶极之辈,给朕一个个揪出来!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脖子硬,还是大明的王法硬!”


    “臣遵旨!”李邦华和李若琏朗声应道,声音中气十足。


    温体仁等人面如土色,噤若寒蝉,再不敢发一言。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位年轻的皇帝,手中掌握的力量和心中的决断,远非他们所能揣度。他不仅要有能拉动世界的“力”,更要有能规范这“力”的“理”与“法”。


    退朝后,崇祯独自登上午门城楼。远处,西山的方向,似乎仍有若有若无的白烟升起。那是工业时代的第一缕炊烟。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同时闻到煤炭燃烧的烟火气,和遥远南洋传来的、夹杂着甘蔗甜香与血腥味的咸湿海风。


    “力与理……科技与制度……扩张与底线……”他喃喃自语,“这才是真正的‘再造大明’。路,还长得很呢。”


    但他的眼神,已然无比坚定。既然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便只能,也必将,一往无前。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