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太后为何耗此心机?
作品:《王爷,您的暗卫又作妖了》 “父皇膝下有好几位皇子,纵使本王有些军功,于朝堂有些影响力,但大周从未有过女帝先例,父皇怎会……怎会将大位传给我?”这几乎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
“这就很奇怪了……”潘军皱起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既然无关皇位继承……那太后耗费如此心机,从小就在您身上埋下‘不能生育’的钉子,甚至可能联合太医伪造脉案,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您嫁不出去?或者……让您即便嫁了人,也因为‘无子’而地位不稳?”
他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一个深宫太后,对一个并非亲生的、有一定势力的皇女下手,必然有更深层、更符合其核心利益的原因。
他轻轻地,试探性地拉住周倩放在锦被外的手。周倩的手微微一颤,却没有立刻抽回。
潘军看着她带着困惑与冷意的侧脸,压低声音,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猜想:“殿下,您想一想,若您‘不能生育’的名声坐实,对谁最有利?或者……您若将来有了夫君,甚至可能收养子嗣,又会触动谁的利益?太后……她最想扶持的是谁?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她母族的势力?”
他引导着周倩,将目光从她自身移开,投向更广阔的朝堂格局和利益链条。“一个无法孕育子嗣、甚至可能因此婚姻不幸、势力受损的镇国王爷,是不是比一个可能联姻强援、开枝散叶、权势更盛的镇国王爷,更容易……掌控,或者,更容易被排除在某些核心利益分配之外?”
潘军的话,像是一道闪电,劈开了周倩脑海中多年的迷雾!
她猛地转过头,看向潘军,眼中充满了震惊和一种豁然开朗的冰冷锐利!
是了!
太后的亲生儿子是魏王!
她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扶持魏王登基!
而自己这个手握部分兵权、在军中颇有声望、又深得父皇几分看重的皇女,即便与皇位无缘,也足以成为魏王登基路上的一个潜在威胁,或者一个需要费心拉拢、可能分走权力的不稳定因素。
但如果自己“不能生育”呢?
一个无法诞下嫡亲血脉的王爷,其势力的延续性将大打折扣,联姻的价值也会大幅降低。将来无论是谁登基,一个“绝嗣”的王爷,其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更容易被新帝拿捏。这远比一个可能通过婚姻和子嗣不断壮大自身的镇国王爷,要好控制得多!
好狠毒的计策!
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从她幼年就开始布局的、釜底抽薪的长远之计!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限制她未来的发展潜力,确保太后的亲生子魏王能获得最大的优势!
想通了这一点,周倩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窜头顶,连指尖都变得冰凉。她反手用力握住了潘军的手,仿佛那是她在冰冷真相中抓住的唯一浮木。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和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愤怒:
“所以……本王这所谓的‘隐疾’,从始至终……都可能是一个……阴谋?”
“是不是太后的阴谋,现在还不好妄下断言。”潘军保持着冷静,将周倩微凉的手轻轻按在自己温热的胸口,试图传递给她一丝安定,“但那位陈院判,无疑是解开这谜团最关键的钥匙。属下天亮就去查访他的踪迹。”
周倩的目光依旧空洞地望着帐顶,带着一丝宿命般的悲观:“若是他……早已如传闻那般,浪迹天涯,隐姓埋名,你又去何处找寻?”人海茫茫,找一个有意消失的太医,无异于大海捞针。
“陈太医是关键,但绝非唯一。”潘军思路清晰,沉声道,“这件事牵扯多年,知情者或许不止一人。当年太后宫中的旧人,太医院可能与陈院判交好或知晓内情的同僚,甚至……可能还有其他只是隐约察觉到异常,却不敢多言的人。线索,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
他顿了顿,目光恳切地看向周倩:“只是……属下若要深入查探,难免会触及一些……敏感之处,甚至需要用些非常手段。这需要殿下您的首肯和支持。”
“只是什么?”周倩侧过头,烛光下她的侧脸线条柔和了些许,带着探究。
“只是属下还需要殿下的首肯,”潘军迎着她的目光,语气郑重,“这样,属下就可以放开手脚,为殿下解开这个困扰您多年的谜团了。”
“你需要本王怎样的首肯?”周倩微微挑眉。
“允许属下……以我自己的办法去做。”潘军一字一句地说道,“无论属下用什么方法,查到什么地步,只要最终目的是为了查明真相,还请王爷……能答应。”
“你的办法?”周倩脸上露出一丝好奇,甚至觉得有些荒谬,一个小小的侍卫,能有什么通天的本事?“你的什么方法?说来听听。”
潘军却摇了摇头,眼神坦诚而坚定:“属下现在也无法预知具体会遇到什么情况,用什么方法。
或许是旁敲侧击,或许是暗中查访,或许……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我只能向殿下保证,我会随机应变,竭尽全力,并且……一切以殿下的安全和名誉为先。”
他看着周倩,补充道:“有时候,正因为属下身份低微,不起眼,反而更容易看到一些高高在上之人看不到的角落,听到一些他们听不到的声音。”
周倩沉默了。她看着潘军,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属于普通暗卫的沉稳、机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
他昨夜的大胆,他方才的分析,都超出了她的预期。一个小小的侍卫,确实难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本事,但他身上这种“豁出去”的劲头和清晰的思路,却让她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微光。
或许……死马当活马医?
她轻轻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又像是终于下定了某个决心。

