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车间电力供应尝试
作品:《烽火锻山河》 太行山区的深秋已带着刺骨的寒意,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独立团军工车间里却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烟雾弹的批量生产正如火如荼,机床的叮当声、铁锤的敲击声、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昂的生产交响曲。但在这繁忙的背后,一种难以言说的困境正悄悄制约着生产效率——动力不足。
车间西侧的机床区,四台车床正同时运转,每台车床旁都围着两名工人,一人双手紧握摇把奋力摇动,另一人则专注地操控着刀具加工零件。汗水顺着工人们的脸颊滑落,浸湿了单薄的衣衫,即便深秋的气温已不足十度,他们的额头上依旧冒着热气。“再加吧劲!这批烟雾弹的外壳必须今天赶出来,前线还等着用呢!”一名老技工一边摇着摇把,一边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不远处的水车机房更是热闹,一台巨大的木质水车矗立在水渠旁,水流冲击着水车的叶片,带动着传动轴转动,进而为两台铣床提供动力。但由于入秋以来降水减少,水渠里的水位大幅下降,水车的转速明显变慢,铣床的加工速度也跟着降了下来。负责看管水车的工人急得满头大汗,时不时地用木棍清理水渠里的淤泥,希望能让水流更顺畅一些。
“李主任,你快看,这水车转速越来越慢了,这台铣床的进给速度都快跟不上了,今天的加工任务怕是完不成了。”一名技工跑到李铮面前,焦急地说道。
李铮皱着眉头走到水车旁,看着慢悠悠转动的水车,又看了看那些奋力摇动摇把的工人,心里五味杂陈。自从烟雾弹投入实战并得到推广后,总部给军工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翻了几番,不仅要月产300枚烟雾弹,还要修复大量从战场上回收的武器,同时还要为后续改进轻机枪等武器准备零件。现有的五台机床中,三台靠人力驱动,两台靠水车驱动,人力驱动效率低且工人劳动强度大,水车驱动又受天气和水位影响,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想办法解决动力问题。”李铮自言自语道,转身找到了正在指导工人加工烟雾弹引信的吴天浩,“吴博士,你看咱们车间的动力问题,人力和水车根本顶不住,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升机床的动力?”
吴天浩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沉思片刻后说道:“现在最理想的动力就是电力,如果能用电驱动机床,不仅效率高,而且稳定性强,工人的劳动强度也能大大降低。但咱们根据地缺发电设备,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发电设备……”李铮眼睛一亮,突然想起了之前缴获的一批日军物资,“对了!上次咱们伏击日军运输队时,缴获了一台小型柴油机和一台发电机,当时觉得没什么大用,就放在仓库里了,说不定能用得上!”
“哦?有这种东西?”吴天浩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再用电驱动机床,这个思路可行!虽然那台柴油机看起来不大,但如果能匹配好,带动几台机床应该没问题。”
李铮当即拉着吴天浩来到仓库。仓库里堆放着各种缴获的物资,在一个角落里,果然放着一台小型柴油机和一台发电机,上面已经落了一层灰尘。柴油机的铭牌上全是日文,依稀能看清“功率5马力”的字样,发电机则是配套的小型直流发电机。
“老王,你过来看看!”李铮喊来了车间里负责维修机械的老技工王大山。王大山从事机械维修多年,对各种发动机都有所了解,之前部队缴获的一些机械设备,都是他负责维修调试的。
王大山走到柴油机旁,仔细检查了一番,用手转动了一下柴油机的曲轴,说道:“李主任,这台柴油机保养得还不错,曲轴能转动,就是放了有些日子,可能油路和气缸有点问题,清理一下应该能启动。发电机看起来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需要检查一下线路。”
“太好了!”李铮拍了拍手,“老王,从今天起,你牵头负责柴油机和发电机的修复调试;吴博士,你负责设计发电系统的连接方案,包括柴油机和发电机的连接、电线的布置、机床的供电接口;徐小眼,你负责加工所需的适配零件,比如连接轴、固定支架之类的。咱们争取尽快让电力机床运转起来!”
任务分配下去后,众人立刻投入到工作中。王大山带着两名徒弟,先用柴油清洗了柴油机的油箱、油路和滤清器,更换了老化的密封圈,又拆开气缸盖,清理了气缸内的积碳。吴天浩则趴在桌子上,绘制着详细的连接图纸,他根据柴油机和发电机的尺寸,设计了一个固定支架,同时计算了电线的粗细和长度,确保供电安全稳定。徐小眼则根据吴天浩的图纸,用车间里现有的钢材,加工连接柴油机和发电机的传动轴。
修复调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柴油机的启动。王大山尝试了多次,用摇把使劲摇动曲轴,柴油机只是“噗噗”响了几声,始终无法正常启动。“应该是气缸压力不足,或者火花塞积碳严重。”王大山皱着眉头说道,再次拆开气缸盖,仔细检查火花塞。果然,火花塞上积满了厚厚的积碳,他用砂纸将火花塞打磨干净,又调整了气门间隙,重新安装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次,王大山让一名徒弟按住柴油机的减压阀,自己则使劲摇动摇把。“噗——突突突——”柴油机终于成功启动了,发出了低沉的轰鸣声,排气管冒出了淡淡的黑烟。众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接下来是柴油机和发电机的连接。徐小眼加工的传动轴虽然尺寸合适,但安装时却发现,柴油机的输出轴和发电机的输入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导致传动轴无法正常连接。“这可怎么办?”徐小眼有些着急。
吴天浩仔细观察了一下,说道:“可以在固定支架上做一个调整装置,通过调节发电机的位置,让两根轴对齐。”徐小眼立刻按照吴天浩的建议,对固定支架进行了修改,在支架上加装了调节螺栓。经过反复调整,终于将柴油机和发电机的轴对齐,传动轴顺利安装到位。
发电机启动后,吴天浩用万用表测量了一下输出电压,说道:“电压稳定在24伏,符合直流电机的供电要求。接下来就是布置电线,给机床安装供电接口了。”
工人们按照吴天浩的图纸,在车间里架设了电线,为两台车床安装了供电接口和开关。一切准备就绪后,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紧张地等待着测试结果。
“老王,慢慢加大柴油机的油门,让发电机转速稳定在额定值。”吴天浩喊道。王大山点了点头,缓缓转动柴油机的油门手柄,发电机的转速逐渐加快,发出了“嗡嗡”的响声。
“合闸!”吴天浩一声令下,负责合闸的工人将开关推了上去。只见其中一台车床的电机瞬间转动起来,转速均匀,比人力驱动时快了不少。“成功了!成功了!”工人们欢呼起来,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李铮走上前,示意工人启动车床进行加工测试。一名技工将一块钢材固定在卡盘上,启动车床,刀具稳稳地切入钢材,铁屑均匀地飞溅出来。“转速稳定,加工精度也比人力驱动时高!”徐小眼仔细观察着加工过程,兴奋地说道。
随后,他们又测试了第二台车床,同样顺利启动,运行稳定。但当他们尝试启动第三台车床时,问题出现了——发电机的输出电流瞬间增大,电压急剧下降,柴油机也发出了吃力的轰鸣声,转速明显变慢。
“不行,这台柴油机的功率太小,只能带动两台机床。”吴天浩立刻让工人关掉了第三台车床的开关,“5马力的柴油机,扣除发电机的损耗,实际能输出的功率有限,带动两台机床已经是极限了。”
虽然没能带动更多的机床,但能成功实现电力驱动,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李铮看着两台平稳运行的电力机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带动两台就很好了!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最重要的是,咱们积累了电力化生产的经验,为后续扩大电力供应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天,这两台电力机床成了车间里的“香饽饽”,工人们都争着要用。之前靠人力驱动时,加工一个烟雾弹外壳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用电动机驱动,不到二十分钟就能完成,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而且工人只需操控刀具和进给量,再也不用使劲摇动摇把,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还是电力机床好用啊!之前摇一天摇把,胳膊都抬不起来,现在轻松多了,还能加工出更精密的零件。”一名老技工一边操作着电力机床,一边感慨道。
李铮看着车间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只是车间电力化的第一步,未来他们还可以缴获更大功率的柴油机和发电机,或者自己研发生产,让更多的机床用上电力,甚至实现整个车间的电力化生产。
夕阳西下,车间里的灯光亮起,两台电力机床依旧在平稳运行,发出均匀的“嗡嗡”声。这声音不仅是机械运转的声音,更是军工车间技术进步的脚步声,是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声。李铮相信,只要他们坚持技术创新,不断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就一定能生产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装备,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烽火锻山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