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北疆大学

作品:《在造大明

    第三百七十一章 北疆大学——冰城学府


    崇祯9年,夏。


    京师的热浪被燕山山脉阻挡,化作湿润的水汽,也无法驱散紫禁城深处那份关乎帝国未来的沉重与激情。崇祯与徐光启并肩立于煤山万春亭,目光越过碧波荡漾的太液池,投向北方天际线。那里,是帝国的新边疆,是冰与雪的故乡,也是未来与希望的田野。


    “朕昨日又收到北疆都护府的捷报,”崇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振奋,“黑龙江下游,我军堡寨已连成一线,罗刹人的哥萨克探险队再难深入腹地。朕意,此时当以文治巩固武功,不能只做一时的驱赶。”


    徐光启抚着长须,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灼热光芒。“陛下圣明。臣亦在思忖此事。昔年周天子封建诸侯,以屏藩王室。我大明如今于北疆,亦当行此道,然非裂土建邦,而是以学馆、工坊、商市为基,化夷为用,化边为腹。”


    这便是今日二人登高的缘由。崇祯的眼中,浮现的并非单纯的校舍楼宇,而是一座城市的胚胎,一个文明的灯塔。


    “朕想,此地不应只叫‘都护府’,”崇祯缓缓开口,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征询,“它当有一个新的名字。一个象征新生、象征坚固与新生的名字。”


    徐光启闻言,面露思索之色。北疆,那是冰封万里,白雪皑皑之地。如何为这样一片苦寒之地命名,方能彰显帝国的意志与气魄?


    “不如,称之为‘盛京’?”徐光启试探着提议,“取‘盛世京畿’之意,寓意我大明疆域,以此为盛。”


    崇祯摇了摇头,唇边露出一丝笑意:“盛京已有旧都,易生混淆。朕想到的,是它的特质。那里终年冰封,却也因此坚硬如铁。朕想叫它……‘冰城’。”


    “冰城?”徐光启咀嚼着这两个字,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笑,“妙!妙不可言!冰,象征其地之寒,亦象征我大明意志之坚。城,则意味着它不再是无人的荒野,而是一座有秩序、有温度、有人才的城池。陛下,此名甚好!冰城!”


    “好,便叫冰城。”崇祯一锤定音,“朕意,就在冰城设一所学府,为我大明经略北疆、乃至整个东北亚储备人才。朕称之为……‘北疆大学’。”


    徐光启的笑容愈发灿烂,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北疆大学……陛下高瞻远瞩!此举非同小可。臣以为,此大学当设数个实用之学系,不必拘泥于传统经史子集。”


    “先生所言极是。”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朕要的,是能直接为冰城、为北疆、为帝国边疆服务的学问。朕想,至少要有四个学部。”


    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采矿冶金部。冰城地下,朕已探知有巨量的煤矿与铁矿,更有铜、金等矿藏。朕要培养自己的矿师、冶师,不能事事依赖格物院的专家千里迢迢赶去。他们要学会勘测、开采、冶炼,把地下的财富挖出来,变成枪炮和铁轨。”


    徐光启接口道:“其二,寒地农务部。虽天寒地冻,但总有可耕种之地。臣听闻西洋有耐寒作物,更有改良土壤之法。此学部,当研究如何在北疆大面积种植粮食,让戍边将士与移民能自给自足,不再仅仅依赖内地输血。”


    “善!”崇祯赞许地点头,竖起第三根手指,“其三,土木工程与营造部。一座新城的崛起,需要无数道路、房屋、桥梁、堤坝。朕要他们学会修筑能抵御百年风雪的坚固建筑,学会勘测地形,绘制精确的舆图。朕还想着,未来若技术成熟,或许还能在冰城见到冒着黑烟的‘铁马’(火车)。”


    徐光启的眼中也燃起了火焰:“其四,便是边政与语言学部。与蒙古、女真诸部的交往,不能只靠刀剑。我们要培养通晓他们语言、习俗、法律的官员和学者。既要能教化他们,也要能洞察他们的内心。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正是!”崇祯激动地一挥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的景象,“朕会下旨,从全国选拔聪慧寒门子弟,给予官费,送入冰城。同时,朕也会派遣使者,去寻找那些愿意为学而来的外邦学者。朕听说,南洋有位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精于天文历法与火炮之学,还有几位来自更远西方的工匠,皆可聘为讲师。朕要告诉天下人,无论出身,无论族裔,只要有才,冰城大学便为其敞开大门!”


    ……


    光阴荏苒,冬去春来。


    两年后,冰城。


    昔日荒芜的江边空地上,一座崭新的城市雏形已然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里冒出滚滚黑烟,那是京沈铁路的终点站——冰城站正在日夜施工。宽阔的街道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两旁是整齐划一的砖石结构房屋。


    而在这座新城最醒目的位置,一座占地广阔的学府建筑群,正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里没有森严的门墙,也没有肃穆的古柏,一切都显得新潮而充满力量。主教学楼采用红砖砌成,拱券式门窗和巨大的玻璃窗,充满了异域风情,却又与周围的冰雪世界格格不入,却又无比和谐。这就是大明帝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北疆大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今天,是北疆大学首届开学典礼。


    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以及部分被选拔而来的蒙古、女真部落的优秀青年,穿着崭新的统一校服,汇聚在大学的中轴广场上。他们脸上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身处异乡的忐忑。


    广场前方,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大明皇帝朱由检身着常服,与几位重臣并肩而立。他的身旁,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神情矍铄的老者,正是新任北疆大学校长,前翰林院编修,因力主开发北疆而被罢官,又为崇祯慧眼识珠的李慕白。另一侧,则站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身穿中式长衫,神情严肃,他是被崇祯以“客卿”身份聘请来的普鲁士矿业工程师,冯·施泰因。


    “诸位同学!”崇祯的声音洪亮而充满磁性,瞬间压下了全场的嘈杂。他环视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充满求知欲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激情。


    “你们或许会疑惑,为何朝廷要将一所大学,建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为何不远千里,从京城,从江南,把你们送到这里。”


    他顿了顿,指向远方连绵的雪山和脚下坚实的土地。


    “因为,这里,就是大明帝国的未来!朕不要这片土地,仅仅是地图上的一块冻土。朕要它,成为帝国跳动的心脏之一!”


    “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等待你们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发掘;这里有无垠的黑土地,等待你们用科学的道理去耕耘;这里有通往世界的商路,等待你们用智慧去开辟!”


    “你们中的许多人,出身寒门。朕告诉你们,自古寒门出贵子,但贵子不能只靠科举。朕要为你们开辟一条新路!一条用双手和大脑,建设国家,也成就自我的康庄大道!”


    “朕也看到了一些来自边疆部落的同学。朕同样告诉你们,大明尊重你们的文化,但更希望你们能掌握先进的知识。当你们学会了如何让牛羊产出更多奶,如何让庄稼在寒冷中生长,如何与内地的同胞更好地沟通合作,你们将成为自己民族的骄傲,也将赢得整个帝国的尊重!”


    “所以,从今天起,忘记你们过去的身份,无论是书生还是牧人。从今天起,你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疆大学的学生!你们的使命,就是在这里学习、钻研、成长,然后回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去建设,去开拓,去守护!”


    “朕在此立誓,凡毕业于此校,愿为帝国效力者,朕必不吝爵禄,委以重任!朕要你们成为大明的工程师、农学家、地质学家、外交家!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


    崇祯的演讲,没有半点虚文假饰,全是实实在在的许诺与期望。滚烫的话语,点燃了在场所有青年的心。他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吾皇万岁!大明万年!”


    李慕白校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一座大学,一所工厂,一座城市,这三者合一,将彻底改变北疆的未来。而那位来自普鲁士的冯·施泰因先生,更是对着崇祯深深鞠了一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皇帝陛下,您……您不是在办一所大学,您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荣幸。”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心中一片火热。


    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冰城大学,是楔入冻土的第一枚钢钉,是点亮荒原的第一盏明灯。它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古老帝国在新时代破茧重生的决心。


    远方的铁路线上,一列满载着矿石和移民的火车,正喷着白雾,缓缓驶来。汽笛声悠长,仿佛在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帝国的獠牙,已然锋利。而文明的光芒,正试图照亮每一寸土地,无论它是温暖的南方,还是冰冷的北疆。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