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饭凉了,但锅还烫着

作品:《禁睡区

    那口悬于江心岛中央的破铁锅,锅中翻滚的已不再是凡俗的米粥。


    它成了某种概念的具象,一种名为“人间烟火”的执念聚合体。


    那股浓郁的香气,无视风向,无视距离,以一种违背物理常理的方式,开始向整座城市渗透。


    它并非气味,更像是一种讯息,一种直接叩响灵魂深处的记忆。


    深夜两点,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区。


    值夜班的护士李晓燕正靠在护士站的椅子上打盹,身心俱疲。


    这个“禁睡”的时代,睡眠是最大的奢侈,也是最致命的毒药。


    他们这些医护人员,只能依靠咖啡、浓茶和意志力,在清醒的边缘苦苦支撑。


    忽然,她鼻翼微动,眼皮在沉重的疲惫下颤抖着睁开。


    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正钻入她的鼻腔。


    不是消毒水的刺鼻,也不是病人身上混杂的药味,而是一种……极其遥远,又无比熟悉的米粥香。


    这香气醇厚温润,像是母亲在冬日清晨,守在灶边小火慢熬了一整夜的成果。


    李晓燕恍惚了一下,以为是自己过度疲劳产生的幻觉。


    可当她环顾四周,发现几个还能活动的病患家属,也正抽动着鼻子,脸上露出和她一般无二的迷茫神情。


    “什么味儿……好香啊。”有人轻声呢喃。


    香气越来越浓,仿佛不是从外面飘进来的,而是直接从每个人的记忆深处蒸腾而出。


    李晓燕的舌根处,竟莫名泛起一丝淡淡的、带着微甜的米汤滋味。


    她的身体不受控制地站了起来,眼神空洞地走向茶水间。


    她从柜子里取出一只干净的空碗,又拿起一把汤勺,对着空无一物的碗,做出一个舀东西的动作。


    她将那勺“空气”小心翼翼地盛进碗里,然后将碗轻轻放在了窗台上。


    “给你留着。”她下意识地,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


    话音落下的瞬间,一滴滚烫的泪珠毫无征兆地从眼角滑落,砸在手背上。


    她为什么流泪?


    她自己也不知道。


    只是脑海深处,猛地闪过三年前的画面——那时她还是一名志愿者,在遍布城市的“守温点”里,用注射器和软管,亲手给十七个因误入睡梦而陷入深度昏迷的人,喂下维持生命的流食。


    那是一种绝望的、机械的重复。她喂的不是饭,是渺茫的希望。


    就在这时,身后监护病房内,一台心率监测仪的蜂鸣声忽然变得平稳有力。


    李晓燕猛然回头。


    病床上,那位已经昏迷了半个月、生命体征持续衰弱的老人,竟缓缓睁开了浑浊的双眼。


    他的嘴唇干裂,喉咙里发出嘶哑的气音,但吐出的第一句话,却清晰无比。


    “好香啊……像我妈年轻时候,煮的那锅粥。”


    同一时间,城中村一处废品回收站的角落里,一辆积满灰尘、电瓶早已报废的蓝色旧电动车,车头灯突然微弱地闪烁了一下。


    “嘀”的一声轻响,液晶仪表盘竟奇迹般地亮起,显示出满格的电量。


    下一秒,后轮电机无声转动,这辆被遗忘的“僵尸车”,自动脱离了纠缠的废铁堆,调转车头,沿着一条熟悉的路径,缓缓向巷子外驶去。


    车筐空空如也,后座上的外卖保温箱也空着,箱盖却在行驶中时不时地“咔哒”一声,轻微震动,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骑手,在习惯性地开合,检查着并不存在的订单。


    它驶过街角那家二十四小时便利店。


    打着哈欠的店员看见这辆无人驾驶的电动车,非但没有惊恐,反而像是早有预料般,默默地从蒸笼里取出一杯滚烫的豆浆,放在了店门口的台阶上。


    电动车在台阶前停顿了片刻,车灯闪了闪,像是在致意,然后继续前行。


    最终,它驶回了那栋破败的筒子楼下,停在了林小树曾经住了许多年的那个单元门口。


    车灯对着那扇紧闭的铁门,快速、连续地闪了三下。


    那是骑手间通用的暗号,意思是:“我到了,下来取餐。”


    三下闪烁之后,仪表盘上的满格电量瞬间清零,车头灯彻底熄灭,整辆车仿佛被抽走了最后一丝力气,静静地停在那里,再也无法启动。


    三楼的某个房间里,那位曾被林小树帮助过的主妇,正被一阵锅碗瓢盆的异响惊醒。


    她走进厨房,骇然发现,那口祖上传下来的、被烟火熏得漆黑的铁锅,此刻竟在冰冷的灶台上微微震动,锅底一层厚厚的锅灰,正像活物般缓缓蠕动,勾勒出三个歪歪扭扭的字迹。


    树来过。


    她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拿起抹布去擦。


    可那字迹像是烙印在铁锅的灵魂里,越擦拭,颜色反而越深,最后变得漆黑如墨。


    当晚,她心神不宁地为家人做饭。


    米饭下锅,她刚拿起锅铲,那锅铲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握住,自行在锅里翻炒起来。


    一下,两下,三下。


    节奏、力道、角度,都与当年那个总是饿着肚子的年轻人,来店里帮工时的模样,分毫不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她的儿子仰着头,天真地问:“妈妈,那个总说自己没吃饱的叔叔,是不是变成灶王爷了?”


    她没有回答,只是在饭菜出锅后,默默地多盛了一勺米饭,用一只小碗装着,放在了厨房的窗台上。


    第二天清晨,那碗饭不见了。


    窗台的灰尘上,留下了一圈小小的、湿润的脚印,一路延伸向窗外,消失在初升的朝阳里。


    奇迹,如涟漪般扩散。


    康复中心那块刻着“死线”的石碑前,林小树衣角化作的那株稻芽,在一夜之间疯长。


    清晨,前来晨练的老人们惊奇地发现,石碑周围已经蔓延成一片小小的稻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头。


    更诡异的是,每一株稻穗弯曲垂落的方向都惊人地一致,共同拼凑成一个模糊的箭头,指向了市区某幼儿园的方向。


    园方接到消息,将信将疑地顺着箭头所指的方位挖掘。


    没挖多深,一只烧制得极其粗糙的陶碗,便从湿润的泥土中被掘了出来。


    碗的内壁,用针尖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小名字。


    园长辨认了许久,才认出,那些都是在“禁睡”时代初期,参与官方“反向施食”实验,自愿献身沉睡的初代志愿者。


    而在碗底,则刻着一行更小的字,笔锋决绝:


    “我们吃过了,轮到你们活着。”


    那天午休,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件让所有老师都无法理解的事。


    所有的孩子,都像是被提前约定好了一样,自发地将自己的午餐留下最后一口,然后小心翼翼地堆放在操场的中央。


    米饭、肉块、蔬菜、水果……很快,就汇聚成了一座五彩斑斓的、微型的饭山。


    夜色再次笼罩城市。


    江心岛岸边,那块光滑的石头上,叠放整齐的蓝色外卖服无声地融化了。


    布料的纤维渗入石缝,与泥土融为一体,化作一片青翠的秧苗。


    当第一株水稻的嫩叶彻底舒展开时,寂静的夜空中,飘来一声极轻的电子提示音。


    三短,一长。


    那是“幽冥食录”派发新订单的独有声响。


    这一次,没有骑手听见。


    唯有岸边的芦苇丛,在无风的江畔齐刷刷地向着同一个方向摆动,仿佛无数人同时低头,看向了掌心那张并不存在的订单。


    千里之外,陈三皮的老家山村。


    独居的老母亲在睡梦中,忽然听见了院门被推开的“吱呀”声。


    她看见自己的儿子推门进来,还是那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冲锋衣,只是脸上不再有疲惫和焦虑。


    他肩上挎着那个熟悉的保温箱,手里还拎着一个饭盒,笑着对她说:“妈,我吃饱了,你放心睡吧。”


    老人猛地从梦中惊醒,泪流满面。


    她爬下床,踉跄着走到厨房,发现灶台上那锅早已冰凉的白粥,此刻竟被人重新热过,正冒着腾腾的热气。


    黎明,城市苏醒。


    经历了一夜光怪陆离的梦境与现实交织,人们在醒来时,不再像往常那样被对“入睡”的恐惧所攫住。


    空气中似乎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宁,每个人的舌尖,都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米粥清香。


    一个念头,像一颗被深埋入土壤的种子,在无数人的心中,悄然萌发。


    城东的一条老街上,一家开了几十年的早餐铺,老板像往常一样,揉着惺忪的睡眼,拉开了卷帘门。


    他开始熟练地和面、烧水、准备一天的食材。


    只是今天,他的动作里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迟疑。


    喜欢禁睡区请大家收藏:()禁睡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