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赛后相遇-卸甲畅谈,知己初逢
作品:《红氍毹上两生花》 群英赛结束后,苏瑶和林悦约在戏楼附近的茶寮见面。苏瑶穿着素色旗袍,卸下了虞姬的浓妆,显得清秀内敛;林悦则梳着简单的发髻,褪去穆桂英的英气,多了几分温婉。两人从《霸王别姬》的唱腔处理聊到《穆桂英挂帅》的身段设计,苏瑶说自己总拿捏不好虞姬 “既想随霸王赴死,又舍不得天下” 的矛盾,林悦便分享自己演祝英台时 “女扮男装的羞涩与坚定” 的心得。不知不觉聊到黄昏,茶寮的灯笼亮了起来,林悦忽然说:“以前总听人说‘凤鸣班’有个唱功绝的苏瑶,今日一见,才知是棋逢对手。” 苏瑶低头笑了:“我也是。”
苏瑶低头笑时,耳尖悄悄泛起微红。她指尖捏着茶盏边缘,瓷杯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恰好压下心头的燥热:“以前听戏班的前辈说,玉茗班的林悦是‘武戏胚子’,翻跟头能比男角还稳,今日见你演穆桂英,才知你不仅身段利落,连文戏的细腻也藏在骨子里 ——‘我不挂帅谁挂帅’那句,尾音里的韧劲,把穆桂英的家国情怀都唱透了。”
林悦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茶盏发出清脆的声响:“你这话说得,倒让我想起上个月排《白蛇传》,我演小青,总把‘怒怼法海’的戏份演得太凶,师傅说我像‘要拆了金山寺’,还是你教我,在甩水袖时留三分软劲,手腕微颤,才让小青多了几分女儿家的娇俏,不是一味的泼辣。”
“那也是你悟性高,” 苏瑶抬眼,眼底映着灯笼的暖光,像盛着细碎的星辰,“换作别人,未必能那么快抓住‘软劲’的窍门 —— 很多人演武戏,总想着‘刚’,却忘了‘刚中带柔’才是真功夫。”
两人相视一笑,茶寮里的灯笼已完全亮起,暖黄的光透过窗棂,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老板端来一碟刚炸好的萝卜糕,外皮金黄酥脆,冒着热气,油香混着虾米的鲜气扑面而来:“两位姑娘聊得投缘,这碟萝卜糕算我的,配普洱茶正好解腻。”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萝卜糕里的虾米和腊肉香气十足,入口软糯,带着淡淡的胡椒味,苏瑶吃得眼睛都亮了:“这萝卜糕比我家楼下早点铺的还好吃!我妈总说,好的萝卜糕得用陈米磨浆,才能有这股韧劲。” 林悦笑着点头,夹起一块递到苏瑶碗里:“喜欢就多吃点,不够咱们再点。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也会做萝卜糕,不过她会加些花生碎,口感更丰富。”
吃着萝卜糕,两人又聊起全国巡演的筹备。林悦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她手绘的巡演路线图,线条歪歪扭扭,却标注得格外详细:“我想着,咱们先去上海,那里的戏迷懂行,能帮咱们挑挑毛病;再去北京,让北方的观众也听听粤剧的韵味 —— 听说北京的戏楼讲究‘字正腔圆’,咱们的唱腔得再打磨打磨;最后去成都,听说那里的观众爱热闹,咱们可以在《穆桂英挂帅》里加段变脸,肯定受欢迎。”
苏瑶接过路线图,指尖轻轻拂过纸面,感受着铅笔留下的纹路:“上海和北京没问题,但成都的变脸得找专业的师傅教,咱们可不能瞎琢磨,坏了川剧的规矩。对了,我师傅认识一位川剧老艺人,姓刘,以前是‘三庆会’的台柱子,变脸的手艺一绝,咱们可以请他来指导,顺便学几句川剧的‘高腔’,融到《穆桂英挂帅》里,让戏更有新意 —— 比如‘猛听得金鼓响’那句,用高腔起调,肯定更有气势。”
“这个主意好!” 林悦眼睛一亮,差点打翻面前的茶盏,“咱们明天就去拜访你师傅,把这事定下来。对了,巡演的戏服也得准备,我那身穆桂英的靠旗有点旧了,袖口的刺绣都磨破了,得重新绣一遍;你的虞姬鱼鳞甲,甲片也松了,上次排练时还掉了一片,得找个好裁缝修一修。”
苏瑶点点头,指尖在桌面上轻轻画着:“我知道西关有个老裁缝,姓王,专做戏服,手艺特别好。我师傅的虞姬戏服就是他做的,鱼鳞甲的甲片用的是真铜,穿了十年都没掉过。明天咱们看完师傅,就去他那里看看,顺便挑几块布料,给《荔枝颂》做新戏服 —— 我想着,《荔枝颂》要体现岭南风情,用天青色的软缎做上衣,配着粉色的罗裙,再绣上几朵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在灯光下肯定亮晶晶的,像真的荔枝挂在身上。”
林悦闻言,兴奋地拍了拍手,掌心都拍红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天青色软缎衬肤色,你皮肤白,穿肯定好看;我穿粉色罗裙,正好能衬出岭南女子的活泼。对了,咱们还得做几双绣花鞋,鞋底要软,方便咱们在台上走碎步 —— 上次演《梁祝》,我穿的鞋鞋底太硬,走‘十八相送’的碎步时,脚都磨破了。”
两人越聊越起劲,从戏服的颜色到绣花的图案,从道具的设计到灯光的安排,都一一讨论着。林悦说要给《霸王别姬》的双剑缠上红绸,“这样舞剑时,红绸飘起来,更有悲情的氛围”;苏瑶则建议给《荔枝颂》准备真实的荔枝枝当道具,“演出时能闻到荔枝的清香,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不知不觉间,茶寮里的客人渐渐散去,老板开始收拾桌椅,嘴里哼着粤剧的调子:“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苏瑶和林悦相视一笑,起身告辞。走出茶寮,巷子里的风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吹在脸上很舒服。林悦忽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是苏州老字号的胭脂,盒面上印着精致的苏绣:“这个给你,是我上次去苏州演出时买的,颜色很淡,像桃花刚开的样子,适合你演虞姬时用 —— 你之前用的胭脂太红,显得虞姬太艳,少了几分悲情。”
苏瑶接过盒子,打开一看,胭脂是淡粉色的,带着淡淡的花香,轻轻一捻,粉质细腻:“谢谢你,我正好缺一盒这样的胭脂。这个给你,是我师傅给我的护嗓含片,用胖大海和罗汉果做的,你演武戏费嗓子,每次上场前含一片,能让嗓子更清亮。”
林悦接过含片,放进布包里,指尖碰到布包里的戏词本,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咱们明天见面时,把《荔枝颂》的戏词带来,咱们一起改改 —— 有些句子太文雅,不够口语化,观众可能听不太懂,得改得通俗易懂些,又不失韵味。” 苏瑶点点头:“好,我今晚就把戏词抄一遍,标上要改的地方。”
两人在巷口告别,林悦走了几步,又回头喊道:“苏瑶,明天见!” 苏瑶挥了挥手,看着林悦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才转身回家。手里的胭脂盒子很轻,却让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有林悦这样的伙伴,这次全国巡演一定会很精彩。
第十章拜访师傅与挑布料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就来到了苏瑶师傅的家。师傅的家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榕树,枝叶繁茂,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师傅是一位退休的粤剧演员,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见到她们来,连忙放下手里的紫砂壶,热情地把她们迎进屋里。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师傅年轻时的戏服照片,还有一些粤剧脸谱。桌子上放着一叠戏词本,封面都有些泛黄,是师傅年轻时用过的。“师傅,这是林悦,玉茗班的演员,” 苏瑶笑着介绍,“我们想请您帮忙联系川剧老艺人,教我们变脸,顺便学几句川剧唱腔,融到《穆桂英挂帅》里。”
师傅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通讯录,翻了几页,找到一个号码:“我认识一位川剧老艺人,姓刘,以前是‘三庆会’的台柱子,变脸的手艺一绝,还会唱川剧的‘高腔’。我这就给你们打电话,问问他有没有时间。”
电话接通后,师傅和刘老艺人聊了几句,挂了电话笑着说:“刘老艺人说没问题,明天上午你们去他家找他就行。他还说,要教你们‘三变脸’,再教你们几句川剧的‘高腔’,保证能让《穆桂英挂帅》更出彩。”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林悦笑着说:“谢谢师傅,有您帮忙,我们就放心了。对了,我们正准备去西关挑布料,做新戏服呢。苏瑶说您认识一位老裁缝,手艺特别好,想请您给我们推荐一下。”
师傅笑着说:“我认识一位老裁缝,姓王,在西关开了家裁缝铺,专做戏服,手艺特别好。我年轻时的虞姬戏服就是他做的,鱼鳞甲的甲片用的是真铜,穿了十年都没掉过。我这就给你们写个条子,你们拿着条子去,他会给你们打折的。”
说着,师傅拿出纸笔,写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着 “王师傅,此二位是我的徒弟,麻烦多费心”,还盖了一个小小的印章。苏瑶接过条子,小心地放进包里:“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学,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师傅家,两人朝着西关的方向走去。西关的巷子很窄,两旁是骑楼式的建筑,店铺的招牌挂在门口,很有老广州的韵味。巷子里很热闹,有卖早茶点心的,有卖水果的,还有卖戏服道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苏瑶和林悦沿着巷子慢慢走,很快就找到了王裁缝的铺子。铺子不大,门口挂着几件戏服,有红色的靠旗,有白色的水袖,还有粉色的罗裙,都绣着精美的图案。铺子门口摆着一个缝纫机,王裁缝正坐在缝纫机前,缝补一件戏服。
王裁缝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很灵活,穿针引线的动作一气呵成。见到她们来,王裁缝放下手里的活,笑着说:“你们是苏师傅介绍来的吧?快进来坐,想要做什么样的戏服?”
苏瑶和林悦走进铺子,看着墙上挂着的戏服,眼睛都亮了。墙上的戏服种类很多,有京剧的靠旗,有粤剧的水袖,还有昆曲的罗裙,每一件都绣得很精致。苏瑶笑着说:“我们想做《荔枝颂》的戏服,用天青色的软缎做上衣,配着粉色的罗裙,再绣上几朵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还有《穆桂英挂帅》的靠旗,得重新绣一遍,袖口的刺绣磨破了;《霸王别姬》的鱼鳞甲,甲片松了,得修一修。”
王裁缝点点头,从柜子里拿出几块布料,递给她们:“这是天青色的软缎,是杭州产的,质量很好,颜色也正,摸起来很光滑;这是粉色的罗裙,料子很软,是真丝的,垂感很好,适合走碎步;这是绣荔枝花的线,有红色、白色和银线,你们可以选一下。”
苏瑶和林悦接过布料,仔细看着。天青色的软缎很光滑,摸起来很舒服,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粉色的罗裙料子很软,垂感很好,轻轻一捏,就能感受到真丝的细腻;绣荔枝花的线很细,颜色很正,银线在灯光下闪闪发光。林悦笑着说:“就选这些吧,天青色软缎做上衣,粉色罗裙配着,用红色和白色的线绣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肯定好看。”
王裁缝点点头,拿出纸笔,记下她们的要求:“你们放心,我肯定会把戏服做好。《荔枝颂》的戏服一周后取,我会用最好的绣工,保证荔枝花绣得栩栩如生;《穆桂英挂帅》的靠旗和《霸王别姬》的鱼鳞甲,三天后就能修好,靠旗的刺绣我会用最好的丝线,鱼鳞甲的甲片我会重新钉一遍,保证不会再掉。”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付了定金,走出了裁缝铺。巷子里的阳光很好,苏瑶忽然想起什么,笑着说:“前面有一家卖云吞面的铺子,味道特别好,是老字号了,咱们去尝尝吧?我小时候常来这里吃,老板的云吞里放的虾仁很大,汤也很鲜。”
林悦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我早就听说西关的云吞面好吃了,一直没机会尝。”
两人走进云吞面铺,点了两碗云吞面。云吞面很快就端上来了,碗里的云吞很大,一个个饱满圆润,面条很细,是竹升面,很有嚼劲。汤很鲜,是用猪骨和鸡骨熬的,还放了一些虾壳,鲜而不腥。
林悦拿起筷子,夹起一个云吞,咬了一口,虾仁的鲜味瞬间在嘴里散开,她吃得很开心,嘴里不停念叨:“太好吃了,比我家楼下的云吞面好吃多了。这虾仁好大,肉质也很 Q 弹。” 苏瑶笑着说:“喜欢就多吃点,以后咱们排练完,常来这里吃。老板的云吞面每天都限量,来晚了就吃不到了。”
吃完云吞面,两人沿着巷子慢慢走,聊着巡演的细节。林悦忽然说:“咱们的巡演海报还没设计呢,得找个好设计师,把咱们的戏服和剧目都印上去,吸引更多观众。最好能把《霸王别姬》的虞姬、《穆桂英挂帅》的穆桂英和《荔枝颂》的岭南女子都画上去,再加上一些粤剧的元素,比如水袖、脸谱什么的。”
苏瑶点点头,从包里拿出手机:“我认识一位设计师,名叫小雅,以前给我们戏班设计过海报,手艺很好。她设计的海报很有特色,能把粤剧的韵味和现代的元素结合起来。我这就给她打电话,约个时间见面。”
说着,苏瑶给小雅打电话,聊了几句后,挂了电话笑着说:“小雅说后天有空,咱们后天去她的工作室,和她聊聊海报的设计。她说会提前准备一些草图,让咱们挑选。” 林悦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咱们得好好设计一下,让海报既好看又有特色,能吸引更多观众来看咱们的演出。”
两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巷口。林悦看了看时间,笑着说:“时间不早了,我得回戏班排练了,下午还有《穆桂英挂帅》的身段练习。明天咱们再去刘老艺人家里学变脸吧?” 苏瑶点点头:“好,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在刘老艺人的家附近见面,一起过去。路上小心。”
看着林悦的身影消失在巷口,苏瑶才转身回家。她摸了摸包里师傅写的条子,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虽然巡演的筹备很辛苦,但有林悦这样的伙伴,一切都值得。
第十一章学变脸与打磨唱腔
第二天上午九点,苏瑶和林悦在刘老艺人的家附近见面。刘老艺人的家在一个老四合院里,院子里种着几棵桂花树,香气扑鼻。刘老艺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见到她们来,连忙热情地把她们迎进屋里。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些川剧的脸谱和戏服。桌子上放着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变脸用的道具。“你们来了,快坐,” 刘老艺人笑着说,“我已经把变脸的道具准备好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学吧。”
刘老艺人先给她们演示了一遍 “三变脸”,只见他手一挥,脸上的脸谱就变成了红色;再一挥,又变成了黑色;最后一挥,变回了原本的脸色。动作行云流水,快得让人看不清。苏瑶和林悦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鼓起掌来。
“变脸的关键在于手法和速度,” 刘老艺人笑着说,“你们要先学会藏脸谱,把脸谱藏在袖子里,然后用手快速一挥,就能变脸了。来,你们试试。”
刘老艺人给她们每人准备了一套变脸的道具,教她们怎么藏脸谱,怎么挥手。苏瑶和林悦学得很认真,一开始总是出错,脸谱要么藏不住,要么挥不出来。刘老艺人耐心地指导她们,纠正她们的动作:“藏脸谱时,要把脸谱贴在手腕上,用袖子盖住;挥手时,要快、准、狠,不能犹豫。”
练了一个上午,两人终于学会了 “三变脸”,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已经能顺利地变脸了。刘老艺人笑着说:“不错不错,你们学得很快,再练几天,肯定能熟练掌握。下午咱们学川剧的‘高腔’“下午咱们学川剧的‘高腔’,这可是川剧的灵魂,” 刘老艺人端来两杯茶水,继续说道,“粤剧的唱腔偏婉转,川剧高腔则更激昂,讲究‘吼’得有力,又不失韵味。你们要把两种唱腔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让《穆桂英挂帅》既有粤剧的细腻,又有川剧的气势。”
下午,刘老艺人先示范了《穆桂英挂帅》中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的高腔唱法。他丹田发力,声音穿透屋顶,带着一股凛然的豪气,把穆桂英临危受命的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苏瑶和林悦听得心潮澎湃,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唱高腔时,要把气沉到丹田,喉咙打开,像喊山一样,” 刘老艺人指导道,“但不能瞎喊,要控制好力度,尾音可以稍微收一点,融入粤剧的婉转。林悦你先来试试,你演穆桂英,这几句得唱出她的英气。”
林悦深吸一口气,按照刘老艺人的指点,试着唱了起来。一开始,她的声音有些发紧,高腔的力度不够。刘老艺人耐心地纠正:“别怕,气再沉一点,想象自己站在城楼上,面对千军万马,把那种‘我不挂帅谁挂帅’的气势唱出来。”
苏瑶在一旁也跟着琢磨,她发现林悦的问题在于气息太浅,便轻声提醒:“你可以先练深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把气吐出来,这样气息就稳了。” 林悦按照苏瑶的建议,先练了几遍深呼吸,再重新唱时,声音果然洪亮了许多,高腔的气势也出来了。
轮到苏瑶练习时,她虽然唱腔婉转,但高腔的激昂感稍显不足。刘老艺人笑着说:“苏瑶你唱悲情戏是一绝,但唱武戏的高腔,得放开一点,别太拘谨。你可以想象虞姬要是有穆桂英的豪气,会怎么唱。”
林悦也在一旁补充:“你试试在唱到‘画角声震’时,手比划着挥旗的动作,身体稍微前倾,这样能帮你找到气势。” 苏瑶按照他们的建议,一边比划动作,一边唱,果然找到了感觉,高腔的激昂中带着一丝细腻,别有一番韵味。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两人终于把川剧高腔的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刘老艺人满意地说:“你们悟性很高,明天再练一天,就能熟练运用了。记住,不管是变脸还是高腔,都要融入角色,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离开刘老艺人的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投下长长的影子。林悦笑着说:“今天收获真大,不仅学会了变脸,还掌握了高腔技巧。明天咱们再练一天,就能把《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排出来了。”
苏瑶点点头:“是啊,刘老艺人的指导太有用了。对了,咱们明天练完,去取修好的戏服吧?王裁缝说三天就能修好,明天正好是第三天。” 林悦眼睛一亮:“好啊,我都等不及想看看修好的靠旗了。”
两人在巷口告别,约定好明天一早再见面。苏瑶回家的路上,心里满是喜悦,她知道,离全国巡演又近了一步。
第十二章取回戏服与排练新片段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按照约定,先去刘老艺人家里继续练习变脸和高腔。经过一上午的练习,两人的技巧越来越熟练,变脸的动作行云流水,高腔的唱腔也越来越有气势。
中午,两人告别刘老艺人,朝着西关的王裁缝铺走去。一路上,林悦不停地念叨:“不知道靠旗修得怎么样了,希望刺绣能和原来一样好看。” 苏瑶笑着说:“王裁缝的手艺那么好,肯定没问题,你就放心吧。”
来到王裁缝铺,王裁缝早已把修好的戏服放在了桌子上。林悦的穆桂英靠旗,袖口的刺绣重新绣了一遍,用的是最好的丝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苏瑶的虞姬鱼鳞甲,甲片重新钉了一遍,牢固又美观。
“太好了,和新的一样!” 林悦拿起靠旗,开心地说。苏瑶也拿起鱼鳞甲,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王裁缝,谢谢您,修得太完美了。”
王裁缝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的《荔枝颂》戏服,我已经开始做了,下周肯定能做好。”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付了修戏服的钱,拿着戏服离开了裁缝铺。
下午,两人来到排练场,穿上修好的戏服,开始排练《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林悦穿上靠旗,手持长枪,一个翻身,接着一个变脸,动作行云流水,再配上激昂的川剧高腔,把穆桂英的英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瑶在一旁看着,忍不住鼓掌:“太精彩了,变脸和高腔的结合太完美了,比之前更有气势了。” 林悦笑着说:“你也来试试,你演穆桂英的侍女,咱们配合一下。”
苏瑶点点头,穿上侍女的戏服,拿着道具,和林悦一起排练。两人配合默契,一个唱,一个伴,把《穆桂英挂帅》的新片段演绎得十分精彩。排练结束后,两人都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满是笑容。
“明天咱们把《荔枝颂》的戏词改一下,再排排身段,就能开始准备巡演的其他事宜了,” 苏瑶擦了擦汗,说。林悦点点头:“好啊,我已经把要改的戏词标出来了,明天咱们一起讨论。”
两人收拾好戏服,离开排练场时,天色已经晚了。苏瑶说:“附近有一家糖水铺,味道特别好,咱们去尝尝吧?犒劳一下自己。” 林悦笑着说:“好啊,我正好有点饿了。”
来到糖水铺,两人点了两碗红豆沙。红豆沙香甜软糯,入口即化,驱散了一天的疲惫。林悦一边吃,一边说:“咱们的巡演越来越近了,我既紧张又期待。” 苏瑶笑着说:“别紧张,咱们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能成功。”
吃完糖水,两人告别,约定好明天一早再见面。苏瑶回家的路上,心里满是期待,她相信,只要她们一起努力,全国巡演一定会圆满成功。
第十三章修改戏词与设计海报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来到排练场,拿出《荔枝颂》的戏词本,开始讨论修改戏词。林悦指着戏词上的一句:“‘岭南佳果甲天下,荔枝鲜美冠群芳’,这句话太文雅了,观众可能听不太懂,咱们改成‘岭南荔枝顶呱呱,甜过蜜糖人人夸’怎么样?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
苏瑶接过戏词本,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主意好,既接地气,又能突出荔枝的甜美。还有这句‘纤手轻摘枝头上,欢声笑语满庭芳’,咱们可以改成‘双手摘下红荔枝,笑声传遍荔枝园’,更生动形象。”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荔枝颂》的戏词修改好了。修改后的戏词通俗易懂,又不失粤剧的韵味,更能吸引观众。
下午,两人按照约定,来到设计师小雅的工作室。小雅已经准备好了几张海报草图,每张草图都有不同的风格。第一张草图上,虞姬和穆桂英分别站在两边,中间是岭南女子采摘荔枝的场景,背景是金山寺和西湖;第二张草图上,只有虞姬和穆桂英,两人手持道具,眼神坚定;第三张草图上,是《荔枝颂》的场景,岭南女子穿着天青色的软缎上衣和粉色的罗裙,站在荔枝树下。
“你们看看,喜欢哪张草图?” 小雅笑着问。苏瑶和林悦仔细看着,林悦指着第一张草图:“我喜欢这张,把咱们的四个剧目都融进去了,很有特色。” 苏瑶也点点头:“我也喜欢这张,背景的金山寺和西湖,能让观众一眼就知道是《双旦版白蛇传》。”
小雅笑着说:“那咱们就按照这张草图来设计,我会把颜色调得更鲜艳,再加上巡演的路线和时间,保证能吸引更多观众。” 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约定好一周后取海报。
离开小雅的工作室,两人又去了排练场,开始排练《荔枝颂》的新戏词和身段。林悦设计的身段很生动,抬手摘荔枝、转身递荔枝的动作,都充满了岭南女子的温柔和勤劳。苏瑶的唱腔也很婉转,把修改后的戏词唱得十分动听。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排练结束后,两人都累得不行。林悦说:“明天咱们去看看巡演的戏楼吧?了解一下各地戏楼的情况,方便咱们调整舞台布景。” 苏瑶点点头:“好啊,我已经联系好了各地戏楼的负责人,明天咱们先去上海的戏楼看看。”
两人告别后,苏瑶回家整理了一下上海戏楼的资料,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全国巡演的准备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很快就能和观众见面了。
第十四章考察戏楼与最终筹备
第二天一早,苏瑶和林悦乘坐高铁前往上海,考察上海的戏楼。上海的戏楼很大,舞台宽敞,灯光和音效设备都很先进。戏楼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带她们参观了舞台、后台和观众席。
“这个舞台很适合咱们的演出,” 林悦站在舞台上,笑着说,“灯光和音效设备也很好,能把咱们的戏演绎得更精彩。” 苏瑶点点头:“是啊,咱们可以在舞台上设置一些荔枝树的道具,再加上灯光的配合,让《荔枝颂》的场景更逼真。”
两人和戏楼的负责人讨论了舞台布景、灯光和音效的安排,确定了演出的时间和细节。离开上海的戏楼后,两人又前往北京、成都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戏楼,和负责人沟通了演出的事宜。
经过一周的考察,两人终于确定了全国巡演的所有细节。回到广州后,她们又去小雅的工作室取了海报。海报的设计非常精美,虞姬、穆桂英和岭南女子的形象栩栩如生,背景的金山寺和西湖也很有特色,巡演的路线和时间印得很清楚。
“太好看了,” 林悦拿着海报,开心地说,“咱们把海报贴在各地的戏楼和街道上,肯定能吸引很多观众。” 苏瑶点点头:“好啊,明天咱们就开始张贴海报,同时在网上宣传咱们的巡演。”
第二天,两人和戏班的成员一起,在广州的戏楼、街道和学校张贴海报,还在网上发布了巡演的宣传视频。宣传视频里,有她们排练的片段、戏服的展示和各地戏楼的介绍,很快就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与此同时,王裁缝也把《荔枝颂》的新戏服做好了。天青色的软缎上衣绣着红色和白色的荔枝花,花瓣用银线勾边,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粉色的罗裙垂感很好,轻轻一摆,就像盛开的花朵。两人穿上新戏服,在排练场排练了一遍《荔枝颂》,效果非常好。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巡演开始了,” 林悦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着说。苏瑶点点头:“是啊,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希望能让更多人喜欢上粤剧。”
第十五章全国巡演开启
全国巡演的第一天,上海的戏楼座无虚席。观众们早早地就来到了戏楼,手里拿着海报,期待着苏瑶和林悦的演出。后台里,苏瑶和林悦正在化妆,林悦穿着穆桂英的靠旗,苏瑶穿着虞姬的鱼鳞甲,两人互相帮助,调整着彼此的戏服和妆容。
“别紧张,咱们准备得很充分,” 苏瑶看着镜子里的林悦,笑着说。林悦点点头:“嗯,我不紧张,就是有点期待。”
演出开始了,首先上演的是《穆桂英挂帅》。林悦穿着靠旗,手持长枪,走上舞台,一个翻身,接着一个变脸,动作行云流水,再配上激昂的川剧高腔,把穆桂英的英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看得入了迷,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接着上演的是《霸王别姬》,苏瑶穿着鱼鳞甲,手持双剑,迈着碎步走上舞台。她的唱腔婉转,把虞姬的悲情和决绝演绎得十分精彩,最后剑指脖颈时,台下的观众都红了眼眶。
然后是《双旦版白蛇传》,苏瑶饰演的白素贞和林悦饰演的小青,配合默契,水袖翻飞,把白蛇和小青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水漫金山” 的片段,舞台上的灯光和音效配合得很好,仿佛真的有洪水漫过金山寺,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最后上演的是《荔枝颂》,苏瑶和林悦穿着天青色的软缎上衣和粉色的罗裙,站在荔枝树道具旁。她们的唱腔甜美,身段生动,把岭南女子采摘荔枝的场景演绎得十分精彩,台下的观众跟着唱腔轻轻哼唱,戏楼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演出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来,高喊着 “再来一个”。苏瑶和林悦多次鞠躬,才让观众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后台里,两人松了一口气,脸上满是笑容。“我们成功了,” 林悦激动地说。苏瑶点点头:“是啊,观众很喜欢咱们的演出,接下来的巡演,咱们要继续努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瑶和林悦带着戏班,前往北京、成都、西安等地进行巡演。每到一个城市,戏楼都座无虚席,观众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她们的演出不仅让更多人喜欢上了粤剧,还让粤剧这门传统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广州,回到熟悉的地方,苏瑶和林悦既兴奋又感慨。演出结束后,台下的观众纷纷上台,给她们送花和礼物,感谢她们带来的精彩演出。
“这次全国巡演圆满成功,” 苏瑶看着台下的观众,笑着说,“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更多精彩的粤剧带给大家。”
林悦也笑着说:“是啊,粤剧是咱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粤剧。”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戏楼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苏瑶和林悦相视一笑,她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们会一起努力,让粤剧这颗明珠,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绽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