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编写《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
作品:《烽火锻山河》 总部的命令像一剂强心针,让独立团军工车间的所有人都充满了干劲。李铮将车间的生产任务进行了重新调配,抽调出一半的技术骨干专门负责手册编写,同时要求剩余人员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确保编写手册和日常生产两不误。一间原本用于存放原料的大库房被清理出来,改成了临时编写办公室,里面摆放着十几张简陋的木桌和长凳,墙上挂满了图纸和表格,地上堆着厚厚的笔记本和资料,整个办公室弥漫着一股油墨和纸张的气息。
“同志们,编写《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是总部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对整个抗战事业的责任。”李铮站在办公室中央,对着编写团队的成员们说道,“这份手册不仅要记录我们的技术和经验,更要让其他根据地的同志能照着做、用得上,所以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准确无误。现在,我来分配一下具体任务。”
李铮拿起一份事先拟定好的分工清单,继续说道:“吴博士,你负责整体框架的设计和技术审核,确保手册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陈婉儿同志,负责‘弹药制作’和‘化工原料提取’章节,包括烟雾弹、手榴弹、火药制作以及土法提取硫磺、硝酸等内容;徐小眼同志,负责‘零件加工’和‘武器组装’章节,重点记录轻机枪、步枪等武器的零件加工工艺、精度要求和模块化组装流程;王大山同志,负责‘设备维护’和‘动力系统’章节,包括柴油机、机床、水车的维护方法和电力供应的相关经验;另外,抽调两名老技工负责‘土法炼钢’章节,两名负责‘技工培训’章节,我来负责统筹协调和最终审核。大家有问题吗?”
“没有!”众人齐声回答,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任务分配完毕后,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办公室里立刻响起了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偶尔传来几声低声的讨论。陈婉儿坐在桌子前,面前摊着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她研发烟雾弹、改进榴弹时的每一个实验数据和操作步骤。她一边回忆,一边认真书写,时不时停下来,拿出之前的实验记录核对数据。
“婉儿同志,你这里写的烟雾弹原料配比是硫磺35%、硝石35%、锯末20%、木屑灰5%、黏土5%,这个比例在不同湿度环境下需要调整吗?”旁边负责协助她的技工问道。
陈婉儿抬起头,想了想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同地区的湿度不同,锯末和黏土的吸水性也不一样,湿度大的地方,黏土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1%-2%,防止发烟剂受潮;湿度小的地方,可以减少黏土比例,保证燃烧效果。我这就加上这个注意事项。”她立刻在笔记本上补充了相关内容,还特意用红笔做了标记。
另一边,徐小眼正趴在桌子上绘制轻机枪枪机闭锁件的加工图纸。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很高,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他必须把每一个加工步骤、使用的工具、测量的方法都详细记录下来。“这个闭锁件的加工,首先要选用优质的粗钢,经过锻造、退火后再进行车削,车削时要分三次进给,每次进给量不能超过0.5毫米,否则会影响零件的精度。”徐小眼一边绘图,一边自言自语,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吴天浩则在仔细审阅着“土法炼钢”章节的初稿。当看到“水选法精选矿石”的描述时,他皱起了眉头:“这里只写了将矿石粉碎后放入水中分离杂质,不够详细。应该补充矿石粉碎的粒度要求,最好是粉碎到粒径不超过5毫米,还有水流的速度、分离的时间,这些都要写清楚,否则其他根据地的同志操作起来可能达不到效果。”他立刻找到负责编写这一章的老技工,一起修改完善。
编写工作看似顺利,但很快就遇到了难题。在编写“技工培训”章节时,负责的两名老技工犯了难。他们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但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操作技巧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比如这个锉削零件,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才能保证平面平整,但怎么把这个力度和角度写出来呢?”一名老技工挠着头说道。
李铮得知情况后,立刻赶了过来。“这个问题我来想办法。”李铮说道,“我们可以把操作技巧分成几个关键点,比如锉削时手腕要稳,力度要均匀,每锉三下就要检查一次平面度,用直角尺测量角度,这样既具体又实用。另外,你们可以结合培训学员时的案例,比如某个学员刚开始锉削时力度太大,导致零件变形,后来怎么纠正的,这样其他同志看了更容易理解。”
在李铮的指导下,两名老技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终于把“技工培训”章节编写了出来,内容既包含了理论知识,又有实操技巧和案例分析,非常实用。
随着编写工作的推进,时间也越来越紧迫。总部要求一个月内完成手册,而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天,还有部分章节没有完成,而且各章节之间的衔接还需要调整。李铮决定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车间里的灯光每天都亮到深夜,编写团队的成员们个个眼睛布满了血丝,手上磨出了茧子,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陈婉儿为了赶进度,每天只吃两顿饭,有时候实在困得不行,就趴在桌子上眯一会儿,醒来后继续工作。徐小眼的手因为长时间绘图,酸痛难忍,他就用热水泡一泡,搓一搓,然后继续坚持。
就在编写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前线传来了紧急消息:某根据地的军工车间因为缺乏技术指导,炼钢时发生了炉体坍塌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生产的弹药质量不合格,在战斗中出现了哑弹情况,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总部再次来电,催促手册尽快完成,以便早日下发各根据地。
“同志们,前线的战友们在等着我们的手册,我们一定要加快进度,不能让他们再因为技术问题遭受损失!”李铮在动员会上说道,语气沉重而坚定。
受到前线消息的触动,编写团队的成员们更加努力了。吴天浩亲自把关每一个章节的技术细节,确保没有任何漏洞;李铮每天都要审核完当天的编写内容,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有的同志累倒了,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回到岗位上。
在编写“化工原料提取”章节时,陈婉儿遇到了一个难题:土法制作硝酸的过程中,硝石与硫酸反应的温度控制非常关键,温度过高会导致硝酸分解,温度过低则反应不完全,但她之前的记录中只写了“控制温度在60-80℃”,没有具体的测温方法,其他根据地可能没有温度计。
“这可怎么办?没有温度计,怎么控制温度呢?”陈婉儿急得团团转。她立刻找到吴天浩商量。
吴天浩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可以用土办法测温。比如,将一杯清水放在旁边,当反应容器的外壁烫手,能保持手不松开三秒钟,大概就是60℃左右;如果烫手到只能坚持一秒钟,就是80℃左右。这样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也能起到参考作用。”
“这个办法好!”陈婉儿立刻把这个土办法写进了手册里,还详细描述了操作要领。
经过二十八个日夜的奋战,《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的初稿终于完成了。手册共有八个章节,三十多万字,涵盖了炼钢、武器修复、弹药制作、设备维护、原料提取、技工培训等各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土法技术和操作流程,还配有一百多幅手绘图纸和大量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是最后的审核修改阶段。李铮和吴天浩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地审阅手册,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别字和数据错误。他们发现“动力系统”章节中,关于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的功率计算有误,立刻进行了修正;发现“零件加工”章节中,某张图纸的尺寸标注不清,徐小眼重新绘制了图纸;发现“安全规范”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又补充了弹药生产、炼钢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审核修改工作又持续了两天,直到手册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李铮才松了口气。“终于完成了!”他看着厚厚的手册,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当天下午,李铮将手册装订成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在车间存档,另外两份派专人送往总部。送手册的通讯员出发时,李铮反复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确保手册安全送到总部,这是咱们车间所有人的心血,也是前线战友们的希望。”
通讯员郑重地点了点头,背上手册,踏上了前往总部的路程。他知道,这份手册承载着太多的期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送到目的地。
几天后,总部收到了《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总部领导们仔细阅读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详实、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总部立刻组织人员进行印刷,短短几天内就印刷了上千册,迅速下发到各根据地的军工车间。
很快,各根据地就传来了反馈。有的根据地按照手册上的方法改进了土法炼钢炉,炼钢效率提高了30%;有的根据地按照模块化生产的方法组织生产,武器组装时间缩短了一半;有的根据地通过手册上的技术,成功提取出了硫磺和硝酸,解决了火药生产的原料问题;还有的根据地按照技工培训的方案,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军工技工,缓解了技工短缺的困境。
消息传到独立团军工车间,所有人都激动不已。陈婉儿拿着前线寄来的感谢信,泪水湿润了眼眶:“我们的手册真的帮到他们了!”
李铮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样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份手册的完成,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他们还需要不断创新技术,积累经验,为各根据地提供更多的支持。
寒风从车间的窗户吹进来,但李铮的心中却无比温暖。他相信,只要各根据地团结一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生产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装备,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这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的《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必将成为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见证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了民族解放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手册上,每一个字都仿佛闪耀着光芒。这光芒,照亮了抗战的道路,也预示着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烽火锻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