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不喜欢扭扭捏捏的人
作品:《穿成弃妇带俩娃,我立女户发家暴富》 不一会儿,来娣招娣就推着两桶水回来了。
将水倒进水缸,又继续打水去。
来回三趟,将水缸和几个水桶都打满了水。
此时李三娘的面也和好了,钱招娣留下生火,钱来娣去后院收拾猪草和柴火。
今天白天办席,柴火用的多,现在地上散落许多碎柴火和碎猪草,她便先捡起,再用扫帚扫干净。
最后还把柴火和猪草重新摞了摞,整个后院瞬间干净敞亮许多。
干完后院,她又把前院收拾了一遍......
这些都是李三娘喊沈禾吃饭时,沈禾出来看到的。
古代煤油灯值钱,农户人家虽然会备着,但很少用,所以尽量都会赶在天黑之前把活干完。
农忙时节,便趁着月色继续干活。
但沈禾习惯了现代的大亮灯,来到这里后,虽然因为没有空气污染,晚上的月色明亮通透不少,但她还是觉得昏暗,所以一到晚上基本就什么都不做了。
可钱来娣不仅在夜色中干了这么多活,甚至效率还这么高,不过一顿饭的时间。
说到这一顿饭的时间......
晚饭是炕油饼、野菜炒蛋、粟米粥和蒸木薯,李三娘做完这些,也就用了半小时不到,沈禾的魔芋才刚磨了一块。
这要换成她,光和面这一步就得半小时......
看着整洁的院子,闻着喷香扑鼻的饭菜,沈禾暗叹,自己真是找对人了!
现在沈禾家里的桌椅板凳都不够用,几个人围着灶台或站或蹲或坐的吃完了。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吃完,李三娘三个人只盛了半碗粟米粥就默默蹲到一旁,显然是不打算一起吃。
沈禾很是无语,她们三个并排蹲在一起的样子,真的很像劳改犯......
她又费了一番口舌,才把李三娘说通让她们一起吃饭,三人又是一番狠狠地感动涕零。
最后还是她拉下脸,说如果再这么客气就另找他人,三人这才犹犹豫豫的围过来。
但依旧只捧着自己的碗喝粥......
沈禾无奈极了,她理解三人的无助和惶恐,可她实在不喜欢扭扭捏捏。
她把筷子往碗上一放,挺直脊背,清了清嗓子。
李三娘三人和玉舒玉珍两姐妹也都立马跟着放了碗筷,看向沈禾。
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沈禾的脸色忽明忽暗。
她声音低沉,语速不急不缓,但语气却格外严肃,她直视李三娘的眼睛:“三姐,我说话不喜欢藏着掖着,也不喜欢假客气,所以我之前跟你说的那些话,都是非常认真的。”
“我让你们住我家,不是为了当好人做好事,而是和你们进行交换。”
“用吃住换你们的劳动,除了我之前说的那些,以后可能还会有别的杂事,这些都需要你们来做。”
“你不妨这样想,现在是因为家里活比较少,所以我管你们三人的吃住,你们或许会觉得我在帮你们。可等以后活多了呢?你们三个一天到晚不得闲,到时我若还是只管你们吃住,而不给额外的工钱,那岂不是和钱大宝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我们之间,不是谁施舍谁,谁帮助谁,而是等价交换,我们谁也不欠谁,是平等的。”
她看着听得入神的李三娘,目光不由自主被旁边双眼发亮的钱来娣吸引。
看来至少这孩子是听进去了。
沈禾心里终于有些欣慰,她指了指桌上的饭菜:“所以这饭,就该是咱们一起吃。”
她顿了顿,又道:“我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喜欢别人在我面前扭扭捏捏。我希望你们留下来做什么,我直接跟你们讲了。你们如果接受,就坦坦然然大大方方的接着,该吃吃,该喝喝,该干活时就干。”
“如果你们不接受,就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咱们再谈。不论谈成谈不成,这都是在这件事上的分歧罢了,依旧不影响我们的关系。”
“就算如此三姐你依旧觉得还是欠了我人情的话,那也不是靠现在少吃两口能还的。还不如吃饱喝足,把身体养好,把活儿干利索,以后若真有机会,再堂堂正正地回报我。”
一番话说完,李三娘人已经听呆了。
她活了这么多年,听到的从来都是‘不要给人添麻烦’‘要懂得知恩图报’之类的话,下意识就觉得沈禾给了她们帮助,自己就欠了人情。
她从未听过什么“平等”、“等价交换”、“各取所需”的道理......
可是,她竟然觉得这话非常正确。
而且小禾还有一点说的很对,她现在一无所有,再这样扭捏做派,除了给人添堵,还能改变什么?
坦然接受,努力干活才是眼下最该做的。
她脸上火辣辣的,张口就想说:“对不起,以后不会再这样了。”,话到嘴边,她马上反应过来这句话就很多余。
最终她只是重重点头,‘嗯’了一声。
随后便率先伸手拿了一个油饼子,又伸出筷子,夹了一一筷子菜。
沈禾终于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意,她重新拿起碗筷:“这就对了嘛!吃饭!”
四个姑娘也拿起碗筷,钱来娣拿了一个油饼,钱招娣停了两秒,伸手拿了一个木薯块。
六个人重新开始吃饭,这次,气氛热络自然不少。
饭菜被吃了个干干净净,吃完饭,来娣招娣姐妹收拾碗筷。
沈禾没有阻拦,她道:“你们忙完就先洗漱歇息吧,给我留些热水就行。”
她今天跑了几个地方,出了不少汗,不洗澡肯定是睡不着了。
之后,她便带着李三娘到西边刚建好的土炕房间,指着偌大的土炕道:“今天你们就先凑活睡这里,等明天我去镇上买了褥子床单再好好铺铺床。”
李三娘走进屋,看着可并排躺下五六个人的土炕,眼眶湿润了。
她用力压下泪水,点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