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爆炸案

作品:《预知未来厄运,我成了警局常客

    屏幕上是一种工厂常见的工作服。


    老猫头凑近看了看,连连点头,“像,很像!”


    周秉谢过老猫头,买了几只螃蟹后,和唐甜沿着海岸线散步。


    “同一地点,同类受害者,相似的时间段。”唐甜数着手指,“这不可能是巧合啊。”


    周秉点头,“嗯,但如果是连环杀手,为什么间隔时间这么不规则?五年三起,第一年和第三年各一起,然后隔了两年又来一起?”


    “而且为什么选择在退潮后抛尸?这不反而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吗?”


    两人沉默地走了一段,海浪声在耳边回荡。


    “我们是不是又碰上案子了?”唐甜最终轻声问。


    周秉苦笑着耸了耸肩,“看来我们的假期注定不太平。”


    他们回到民宿,陈小雅正在露台上画画。


    画上是蔚蓝的大海和飞翔的海鸥,右下角工整地写着,“送给妈妈。”


    “画得真好。”唐甜由衷称赞。


    陈小雅抬头微笑,“我想烧给妈妈,她一定能看到。”


    周秉心中一动,“小雅,你今天下午一个人可以吗?我们有点事情要处理。”


    陈小雅懂事地点头,“没问题,我可以继续画画,你们不用担心我。”


    安顿好陈小雅,周秉和唐甜驱车前往当地派出所。


    出示证件后,他们顺利调阅了三起骸骨案的卷宗。


    正如老猫头所说,三具尸体都是在九月至十月间被发现,均已完全白骨化,死亡时间难以精确判断,只能推测在发现前的一至两年。


    三名受害者均为男性,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身穿类似工厂制服的衣服。


    “最奇怪的是这个,”负责此案的派出所长老王指着照片,“每具尸体的口袋里都有一枚硬币。”


    “硬币?”周秉凑近看。


    “对,都是同一年份的一元硬币,2008年的。”老王拿出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三枚硬币,“而且都被刻意磨过,一面磨得几乎光滑。”


    唐甜拿起证物袋仔细端详,没有任何预感。


    “这是一种标记吗?”


    “我们也不明白。”老王摇头,“三起案件跨度五年,受害者身份一直无法确认,案件几乎陷入僵局。”


    回到车上,周秉久久没有说话。


    “你在想什么?”唐甜问。


    “2008年,”周秉启动车子,“这个年份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唐甜立刻用手机查询,很快就查到了一个案件,在当时还挺轰动的。


    “2008年……滨海市最大的事件就是海润化工厂爆炸案,死了十几个人。”


    周秉刹车停在路边,“海润化工厂的工人穿什么制服?”


    唐甜快速搜索,片刻后,抬头看向周秉。


    “蓝色,灰色,深蓝色,正好对应三具尸体的衣服颜色!”


    回到民宿,夜幕降临,海风带着凉意。


    周秉和唐甜站在民宿的露台上,远眺黑暗中汹涌的大海。


    “如果这三个人是海润化工厂的工人,为什么会在爆炸案多年后被杀?”唐甜不解。


    “也许,那场爆炸案,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周秉和唐甜立即开始深入调查海润化工厂爆炸案。


    陈小雅已经睡下,客厅里只亮着一盏台灯,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两人专注的脸上。


    “海润化工厂,2008年9月17日发生爆炸,造成15人死亡,23人受伤。”


    唐甜念着网上查到的资料,“官方调查结论是设备老化和操作不当导致的意外事故。”


    “操作不当?有没有写具体是什么操作?”


    唐甜继续翻阅资料,“报道里没有详细说明,只说是一名值班工人的失误导致反应釜过热爆炸。”


    “那名工人呢?”


    “在爆炸中死亡了,名叫……”唐甜顿了顿,“张建军。”


    周秉若有所思,“如果真是操作失误,为什么会有三名穿着该厂制服的工人在多年后被害?”


    第二天一早,他们再次来到当地派出所。


    老王听说他们的猜测后,脸色变得凝重。


    “海润化工厂的案子当年闹得确实很大,”老王回忆道,“死了那么多人,家属们闹了很久,最后厂方赔了一大笔钱才平息的。”


    “卷宗里提到三名死者口袋里的硬币都是2008年的,”周秉问,“这和爆炸案发生在同一年,是巧合吗?”


    老王愣了一下,“这个细节我们没注意过,不过经你这么一说,确实有点蹊跷。”


    “我们能看看当年爆炸案的卷宗吗?”唐甜问。


    老王面露难色,“这需要上级批准,毕竟不是我们的管辖范围了。”


    周秉想了想,“那就以协助调查三具骸骨身份的名义申请调阅,毕竟现在有理由怀疑二者可能相关。”


    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周秉和唐甜走访了化工厂原址。


    如今那里已经建成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只有门口的一块纪念碑还记录着那场悲剧。


    “爆炸发生在夜班时间,”周秉看着纪念碑上的名单,“除了值班工人,还有一支维修小队也在现场。”


    唐甜用手机拍下名单,“十五名死者中,有八名是维修队的,按理说夜间不应该有这么多维修人员。”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纪念碑,放下一束白花。


    “你们也是来悼念亲人的?”老人看见他们,友善地问。


    “我们是来了解当年情况的。”周秉出示了证件,“老人家,您是哪位遇难者的家属?”


    老人叹了口气,“我儿子,张建军。”


    周秉和唐甜对视一眼,这正是官方报告中那名“操作失误”的工人。


    “能跟我们聊聊您儿子吗?”唐甜轻声问。


    老人眼中泛起泪光,手指摩挲着石碑上儿子的名字。


    “建军是个负责任的孩子,在厂里干了五年,从来没出过差错。那天晚上他本来不该值班的,是替生病的同事去的……”


    “那他平时工作细心吗?”周秉问。


    “这不是我夸我儿子,他平常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非常细心!”


    老人激动地说,“他以前在部队就是机械兵,对设备维护特别在意。怎么可能犯那种低级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