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米兰的闭门羹
作品:《七零锦绣小农媳》 巴黎代表处捕捉到的那丝关于“有故事的东方手工艺”的市场微光,让苏晚备受鼓舞。她深知,再精妙的设计理念,若没有顶级的面料作为载体,终究是镜花水月,难以在强手如林的欧洲高端市场立足。如果说巴黎之行确定了“锦绣”国际化的灵魂——独特的文化美学,那么接下来,她必须为这个灵魂寻找一件足以匹配其价值的、华丽而坚实的外衣——源自意大利的顶级面料。
将代表处的后续工作交由赵晓明和小郑负责,苏晚带着陈雪,登上了前往米兰的火车。陈雪需要亲身感受意大利面料的质感与色彩体系,而苏晚的目标则更为明确——尝试接触意大利顶级面料商,为“锦绣”未来的高端系列,尤其是瞄准国际市场的产品,建立稳定的顶级原料供应合作。
米兰,与巴黎的浪漫文艺气息不同,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精密的工业与商业气息。这里是全球顶级面料的心脏地带,无数闻名遐迩的纺织家族和企业隐匿在伦巴第大区的古老城镇中,掌握着通往时尚金字塔顶端的密钥。
通过菲利普·马丁先生的引荐,以及一些辗转的关系,苏晚终于获得了一次与传奇面料商“阿尔比尼(Albini)”集团一位副总裁会面的机会。阿尔比尼集团,以生产世界上最顶尖的衬衫面料闻名,其客户名单上囊括了几乎所有一线奢侈品牌。
前往阿尔比尼总部的路上,苏晚精心准备着说辞。她带上了“锦绣”的品牌画册、获得“金梭奖”的“墨韵”系列资料、以及部分采用高端面料制作的样衣。她相信,凭借“锦绣”在国内的成就和展现出的设计潜力,至少能够获得一个平等对话、展示自己的机会。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阿尔比尼集团总部坐落在科莫湖畔一个宁静而富庶的小镇,建筑古朴而充满历史感。内部的装潢低调却极尽奢华,无声地诉说着其深厚的底蕴。前台接待人员礼貌而专业,但在核对了苏晚的预约信息后,眼神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她们被引到一间会客室等待。墙壁上挂着家族历代掌门人的肖像,目光沉静地俯视着来访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古老木材、雪茄和高级纺织品的特殊气味,压迫感十足。
等待的时间比预定的长了十五分钟。终于,一位穿着定制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年约五十的副总裁走了进来。他自我介绍为安德烈·罗西(Andrea Rossi),握手短暂而有力,脸上带着标准的、程式化的微笑,眼神却锐利而疏离。
“苏女士,欢迎来到阿尔比尼。”他的英语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语速很快,“很抱歉让你们久等,日程有些满。”
寒暄过后,苏晚抓住机会,开始介绍“锦绣”和她此行的目的。她讲述了“锦绣”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品牌理念,以及希望将东方美学与顶级意大利面料结合,打造高端产品线的构想。她递上精心准备的资料。
罗西先生接过画册,快速地翻动着,手指几乎没有在任何一页停留超过三秒。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既没有表现出兴趣,也没有流露出不屑,只是一种近乎漠然的表情。
当苏晚提到“金梭奖”时,他微微抬了抬眉毛,但并未就此发表评论。
苏晚介绍完毕,满怀期待地看向他。
罗西先生将画册轻轻合上,放在桌上,双手交叉置于身前,身体微微后靠,形成了一个略显防御的姿态。
“苏女士,”他开口,语气依旧礼貌,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慎,“感谢您的介绍。‘锦绣’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您必须理解,阿尔比尼的合作对象,通常是那些拥有全球影响力和悠久历史的奢侈品牌。我们对合作伙伴的品牌知名度和稳定的订单量,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他看了一眼桌上的画册,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
“坦白说,‘锦绣’这个品牌,在欧洲市场,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我们预期的合作伙伴层级而言,认知度几乎为零。而且,根据您提供的初步需求预估,您的订单量,恐怕也难以达到我们的起订门槛。”
他摊了摊手,做了一个爱莫能助的表情:“很遗憾,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我们之间难以进行深入的合作洽谈。或许,您可以先考虑一些……嗯……更符合贵品牌现阶段定位的供应商。”
这番话,像一盆冰水,从苏晚的头顶浇下,瞬间凉透了心。对方甚至没有给她们展示样衣和详细探讨产品可能性的机会,仅仅基于“品牌”和“订单量”这两个冰冷的标签,就轻易地关上了大门。
这一刻,赤裸而残酷。它不再是隐形的文化隔阂,而是明晃晃的、基于实力和地位的商业壁垒。对方的态度傲慢,源于其绝对的优势地位,甚至不屑于伪装客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陈雪在一旁,脸色涨得通红,想要争辩几句,被苏晚用眼神制止了。在这种地方,任何无力的辩解都只会显得更加可笑。
苏晚维持着最后的体面,站起身,声音依旧平稳,但指尖却微微发凉:“感谢罗西先生抽出时间会见我们。希望未来有机会再合作。”
罗西先生也站起身,程式化地握手:“当然,期待‘锦绣’未来的发展。祝您在米兰愉快。”
走出那栋充满历史感却冰冷无比的大楼,米兰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苏晚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一种巨大的挫败感和屈辱感,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在她的心头。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在国际顶尖的竞技场上,“锦绣”这个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名字,是何等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回到下榻的酒店,苏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很久。她没有开灯,坐在昏暗的光线里,望着窗外米兰那些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心中五味杂陈。阿尔比尼的拒绝,不仅仅是一次合作的失败,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锦绣”国际化道路上最坚硬、最现实的那堵墙。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这一次,她没有像在巴黎那样强撑,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疲惫和失落。
“长河哥,”她低声说,“今天……吃了闭门羹。”她简略地讲述了在阿尔比尼的遭遇,语气低沉。
电话那头,林长河沉默地听着。没有立刻出声安慰,也没有和她一起愤慨。
过了片刻,他低沉而平稳的声音传来,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下次,”
他顿了顿,清晰地吐出几个字,
“带样品和订单去。”
“……”
没有安慰,没有分析对手的傲慢,甚至没有评价她此次的失利。他只是给出了一个最直接、最务实的行动指令。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苏晚心头的阴霾!
是啊!空谈品牌理念和未来构想,在那些见惯了风云变幻的百年老店面前,苍白无力!他们只认实力,只认实实在在的东西!什么是实力?过硬的产品样品就是实力!有约束力的订单就是实力!
她之前的思路,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试图用“理念”和“潜力”去打动对方。而林长河,用他最朴素的逻辑,点明了最有效的路径——用产品说话,用市场订单敲门!
一股新的力量,从心底涌起,驱散了之前的沮丧。苏晚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我明白了!”她的声音恢复了清亮,“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挂断电话,苏晚立刻行动起来。她不再执着于攻克那些高高在上的行业巨头。她转变思路,开始通过菲利普的关系网、以及陈雪在米兰设计院校的一些人脉,转而接触那些规模不大、但极具创新意识和灵活性的新兴面料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往往由年轻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创立,他们更愿意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更关注设计的独特性和前瞻性,而非仅仅看重客户的品牌规模和订单大小。
在一家位于米兰郊区、由废弃工厂改造的面料工作室“Tessuti Futuri”(未来织物) 里,苏晚和陈雪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接待。
工作室的创始人是一对三十岁出头的兄妹,哥哥是材料工程师,妹妹是纺织设计师。他们对苏晚带来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的样衣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围绕着样衣,热烈地讨论着不同光线下面料与绣线的色彩反应,探讨着如何将一种他们正在研发的、具有独特肌理感和环保属性的新型混纺材料,与“锦绣”的东方美学相结合。
“苏女士,你们的刺绣太迷人了!这种工艺背后有故事!”妹妹兴奋地说,“我们认为,顶级的面料不仅仅是物理性能,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载体。我们很乐意与你们这样的品牌合作,一起创造一些真正独特的东西!”
哥哥则更务实:“我们可以根据你们的设计需求,提供小批量的定制面料开发,速度快,灵活度高。虽然我们的名气和规模无法与阿尔比尼相比,但我们相信,创新和独特性,是未来的竞争力。”
在这里,苏晚感受到的不是傲慢与拒绝,而是合作的热情与对创新的共同追求。她发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可能更适合现阶段“锦绣”的合作契机。
虽然“未来织物”工作室无法提供阿尔比尼那样稳定且品类齐全的顶级常规面料,但他们所能提供的定制化、创新化和快速反应能力,恰恰是“锦绣”在探索国际市场差异化道路时,最需要的东西。
离开“未来织物”工作室时,苏晚手中多了一份合作意向书和几块充满惊喜的面料小样。米兰之行,虽然尝到了闭门羹的苦涩,却也意外地推开了一扇通往创新与可能性的新窗户。
她再次意识到,国际化之路,绝非只有攀附巨头这一条。有时,与新兴力量共舞,或许能踏出更独特、更富生命力的步伐。林长河那句“带样品和订单去”,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不仅指引了她应对傲慢的方法,更让她看清了属于“锦绣”自己的、更加灵活的进攻路径。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七零锦绣小农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